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治之金終歸型範;隻一憂遊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自沙雲:“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
【譯文】
即便是匹性情剛烈剽悍的駿馬,訓練好之後仍然可以奔馳萬裏;而在進出熔爐進行融化的金屬,最後還是因為要變成器具而進入模型。一個人隻要一沉迷於吃喝玩樂遊手好閑,就會陷於萎靡不振的狀態,這樣一來就可能一輩子也沒什麼出息。所以明陳獻章才說:“做人不要因為有過失而感到可恥,隻有一生無憂無慮,不思進取的人才最值得憂心。”這確實是一句至理名言。
【解讀】
溫斯頓·丘吉爾說:“成功,是一種從一個失敗走到另一個失敗卻能夠始終不喪失信心的能力。”
亨利·福特說:“失敗能提供你以更聰明的方式獲取再次出發的機會。”
像牛頓、愛迪生這樣偉大的人尚且有失敗的時候,何況默默無聞的你我?況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甚至對個人來說要是沒有大失敗,就沒有大成功。如果你去問問那些成功的人,他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他們經曆的失敗比你想像的還要多得多。其實,他們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就是因為以前積累了太多太多的失敗經驗。隻是他們勇於失敗,失敗之後刻苦鑽研失敗的煙癮,然後,把它們一步一步地解決掉,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我們可以在失敗這位老師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但是成功卻教會我們很少,猶如一位貧乏的老師。因此不要畏懼失敗,要記住失敗是成功之母。當然,關鍵是你的態度,是否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在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一位事業上頗有成就的朋友說,他二十幾歲就和一位朋友創業,由於當時年輕,考慮不周,兩個月不到,便被朋友拐走了公司的錢,他一個人不得不獨撐大局,雖有一陣子狀況不錯,但因內部管理不善,問題叢生,終於周轉困難,被迫宣告倒閉。在失業的日子裏,他一方麵要應付債主,一方麵要生活,苦不堪言,甚至不敢回家,也不敢和同學見麵。當初和他一塊創業的朋友一個人躲了起來。他到處打工,每天忙到三更半夜,整整過了三年黑暗痛苦的日子。三年後,他重整旗鼓,終於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他說,他因年輕時的失敗而快速成長,對“成功”不敢抱有僥幸之心,任何事總要三思而後行,同時,他學會了不依賴別人,也不再輕易相信別人,學會謙卑,學會珍惜得來不易的成功……
他說:“我很慶幸我在年輕的時候跌倒過一次,如果年紀大了才遇到失敗,那就不堪設想了。”
其實,失敗也是一種獲得,你可以從失敗中學到很多。你能總結吸收失敗的教訓和經驗,彌補失敗中顯露出的不足,還能重新出發。失敗驅除了傲慢自大,取而代之以謙恭,而謙恭可使你有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失敗使你重新省視你的天賦和能力。
正如練健身時的一個現象,阻抗訓練中隻是將杠鈴舉起來是看不到明顯的效果的。練習者必須在舉起杠鈴之後,以比舉起時慢兩倍的速度,將杠鈴放回舉起前的位置,這種訓練稱為“阻抗訓練”,放回杠鈴時的控製力比舉起杠鈴時還要多。
失敗就如同你的阻抗訓練,當你遭遇挫折時,首先應將自己拉回原點,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到拉回原點的過程上。這樣做,你能以快速的進步再次出發。
從以上的事例中你應該認識到:每當你失敗一次,離成功就近了一步。在成功與失敗的相互推進中,你的人生將日趨成熟與完美。
然而,失敗也是把雙刃劍,失敗雖然可以改造一個人,更可以毀滅一個人。所以,不能因為成功而喪失鬥誌。而要明白,如果你在年輕的時候失敗了,那麼你應該慶幸,因為這是老天爺對你的厚愛,老天爺現在要打擊你、鍛煉你,是為你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但不是“失敗”的幸運,就是日後的成功保證。關鍵還是在你自己。也就是說,你必須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徹底了解自己,才能重新尋找自己的目標,調整生活態度,否則還是會再度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