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淡看得失
【原文】
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棚亦非真,問世尊如何發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絕俗亦是苦,聽吾儕善自修持。
【譯文】
能超出一切色相意識的真實境界並不就能看空一切;執著於外在表像並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相同地,破除外在形象也看不清事物的本質,請問佛陀怎麼解釋這個道理?身處俗世要能超脫於俗事之外,追求私欲是斷絕一切私欲都是一種痛苦,那麼就要靠我們自己好好修持!
【解讀】
置身火焰之中,會因溫度太高而被燒死,但是如果完全不接觸火焰就會被凍死。所以對火最好是不要過於靠近也不要離得太遠,善加運用。
同樣的道理,放縱人的欲望固然是一種大苦惱,不過滅絕人的欲望難道不也是苦惱嗎?所以,釋迦牟尼認為,既然兩方都不免於苦惱,所以最好是不陷不棄不著不破,努力修持,從淺顯開始進入深刻。
我們暫不去考究釋迦牟尼勸誨教世的佛理,僅從做人處世的角度來探討接人待事的道理。《莊子·天下》中說:“空虛寂寞,變化無常,無所謂生死,與天地共存,與神明交往,恍恍惚惚從哪裏來?匆匆不定往哪裏去?萬物盡皆包羅,卻無最後的歸宿。”
莊子貧苦一生,雖然有時候命運不濟,卻也過的自在輕鬆,這是為什麼呢?或許可以歸結為思想的力量,從心底,源源不斷的湧出自在的泉水。快樂,緊密聯係著我們的內在的素質,比如思想、品質、素養、心誌等。
貧窮和快樂不會形成衝突。相反,富裕可能更影響我們的快樂。因為財富積累的過程中,要和各種各樣的人產生利益交集,那麼,隨後你自在快樂的生活會一直受到他們施加的影響。很顯然,有時外界的影響力被我們誇大了,身不由己的隨波逐流。這是由於我們心靈的脆弱。它變得很容易被各種各樣的外界影響所俘虜,久而久之,便變得貧瘠荒蕪,讓自己身陷於沒完沒了的俗事之中。這也是為什麼擁有了那麼多物質條件後仍然不快樂的原因。
“超脫於俗事之外”難以做到,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到。它取決於我們自身,旁人對它沒有管轄權。人的天性就是渴求快樂,避開煩惱,這是促使我們“追求快樂”的原動力;而天性中自私自利的劣根則是阻力。所以,要想真的懂得“快樂”的真諦,需要我們去努力,去感悟,去認識,去體察,去追尋生命中的快樂之道。
人生十分無奈,可以說是悲歡離合的交集。王勃詩曰:“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短短一生,與人鬥,又哪來的無窮快樂!多少事,能放下都不妨“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