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榮與恥辱隨風而逝
【原文】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譯文】
無論是光榮還是恥辱隻要我們看淡它們,平靜的欣賞園子裏的花花草草;將升官發財置之度外,一切就像那天上的雲隨風而逝。
【解讀】
寵愛人人都喜歡,恥辱人人都排斥。辱,是失意的總代號。得到了榮譽、寵祿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得失界限不會永遠不變。一切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複得這種情況都是經常發生的。任何的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意識到了這點,就請把功名看得淡一些,嚐試一次“光榮與恥辱隨風而逝”的感覺吧。
要做到“光榮與恥辱隨風而逝”,必須要做到在內心寵愛和恥辱沒有什麼區別。每個人追求的事物一旦得以如願,都會非常的高興,乃至做出誇張的舉動,有的甚至得意忘形。
清朝的時候有一個考試,考了很多次都考不中,一直考到了中年,竟和兒子同一屆考生。到了發榜的一天,兒子看榜回來,知道已經被錄取,趕快回家報喜,他的父親正好關在房裏洗澡。兒子敲門大叫說:“爸爸,我已考取第幾名了!”老子在房裏一聽,便大聲說:“考取一個秀才,那算什麼,這樣沉不住氣,大呼小叫!”兒子一聽,嚇得不敢大叫,便輕輕地說:“父親,你也是第幾名考取了!”老子一聽,便打開房門,一衝而出,大聲嗬斥說:“你為什麼不先說。”那時,他竟然忘記自己正在洗澡,展現了一次“皇帝的新裝”。這就是“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的例子。
人的一生得到與失去的,寵愛與恥辱的感覺,過去至今無論是在社會、家庭、學校,就像演戲一樣,都那麼的顯著。
有的人受到寵愛、榮譽可能經得起考驗,可受到挫折就未必了。眾所周知的《紅岩》中的華子良,裝瘋賣傻那麼多年,遭受敵人拷打,也遭到自己同誌的侮辱,隻為在關鍵時刻營救戰友,可又多少人能像他那樣,忍受這樣的恥辱呢?
可見,在寵愛與恥辱的問題上,能做到“難得糊塗”、“寵辱不驚”,這才叫灑脫,順其自然。
對於聰明的人來說,事物變化的結果是不重要的,例如古人阮籍所說“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一切都不過是過眼煙雲,榮譽已成為過去時,不值得誇耀,不要把目光停在昨天。
因為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那種欣喜愉悅的心境是發自肺腑的,心靈卻是寧靜安逸的;而“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自己沒有主意,一味順和別人的人,心會永遠搖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