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努力創業,細節決定成敗(1 / 3)

無論做什麼事情,成功都是人人追求的目標,即便是乞丐也希望順利地得到一塊兒麵包。但希望歸希望,與理想總會有一段距離。俗話說得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要取得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個細節。

1.做大事,須先從小事做起

古人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話共同強調了一點,就是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從點滴開始的,從而提醒著人們做事要從小處著手的重要性。

成功人士從來不因為小事而懈怠,相反,會認認真真地把小事辦好,他們常把做好小事看成是一種磨煉。正因為有這樣的意識,他們才會比別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勿因小事而不為,要把它當做自己做事的行為準則。因為眼前的小事或許正是將來大成績的幼苗和基石。

如果你好高騖遠,那就在人生操作上犯了一個大錯誤。不要存在可以不經過程而直奔終點,不從卑俗而直達高雅,舍棄細小而直達勝利的意識。心性高、目標遠大固然不是什麼錯誤,但目標好像靶子,必須在你的有效射程之內才有意義。如果目標太遠離實際,反而無益於你的進步。同時,有了目標,還要為目標付出努力,如果你隻空懷大誌,而不願為理想的實現付出辛勤勞動,那麼“理想”永遠隻能是空中樓閣,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要成功首先要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地去積累,許多人追求快捷的成功方式,但終其一生也一事無成。因為他的精力主要耗損在焦躁的期盼中,對要做的事情並未真正投入必要的精力,盡管他看上去很忙,實際上卻是“泡沫現象”。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人,故能成其大。”要想度過人生的困難,戰勝人生中的種種挫折,完成天下的難事,就要在年輕的時候,覺得為人處世容易和順利的時候就開始。要想成就高遠宏大的事業,實現理想和追求,必須從最細小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做起,從最卑賤的事情起步。

一分錢也能難倒英雄漢,錢雖少,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卻很大。

比如在超市裏,你會發現小處的妙用,商品的定價幾乎都要餘點尾數,很少是整數。

通常情況下,商家往往把300元的東西定價為299.99元,副食品的定價多數為9.85元、8.89元、0.95元……不一而足。據說,這樣定價能夠使消費者感覺定價嚴謹合理,一張整鈔拿出去,總是還有找回的餘錢。無論多少,實際上僅是個心理感覺罷了。

所以,在消費中,一分或者數分的硬幣,對商家來說是很需要,但對消費者來說,常常是不足惜。

現在日漸流行使用信用卡,對很多人來說,分幣更是個無足輕重的東西。所以,很多人在馬路上雖然看到銀光閃閃的分幣,卻懶得彎一下腰把它拾起來。更常常看到的是,人們經常用分幣來取樂,如練瞄準、拋距離、撞運氣,這種行為是不足取的。

雖然,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的結果是什麼樣子。但是你要明白“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盡管以後想做的事,對於你來說還不能馬上實現,但是一點一滴地積累會把夢想變為現實。

很多時候,成功在常人眼中是力不能及的事情,但在成功者看來,成功就是你身邊的那些“瑣碎小事”。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傑克遠行,途中發現一塊別人廢棄的馬蹄鐵,耶穌讓傑克撿起來。傑克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繼續往前走。耶穌則自己彎腰拾起,並用它換得幾文錢,買了十幾顆櫻桃藏在衣袖裏。出了城便是茫茫的荒野。

走上一段路,二人已經非常渴了,耶穌故意掉落一顆櫻桃在地上,口渴難耐的傑克,不得不彎腰撿起來吃。就這樣,一個丟,一個撿,傑克也顧不得狼狽,就這麼一次又一次地彎腰,畢竟解渴要緊。

事後耶穌借此事教育傑克說,小事不做,將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勞,如果你肯彎一次腰的話,那麼成功就是給你準備的。也許對於那些失敗者來說,早知道有這樣的結果,當初就會把這些“廢鐵”拾起。但是問題就在於“不知道那些廢棄的鐵是寶”,就像“傻瓜吃餅”,等吃到第十個的時候,感到肚子已經太脹了,說早知道這樣,我吃最後一個好了。

如果認為成功就一定要幹一些驚天地泣鬼神的事,那樣的人肯定是不實際的人,是比較浮躁的人。

實際上,許多具有“成功信息”的東西,就隱藏在隨處可見的小事中。

其實,幫助你成功的路徑就擺在你麵前,而你卻一次次地漠視它,昂首闊步地從它麵前走過。你總以為自己重任在身,總是習慣抬頭遠望,做一些自己達不到的事情,這樣的行為就像你在尋找著第十個餅一樣。

反過來說,“成功信息”也會裝扮成聖誕老人,來考驗那些不做小事的人,看著你撿了芝麻,然後再捧出西瓜。

你可以仰仗一些準則,比如勤勉、謙虛、刻苦、誠實、認真等來幫助自己從“量變到質變”中完成人生的一次次成功。

比如反複思考著一個問題,不斷地背誦著一個單詞,你覺得你幾乎筋疲力盡快要崩潰了,卻還是不得其精髓。然而,第二天一早起來,你再度思考它們的時候,忽然有一種舉重若輕的美妙感覺,你好像獲得了新生。

在事業起步之際,你會被分派到與自己的能力和經驗相稱的、不太重要的工作崗位,直到你向團體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才能漸漸被委以重任和承擔更多的工作。當你承擔某個職位時,除了完成你的工作之外,也要看到下一個工作。每日竭盡所能地完成工作,也持續地計劃未來。將每一天都看成是學習的機會,這會使你在團體中更有價值。一旦有了晉升的機會,領導者第一個就會想到你。

2.團結友善才能把事做好

成功是善於合作與友善待人的結果。眾人拾柴火焰高,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已經不再封閉、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誰也離不開誰的時代。正因為如此,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學會與別人一起工作,並能夠與別人合作,友善地對待他人。

幫助別人成功,是追求個人成功的最保險方式。盡管能力大小不同,每個人都有能力幫助別人,一個能夠為別人付出時間和心力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

幫助別人不僅利人,同時也能提升本身生命的價值,不論對方是否接受你的幫助,或是否感激你。想想看,如果每一個人都幫助另外一個人,世界將變得更和諧,人與人之間會更友善,成功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在人類社會,彼此幫助團結是重要的,在植物界同樣是如此。美國加州的紅杉,大約有三十層樓高。一般來說,越高大的植物,它的根理應紮得越深。但科學家深入研究紅杉,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紅杉雖然是高大的植物,而它的根隻是淺淺地浮在地麵。

理論上,根紮得不夠深的高大植物,是非常脆弱的,隻要一陣大風,就能將它連根拔起,可紅杉又如何能長得如此高大,且屹立不倒呢?

研究發現,紅杉必定生長在一大片的紅杉林中,並沒有獨立壯大的紅杉。這一大片紅杉彼此的根緊密相連,一株接著一株,結成一大片。自然界中再大的颶風,也無法撼動幾千株根部緊密連結、占地超過上千公頃的紅杉林。除非颶風強到足以將整塊地掀起,否則再也沒有任何自然力量可以動搖紅杉分毫。

紅杉的淺根,也正是它能長得如此高大的利器。它的根浮於地表,方便快速而大量地吸收賴以成長的水分,使紅杉得以快速茁壯地生長,同時,它也不須耗費能量像一般植物一樣紮下深根,而是用紮深根的能量來向上成長。

造物主在世界各地為人們留下成功的啟示,隻看我們是否能擁有細心的智慧去體會與領悟。紅杉提供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成功不能隻靠自己的強大,成功須依靠別人,隻有能幫助更多人成功,你自己才能更成功。就像紅杉林一樣,根部相連,以充分而緊密的合作關係,創造出不可動搖的偉業。

如果你尚未壯大,不妨伸出你學習的根,與成功者緊密連結,加入成功、積極的團體,閱讀成功者撰述的書籍,吸收他們的經驗,了解成功者的態度,讓自己更快速地成長。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隻要你熟諳這項借力與合作的訣竅,你將會距離成功越來越近。

生活中,我們有時也許激怒了他人,或者被人激怒。當你被人激怒,並且說了一大堆氣話之後,你確實可以消除自己的憤怒情緒,讓自己得到一些輕鬆。但是你並沒有注意到他人的想法,如果別人並不接受你,那麼你以後的工作就很難開展下去了。要想贏得他人的支持、獲得自己的事業,無論什麼情況下必須以友善的態度來待人。

在1915年的時候,小洛克菲勒還是科羅拉多州一個不起眼的人物。當時,發生了美國工業史上最激烈的罷工,並且持續達兩年之久。憤怒的礦工要求科羅拉多燃料鋼鐵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負責管理這家公司。由於群情激憤,公司的財產遭受破壞,軍隊前來鎮壓,因而造成流血事件,不少罷工工人被射殺。

在那種情況下,民怨沸騰。小洛克菲勒後來卻贏得了罷工者的信服,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實際上,小洛克菲勒並沒有通過鎮壓的方式去對待工人,而是花了幾個星期去結交罷工的工人,並向罷工者代表發表談話。那次談話不但平息了眾怒,還為他自己贏得了不少讚賞。他演說的內容是這樣的:

“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這家大公司的員工代表見麵,還有公司行政人員和管理人員。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很高興站在這裏,有生之年都不會忘記這次聚會。假如這次聚會提早兩個星期舉行,那麼對你們來說,我隻是個陌生人,我也隻認得少數幾張麵孔。由於上個星期以來,我有機會拜訪整個附近南區礦場的營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談過。我拜訪過你們的家庭,與你們的家人見麵,因而現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說是朋友了。基於這份互助的友誼,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大家討論我們的共同利益。”

“由於這個會議是由資方和勞工代表所組成,承蒙你們的好意,我得以坐在這裏。雖然我並非股東或勞工,但我深覺與你們關係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代表了資方和勞工。”

這是一次出色的演講,這可能是化敵為友的一種最佳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可以想象,假如小洛克菲勒采用的是另一種方法,與礦工們爭得麵紅耳赤,用不堪入耳的話罵他們,或用話暗示錯在他們,用各種理由證明礦工的不是,肯定沒有什麼好結果,隻會招來更多的怨憤和暴行。

假如人心處於不平的狀態,就會對你有惡劣的印象,你就是用盡所有正確的理論也很難使他們信服於你。想想那些好責備的雙親、專橫跋扈的上司、嘮叨不休的妻子,人們很少會對他們有好的印象。我們都應該認識到一點:人的思想不易改變。你不能強迫他們同意你的觀點,但你完全有可能引導他們,隻要你溫和友善。

對罷工者表示出一種友善的態度是必要的,因為友善能夠平息他們的憤怒,從而團結他們。比如,懷特汽車公司的某一工廠有250個員工,他們因要求加薪而舉行罷工。當時的公司總裁羅伯·布萊克沒有采取動怒、責難、恐嚇或發表霸道談話的做法,而是在報刊上刊登了一則廣告,稱讚那些罷工者“用和平的方法放下工具”。由於發生罷工監察無事可做,布萊克便買了許多球棒和手套讓他們在空地上打棒球。有些人喜歡保齡球,他便租下了一個保齡球場。

布萊克富於人情味的舉動,得到的當然是富有人情味的反應。那些罷工者找來了掃把、勺子和垃圾推車,開始把工廠附近的紙屑、煙頭、火柴等垃圾掃除幹淨。你也許感到奇怪,一群罷工工人在爭取加薪、承認聯合公司成立的時候,同時清除工廠附近的地麵!這在漫長、激烈的美國罷工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次罷工終於在一星期內獲得和解,並沒有產生任何不快或遺恨。

著名律師丹尼·韋伯斯特被許多人奉若神靈。雖然他的聲譽如日中天,但他那極具權威的辯論始終充滿了溫和的字眼,他在辯論中經常使用這些詞語:“這有待陪審團的考慮”、“這也許值得再深思”、“這裏有些事實,相信您沒有疏忽掉”、“這一點,由您對人性的了解,相信很容易看出這件事的重大意義”——沒有恫嚇,沒有高壓手段,沒有強迫說明的企圖。韋伯斯特用的都是最溫和、平靜、友善的處理方式,但仍不失其權威性,而這正是他成功的最大助力。

通過以上的內容,我們了解到,成功並不是很難,隻要你懂得合作、友善,那麼你就已經踏入了成功者的行列。

3.有主有次、涇渭分明

生活中,雖然各種事情紛遝而來,令人應接不暇,但是總有輕有重、有急有緩。而大多數成功人士,所以能夠取得成就,與他們善於以分清主次的辦法來統籌利用時間,把它用在最高回報的地方是密不可分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的人總是根據事情的緊迫程度,而不是事情的優先程度來安排先後順序,這樣的做法是被動而非主動的。相反,那些成功的人一般不會這樣工作,他們總是以分清主次的辦法處理事情。

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率專家艾維·利請教“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的方法。

艾維·利聲稱可以在10分鍾內就給舒瓦普一樣東西,這東西能把他公司的業績提高50%。然後他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

“請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情。”

舒瓦普用了5分鍾寫完。

艾維·利接著說:“現在用數字標明每件事情對於你和你的公司重要性的次序。”

這又花了5分鍾。

艾維·利說:“好了,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最重要的事。不要看其他的,隻是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直至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2項、第3項……直到你下班為止。如果隻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緊,你總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維·利最後說:

“每天都要這樣做,隻用10分鍾時間——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後,安排你公司的人也這樣做。這個試驗你喜歡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後給我寄支票來,你認為值多少就給我多少。”

一個月之後,舒瓦普給艾維·利寄去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這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

5年之後,這個當年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廠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人們普遍認為,舒瓦普取得成功是由多方麵原因促成的,但艾維·利提出的方法對小鋼鐵廠的崛起卻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成功專家提示人們,工作時間管理的精髓即在於:分清輕重緩急,設定優先級。

麵對每天大大小小、紛繁複雜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時間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一般來說,有三個判斷標準:

(1)你必須做什麼

這有兩層意思:是否必須做,是否必須由我做。非做不可,但並非一定要你親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別人去做,自己隻負責督促。

(2)什麼能給你最高回報

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最高回報的地方,也就是最有價值的地方。這要求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勤奮”。“業精於勤荒於嬉”。勤,在不同的時代有其不同的內容和要求。過去,人們將“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孜孜不倦視為勤奮的標準,但在快節奏高效率的信息時代,勤奮需要新的定義了。勤要勤在點子上(最有價值的地方),這就是當今時代“勤”的特點。多年前,日本大多數企業家還把下班後加班加點的人視為最好的員工,如今卻不一定了。他們認為一個員工靠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說明他很可能不具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而社會隻承認有效勞動。

勤奮已經不是時間長的代名詞,勤奮是最少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目標。

蘇格拉底說:“當許多人在一條路上徘徊不前時,他們不得不讓路,讓那些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麵去。”

(3)什麼能給你最大的滿足感

回報最高的事情,並非都能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均衡才有和諧滿足。因此,無論你地位如何,總需要分配時間給予人滿足和快樂的事情。唯有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也能保持工作的熱情。

通過以上“三層過濾”,事情的輕重緩急應該涇渭分明了,然後,以重要性優先排序(注意,人們總有不按重要性順序辦事的傾向),並堅持按這個原則去做。你將會發現,再沒有其他辦法比按重要性辦事更能有效利用時間、創造價值了。

4.人到四十,一個分水嶺

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是有風格、有定性的人了。而在這以前,你應該了解自己是塊什麼料,有什麼特長,對什麼感興趣等,把四十歲以前那段時期作為你人生的實驗場,充分地認識自己、磨煉自己。

大凡成功的人都認為四十歲是人生歲月中的重要指針和分水嶺。正是有了前人的經驗,每個人都應該在不惑之年以前及早準備,鍛煉自己各方麵的能力。

(1)四十歲以前應該把所需要的知識學好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基本知識都應在四十歲以前嫻熟通曉。如果你是個成功者的話,四十歲以後你就不會有更多的時間再去學這些東西了。

這是因為:第一,四十歲以後再學東西已經很難了。第二,經驗證明,大部分的成功者在年過四十之後,都隻是在找更好的方法去做事,以運用他們已經知道的知識。四十歲以後,真正重要的是判斷力———一種如何管理他人的觸覺以及合理的人生目標,而非基本的知識。

(2)最好在四十歲以前建立一種適合自己的風格

你最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等,可能是穿衣服的方式或者是日常工作的方法,或者隻不過是一點點使你與他人有所不同的獨特味道等。

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在辦公室裏你不應該還聽到有人問你:“這算啥名堂?”此外,不論男女,在事業進行中途若重新設計自己的儀容風格,都會使人產生極不穩定的感覺。要改就要早點改,建立風格之後就要堅定。如果你喜歡深灰色西裝、條紋領帶、吊帶褲等,也沒什麼不好,你要把它們變成自己的注冊商標。如果你喜歡早起,很好,把它變成你個性的一部分。在你四十歲以前,這些東西都應該成為你的辨認特征。

(3)你必須把自己的感情問題安排妥當

如果你正在拚命邁向成功,能夠在四十歲前把那些“風風雨雨的壓力”拋開,是一件很有利的事。這不是說你在四十歲以後就不能離婚或“戀愛”。隻不過當你在人生的階梯向上登攀的時候,生活快樂總比陷身於感情危機(這種事要耗掉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要有利得多。此外,不快樂會像疾病一樣剝奪你對其他事情的興趣。

因此,在四十歲前,如果你想離婚,請揮劍斬情絲;想結婚,就要當機立斷。

(4)你要明白自己的弱點

到了四十歲,隻有白癡才不知道不要跟自己的弱點過不去,也隻有虐待狂的人才會繼續用自己的弱點來懲罰自己。不要在公眾麵前展示你的弱點,如果你不喜歡吃牡蠣,點菜的時候就不要隻為了證明你敢吃而點它,以免出洋相。

如果你不喜歡數字,就不要強迫自己接受牽涉到數字的工作,盡管待遇較好。四十歲以前就要找到你真正喜歡的工作,否則你會發現四十歲以後的那一二十年會很難過,而且你也很可能毀了使你真正成功的機會。

(5)你應該知道自己的長處

最好能在四十歲以前知道自己擅長幹什麼,了解那些你喜歡做的,而且做得比別人都好的事情。不管你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四十歲以前你都應該了解自己是塊什麼料,有什麼特長等。

(6)完全依靠別人更令人氣短

不敢說不幹就不幹,不敢冒險換一個事業,深陷於目前的處境,無法自拔,這是很危險的。

你也許永遠得不到一張安全網,然而人生中總有許多“不得不”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最為適當的反應便是“不幹了!”如果你在當時無法說這句話,你以後也許會很痛恨自己。

(7)你應當成功地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在四十歲以前沒有結交一群朋友,你便有麻煩了。你必須建立自己的聯係網絡,這意味著你要支持他們的計劃,傾聽他們的問題,以便他們也能同樣地對待你。

(8)你必須學會授權的方法

最好在四十歲以前就擅長於授權,所謂授權,即你要挑出合適的人,並且信任他們。

即使目前還沒有人可以讓你“授權”,你也要開始想想這方麵的事。一個不能授權的人倘若位居高職,將會發現自己宛如殘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