6.順人性,和天理(1 / 1)

【原文】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譯文】

有人做了壞事怕被人知道,這說明這個人還保留著一些善之心;要是做了善事就急於讓所有人知道,這就說明他做的善事的目的是為了貪圖虛名,那他在做善事時就種下了可怕的禍根。

【解讀】

一個人做了一件或幾件善事,做好事隻是表麵現象,並不能斷定他就是道德修養高的人,而修身的目標卻是要長期的心靈磨煉才能達到的。做善事被認為是自己修省內心的一種方式,所以並不想讓人知道,然而沽名釣譽的人卻與此相反,他們做的一點點善事唯恐別人不知道。

孟子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正是因為人有羞恥之心,所以才不至於去做壞事,能堅守做人的底線。假如我們沒有了“羞恥之心”,那麼作惡就不覺得可恥。作惡而知可恥,唯恐被人知道,也就是說還有“羞恥之心”,就說明他還不算是大惡,因為無恥之恥才是真正的恥辱,因此他還是有些善意的。

老子也曾碩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人要是急於要求名求利,立功立德,那就必須從不求名利做起,如果這個人處處表現自己的有德,就怕失去自己的“善”名,那他已經把德、名給丟掉了。

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上德不德”,做善事不去計較有沒有名氣可撈是應該的,如果別人不知道你在做善事,那我們就理解為“做善事不是去追求名聲”。這句話的本意是不故意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就是不去到處宣傳你做了個好事,這樣才能安心。如果是一味的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為了讓人家去表揚,看到我們做了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就像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捐款救助別人而不留下姓名,不企求任何回報,這就是“為善而不急人知”,這就是真為善。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韓信小時候是個市井流浪兒,當不了官,做不了買賣,就是去貼著人家吃白食,人都厭煩這個“嘴上抹石灰”的青年。一次他在城下釣魚,很多老媽媽在那裏漂洗棉絮,其中有一個老媽媽看見韓信沒飯吃,就把自己的午飯分給他一些。就這樣一連漂洗了數十天,韓信跟著那位好心的老媽媽吃了數十天飯。韓信非常感激,說以後一定重重報答她,老媽媽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掙飯吃,我可憐你才給你飯吃,哪裏希望你回報啊!”

故事中的老婆婆不是故意為善,而完全是出於慈母之愛心不求回報,真是上德、上善!

從故事中我們知道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為名或利行善;大錯莫犯,小錯要慎,最好別犯。小的迷惑,使人迷失東西南北,大的迷惑則會讓人失去天然性情。真正聰明的人是安於自然常態,不可畫蛇添足。他們順著自然規律去做,養護精神,保護自己,這樣善始善終,才能安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