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玩弄權勢下場淒涼(1 / 1)

20.玩弄權勢下場淒涼

【原文】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附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譯文】

一個人,堅守道德規則,雖然有時會被短暫的冷落,可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淒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並且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比起承受一時的冷落,他們更不願遭受永久的淒涼。

【解讀】

對權力的渴望,對物質的渴求,很多人都有,無可厚非。但是做到不被這些物欲牽著鼻子走卻非易事,能做到的隻有胸襟開闊的聰明人。正如《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所說:“能忽視物質的渴求,而重視精神價值,並且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比起承受一時的冷落,他們更不願遭受永久的淒涼。”

寂寞一時以棲守道德,舍生一死而遵從大義,從古至今的有很多的例子,如嶽飛就稱得上是代表。

南宋時候的嶽飛是著名將領,民族英雄。如果嶽飛不是那樣精忠報國,而是為了謀取某種權利的話,使自己的地位得到提高和鞏固,那麼他就不會受到秦檜的誣陷和迫害了。嶽飛不僅能夠保家衛國,而且他的人格更高尚更偉大。如果他也依附皇上這棵大樹,那麼他的地位和權力決不會在秦檜之下,甚至於他也會被更加重用得到更高的權力。

可是,嶽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格魅力超越了他的思想。他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名節,而且也成為流傳千古的民族英雄。無論是成人還是學生,都崇拜他的那種精忠報國的精神境界。他的名字會如同天上的明月,永遠照耀著人們的心靈。

這便是“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這些人所以能“觀物外之外,思身後之身,”完全因為他們心裏存著“仁義”二字。

孔子曾經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反觀魏忠賢、嚴篙、和珅、劉瑾等佞幸奸臣,幾乎個個都是依仗權勢,他們最後都落得身首異處,淒涼萬古的悲慘下場,為人處世難道不需要謹慎小心嗎!

清朝時候,有個叫劉瑾的人1447年生於馬嵬鎮一戶貧困的談姓人家。6歲時被閹割,賣給太監劉順,名為劉瑾,進宮,後操縱明武宗朱厚照,擅權五年,權傾天下,時人稱“站著的皇帝”。他心懷篡權的野心,最後陰謀敗露,落得淩遲處死的下場。

可是,如今現實社會的環境卻被物質欲望所腐蝕,有的人為了權力,有的人為了金錢,有的人為了地位,不惜利用任何手段,隻要能夠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和願望,就不擇手段,即使是丟掉自己的人格也在所不惜。在他們眼裏,名譽也不那麼重要了,隻要自己得到了渴望的一切,無論付出的是什麼代價,那都是值得的,身後留下的什麼罵名又有誰會在乎呢?

要記的前車之鑒。曆史是一麵鏡子。我們現實中的做法是智是愚,是對是錯,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