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點,但也沒有完全一無是處的人。與人相處時,一定要包容別人的缺點和過失,欣賞別人的優點和長處,這樣才能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更有利於雙方事業的發展。
高明的人懂得欣賞別人,而不是挑剔別人。即使一個人有長於別人的優點,也不能對別人過於苛責,更不能盯住別人的短處不放,指責別人的缺點。
仁愛之心可以化解怨氣、失望和憤怒,以溫暖消除隔閡、贏得人心,這種力量遠勝過苛責的言行。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應有關心、愛護和幫助別人的意識,因為在生活與工作中,誰都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誰都會需要愛心和幫助。“以心換心”會使人活得更輕鬆、更快樂,會讓世界變得更加溫暖。在你看來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幫助、一點關懷,在別人那裏卻可能會產生很大的作用一個成績不錯的學生在期中考試時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都不及格。教數學的劉老師看到後非常著急,特地把這個學生叫到辦公室,耐心地詢問他生活、學習中是否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學生雖沒有向老師說明原因,可在以後的學習中卻迅速地趕了上來,重新成為班上的“尖子生”,並在高考時考入一所大學的數學係。他在給劉老師的信中寫道:“當初,由於父母不和我在家裏體會不到溫暖,因此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那次考試我是故意的,我就是想看看人世間到底還有沒有人關心我。可是語文老師對此無動於衷,英語老師隻是用一種異樣的語調讀完我的分數又輕蔑地看了我一眼。隻有您對我噓寒問暖,關懷備至讓我體會到一種父親般的關愛。真的,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始終把您當作父親看待,並立誌成為像您這樣的老師。”
這封信使劉老師很意外,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無意之舉”背後竟有如此“驚心動魄”的故事。在以後的工作中,劉老師更加注意關心、愛護學生。可見,愛心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師徒二人在外化緣,走著走著,快到一條小溪時,老和尚忽然停下了,並示意小和尚不要出聲—原來,他看到兩隻小麻雀正在溪水中嬉戲玩耍。不知過了多久,兩隻渾然未覺的小麻雀玩耍夠了,才嘰嘰喳喳地飛走了。小和尚滿腹抱怨:“為了兩隻小麻雀,居然耽誤了這麼長時間,有必要嗎?”
老和尚意味深長地說:“世間的生物不分大小,都有它們各自的生活和享樂。我們出家人要慈悲為懷,感恩世界,愛惜眾生。
小麻雀們在沐浴之時,心中肯定快樂,借這清幽明澈的溪水洗盡它們飛翔奔波的疲勞,這是多麼動人的時刻、多麼幸福的情景啊!”
世間萬物都是需要愛護的,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心靈就會充實很多。有些人總是覺得世界應該以自己為中心,對別人的關愛和付出會讓自己有所損失,其實這是他們隻重視自己的私心雜念所致。在自私的同時,他們也無法感受到充盈在世間的快樂和溫情,更無法體味到心靈的愉悅與放鬆。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素質的高低。仁愛的人平和而感恩,他們往往比處處苛責的人更能體會到人生的快樂。“仁”是快樂之源,也是溫暖自己、照亮別人的陽光。愛自己、愛別人、愛世界上的一切,人才會更有生活的動力和希望,幸福、快樂也會與之如影隨形。
懂得感恩,怨氣自息
麵對同一棵樹,有人感謝它以綠葉為我們遮陽,有人看到的卻是落葉所帶來的清掃的麻煩;麵對陽光,有人感謝它給予我們溫暖,有人卻在晴空下無視太陽的笑臉。產生這種種區別的原因何在?就在於是否以感恩之心、欣賞之心看待生活。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感恩之心。沒有感恩,怨氣就會肆無忌憚地蔓延;沒有感恩,生命中就會沒有激情,變得蒼白無力;沒有感恩,生活中就沒有感動,變得冰冷生硬。人如果缺乏感恩,就會抱怨生活艱難,自己碌碌無為;抱怨自己時運不好;抱怨自己工作不好。然而這又有什麼用呢?抱怨隻會使自己的心情越來越糟。
生活中,一些人總是抱怨別人待自己不好,從不想想別人曾經對待自己的好。他們隻要自己吃了一點虧,就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而憤憤不平。實際上,隻要自己能以感恩的心對待解生活,多想想別人的好,就會事事看得開,使自己心平氣和人應該以感恩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一切。對生活懷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災難,也依然能樂觀地笑對風雨;即使在人際交往中受了委屈,也能寬以待人,豁達大度。懂得感恩的人會感謝生活給予自己的一切,也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全麵地看問題,他們不會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好,還會體諒別人的難處。
兩個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已經走了多日,他們在口渴難忍的時候,找到了一瓷碗水。兩個人一人一半,麵對同樣的半碗水,一個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體的饑渴,氣憤之下將半碗水潑掉了;另一個雖也知道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體的饑渴,但他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感恩,並且懷著這份感恩喝下了這半碗水。結果,前者因為拒絕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後者則因為喝了這半碗水,終於走出了沙漠。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生活懷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困難,也能看到光明的希望,不會在氣憤中做出衝動的傻事;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機會,也會因不良的心態而把福變成禍。
有人說,生活好比一麵鏡子,你笑的時候它也笑,你哭的時候它也哭。人越抱怨越覺得人生悲慘;而懂得感恩的人,臉上會流露出自然美麗的微笑。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之間才會變得和諧、親切,而這種感恩之心也會使人變得愉快。感恩可以消除不良情緒,使人獲得好心情,“好運氣”也會接踵而來。
奧格·曼狄諾指出:“懂得感恩是一種愛心的表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刻,我們都要盡量去感恩。”
1860 年,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埃爾金聖母號輪船和一艘運木頭的貨船相撞,沉沒了。船上的393 名乘客掉入了密歇根湖。這些人中,有279 人被淹死了。愛德華·斯賓塞是一名大學生,他一次又一次地跳進水中,營救落水乘客。當他從水中救出第17 個人時,他精疲力竭地摔倒了,從此再也沒能站起來。在後半生裏,他隻能靠輪椅生活。據芝加哥的一家報紙報道,幾年後,有人問斯賓塞對於那個重大的夜晚,他感觸最深的是什麼,他說:“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那17 個人從來沒有向我表示過感謝!”
如果我們想真正地去愛這個世界,就要培養積極的感恩意識。許多人從沒有真正感受或是表露過感激之情,這樣的人的人生是黯然無色的。而對於滿懷感恩之情的人來說,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陽光。
普拉格的《快樂是嚴肅的題目》一書中陳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人本身出了問題。根據他的看法不知感恩是造成人不快樂的一大原因。普拉格提醒做父母的,應該好好教導孩子知道感恩與滿足,這樣才能感恩生活;普拉格認為,愛人之間也要懂得珍惜和感恩,學會從心裏說“謝謝”感恩之心是快樂的秘訣。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種愛,它們不是不存在,而是在我們身邊我們卻感覺不到。一個人最關鍵的是要有一顆感恩之心。
不猜疑,不吝惜自己的所有,敞開胸懷,多多給予,人隻要做到感恩,就會發現,世界上美好從來不少。
擺脫心靈的枷鎖
人的心靈是人自己做主的地方,但它也是人們很容易用種種煩惱和欲望所捆綁的地方。給心靈戴上枷鎖,將自己束縛起來,是許多人有意識的行為。有些人愛計較一時的得失、恩怨,時常與人較真,好不容易情緒平複了,卻在心裏留著疙瘩,鬱鬱難解;有些人覺得無所事事,很容易產生失落感,於是東猜疑,西猜疑,總是心難安,這都是無形中給自己的心靈上了枷鎖。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被一些東西製約著,如害怕、挫折和失敗、不想被別人嘲笑和看不起等,結果卻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使自己裹足不前。很多人感覺生活難、生活累,感到無奈與迷惘,也都是因為被自己營造的心靈“監獄”所囚禁。
這驗證了心理學上的“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現象,其發現者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一天,詹姆斯和好友打賭說:“我一定會讓你在不久養上一隻鳥。”好友不信,因為他從來就不想養鳥。
沒過幾天,恰逢好友的生日,詹姆斯送來了一隻精致的鳥籠。
好友笑了:“我隻會把它當作一件精致的工藝品,別白費勁了。”
但從此之後,隻要有客人來訪,客人總會望著空空的鳥籠,無一例外地問:“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他一遍遍地向人們解釋他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每次都換來別人懷疑的眼光。後來無奈之下,他隻好買了一隻鳥養在了鳥籠裏。“鳥籠效應”奏效了事實上,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都是在心裏先裝上一隻“籠子”,然後不由自主地往裏麵填滿一些東西嗎?“鳥籠效應”告訴我們,人最難擺脫的是很多無謂的煩惱,就像是心靈上了枷鎖一樣,人將種種的誘惑和欲望往鳥籠裏塞。
天長地久,越塞越多,直至受不了。所以,人隻有明白了自己一生何求,明智地取舍,並學會放棄,才能掙脫鳥籠的束縛,享受真正的生活。
人生的道路崎嶇不平,坎坎坷坷,難免有挫折和失誤,也少不了煩惱和苦悶。遇到氣憤難平的事先不要想它,讓自己的思維轉個彎;也可先放在一邊,免得“鑽牛角尖”與人較勁,給別人和自己帶來無端的傷害和煩惱。隨著時過境遷,也許就能心平氣和地解決誤會,化解矛盾,收到較滿意的成效。比如,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與人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一般會很生氣,這時不妨暫時離開一下現場,換個環境,或者同別人去散散步、逛逛街、看看電影,好好放鬆一下疲憊不堪的心情,讓情緒平複下來。這樣很快就會把原來的不良情緒衝淡直至趕走,重新恢複心情的平靜和穩定,這時再來解決問題才是明智的。
一位老師在給幼兒園的小朋友上課時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問:“小朋友們,你們想象一下,這個圈可能是什麼?”老師的提問剛剛結束,大家就爭先恐後地發言,結果在兩分鍾內小朋友們說出了22 個不同的答案。有的說,這是蘋果;有的說,這是月亮有的說,這是一個燒餅;有一個小朋友說,這是老師的大眼睛。
這位老師拿著同樣的問題來到大學課堂,要課堂上的“天之驕子”們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圈可能是什麼。結果兩分鍾過去了,沒有一個同學發言。老師沒有辦法,隻好點名請班長帶頭發言。
班長慢吞吞地站起來,遲疑地說:“這,大概是個零吧!”
這個故事是不是很讓你感到意外?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幼兒園的小朋友能說出那麼多有創意的答案來,而經過了小學、初中、高中,一路過關斬將的大學生們麵對同樣的問題,卻答不出來?究其原因,就是小朋友沒受心靈的束縛,思想積極、自由,而大學生的顧慮太多:有的認為這麼幼稚的問題,自己回答出來答案不對一定會被笑話;有的覺得事情有蹊蹺,老師怎麼會問這麼簡單的問題,答案一定很難。總之,他們的心靈已經被戴上了枷鎖,無法單純地來看待這個問題,本來簡單的問題被弄得複雜化了。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看看下麵這個故事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