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底無私有大氣——豁達大度,與人為善(1 / 3)

——人的交往貴在與人為善,寬以待人,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互悅,進而悅人。可以說,寬容是一個人道德水平高的表現,正所謂“有容德乃大”。

懂得寬容,求同存異

懂得寬容的人明白隻有求同存異,才能產生“互悅效應”。

“互悅效應”也稱“對等吸引定理”,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求同存異才能兩情相悅。在人際交往中,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現象後來人們把“互悅效應”解釋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受到別人的歡迎,或者想讓對方支持、同意你的觀點,僅僅提出自己良好的建議是沒有用的,還必須懂得求同存異,即首先要對別人寬容。

人的交往貴在與人為善,寬以待人,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互悅,進而悅人。可以說,寬容是一個人道德水平高的表現,所謂“有容德乃大”,這不僅說明一個人豁達大度,胸懷寬闊,也是一個人具有兼容並包的智慧的體現。

寬容是一種涵養,是一門交往的藝術。寬容像明澈而柔潤的“調和劑”,可以潤滑彼此的關係,消除彼此的隔閡,掃清彼此的猜忌,增進彼此的了解,使彼此其樂融融。

拿破侖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養成了寬容的美德。作為全軍統帥,批評士兵的事經常發生,但每次他都不是盛氣淩人的,而是能很好地照顧士兵的情緒。士兵往往對他的批評欣然接受,而且充滿了對他的熱愛與感激之情,這大大增強了他的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使其成為歐洲大陸的一支勁旅。

在征服意大利的一次戰鬥中,士兵們都很辛苦。拿破侖夜間巡崗查哨。在巡崗過程中,他發現一名巡崗士兵倚著大樹睡著了。他沒有喊醒士兵,而是拿起槍替他站起了崗,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士兵從沉睡中醒來,認出了自己的最高統帥,十分惶恐。

拿破侖卻沒有惱怒,他和藹地對士兵說:“朋友,這是你的槍。你們艱苦作戰,又走了那麼長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諒解和寬容的,但是目前,一時的疏忽就可能斷送全軍。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會兒,下次一定要小心。”

拿破侖沒有破口大罵,沒有大聲訓斥士兵,沒有擺出統帥的架子,而是語重心長、和風細雨地批評士兵。有這樣大度的統帥,士兵怎能不英勇作戰呢?如果拿破侖不寬容士兵,那後果隻能是激發士兵的反抗意識,喪失他本人在士兵中的威信。

寬容要求人們“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得正,要像個君子,隻有這樣才能去感化別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是要以道德修養為基礎的。

世界上任何人的交往都不會盡善盡美,無論是患難之交還是萍水相逢。用寬容的眼光看他人,才能讓事業、家庭和友誼穩固、長久。

那麼,容人究竟應當容些什麼呢?

一是容人之長。

人各有所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互相促進,事業才能發展。劉邦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時的那段話很發人深省:“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

善於用人之長,首先是能容人之長。忌妒別人的長處,會為自己埋下“生氣”的種子,於人於己都是不利的。

二是容人之短。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容不得別人的短處之人勢必難以共事人都有缺點、短處,這是客觀存在的,聰明的人不會計較他人長短,而是把“求同存異”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

三是容人之“性”。

人們由於家庭出身、社會經曆、文化程度不同,性格必有差異。因此,容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能夠接納各種不同性格、具有不同個性的人,這是最基本的,離開這一點,其他的“高風亮節”都無從談起。

四是容己之仇。

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是一種高尚的品德。齊桓公不計管仲一箭之仇而任其為相,向來為人們津津樂道。

春秋時期,管仲是春秋初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他“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然而,管仲的成就是與鮑叔牙知人讓賢的風格、齊桓公不記前仇的氣量分不開的。

年少時,鮑叔牙與管仲就是好朋友,互相都很了解,鮑叔牙曾與管仲合夥做生意,鮑叔牙本錢出得多,管仲出得少,但在分配利潤時管仲卻總是多要。鮑叔牙並沒有覺得管仲自私,而是認為管仲家裏窮,多得點沒關係。後來,鮑叔牙當了齊桓公小白的家臣,管仲當了齊公子糾的謀士。

公元前689 年,齊國國君在雍林被殺。當時流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與流亡在魯國的公子糾都急於回國爭奪君位。管仲認為,莒國離齊國都城近,如果小白先到,爭奪君位就沒希望了。

於是管仲帶了一支精兵,先趕到莒往齊的必經之路進行攔截。

不久,有一隊車馬奔馳而來,管仲估計是小白來了,忙駕車上前參見,乘小白答禮而無防備的時候朝小白射去一箭,小白“哎呀”

一聲,倒在車上,管仲見大功告成,策馬飛馳而去。其實,這一箭恰巧射在小白的帶鉤上,小白知道管仲箭法厲害,急中生智,應聲而倒,待管仲走後,馬上沿小路疾馳,直奔齊都。小白即位後,稱為齊桓公,命鮑叔牙為統帥,以討伐公子糾為名向魯國進發。

魯莊公在齊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隻好按齊國提出的要求,將公子糾殺了,將管仲囚禁並引渡到齊國。鮑叔牙輔佐小白取得了君位,桓公要任他為國相,鮑叔牙推辭不受,一再推薦管仲。

鮑叔牙說:“我有五點不如管仲:對民寬和,使民富裕,不如他;治國嚴謹,不失國家主權,不如他;團結人民,使百姓心悅誠服,不如他;製定禮儀,使人人都能遵守,不如他;臨陣指揮,使將士勇往直前,不如他。”鮑叔牙懇切地指出:“你如要建立霸業,非管仲的輔佐不可。”桓公本來要報管仲一箭之仇,但聽了鮑叔牙之言,決定起用管仲,在堂阜這個地方親自給管仲解開鐐銬。

管仲受任為大夫,主持國家政務。

管仲的才能之所以得到充分發揮,為齊國強盛做出貢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鮑叔牙對他的了解、信任和推崇。管仲所取得的成就是與鮑叔牙知人讓賢的容人之心、齊桓公不計前仇的氣量分不開的。尤其是齊桓公不計前嫌,給予管仲完全的信任,這也是齊桓公最終能夠成就霸業的原因。

世界因為有了寬容而愛意濃濃,社會因為有了芸芸眾生的不同而豐富多彩。寬容是一種做人的智慧,也是做人的一種高尚的境界。悠悠歲月,茫茫人海,懂得寬容的人是明智的。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選擇寬容別人,也是給自己一片新天地。

寬容能打開封閉的心靈,希望別人善待自己,就要先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哪怕是反對的意見。為人處世須將心比心,多給人一些尊重和理解,多給人一些關懷,再難相處的人也能被你的寬容所感化,與人交往就不會滋生事端而其樂融融。

人際交往的智慧就是求同存異的智慧,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永遠不要輕易地去指責對方的錯誤,不要妄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不要黨同伐異,這是避免生氣、獲得良好人際關係的“良方”。

責怪別人前先反省自己

英國作家托馬斯·富勒曾經寫道:“失足引起的傷痛很快就可以恢複,失言所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可能使你終身遺憾。”一個人若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要記住:不要輕易指責別人,責怪別人前先反省一下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墨菲效應”,“墨菲效應”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與之俱來的天性,不管科技多麼發達,都不可能避免錯誤的發生。所以我們在做事情之前應該考慮得盡量周到、全麵一些,即使真的發生了錯誤也並不可怕,不要指責別人,關鍵是要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使自己不再重蹈覆轍。

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不僅善辯,而且十分好辯。隻要聽到身邊的人說出不正確的話,做出不正確的事,他就忍不住要指出來。如果那個人不服氣,他一定會把那個人辯得體無完膚,結果得罪了不少人。

一天,教友會裏的一位老教友把富蘭克林叫到一邊,把他好好地說了一頓:“富蘭克林,你太不應該了。你打擊跟你意見不合的人,現在已沒有任何人理會你的意見。你的朋友發覺你不在場時,他們會獲得更多的快樂。你知道得太多了,以致再也不會有人告訴你任何事情……其實,你除了現在極有限的知識外,如果還固執己見,剛愎自用,你就不會再知道更多的知識了。”

富蘭克林聽取了這位老教友的教導。

富蘭克林之所以能成功,成為美國曆史上一位以能幹、和藹善於外交而著名的人物,正是因為他聽了那位老教友尖銳有力的教訓後改正了自己。富蘭克林深刻地知道,如果不痛改前非,他將會遭到社會的唾棄,所以他把自己過去不當的言行和態度完全改了過來。後來,富蘭克林在他的傳記中這樣寫道:“我替自己定了一項規則,我不讓自己在意念上跟任何人有不相符的地方,我不再固執地肯定自己的見解。凡有肯定含義的字句,就像‘當然’‘無疑’等,我都改用‘我推斷’‘我揣測’或者是‘我想象’等話來替代。當別人肯定地指出我的錯誤時,我放棄立刻反駁對方的想法,而是作婉轉的回答。不久我就感覺到由於我態度改變所獲得的益處:我參與任何一項談話的時候,感到更融洽、更愉快了;我謙虛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們會快速地接受,很少反對。當被人們指出我的錯誤時,我並不感到懊惱。在我‘對’的時候,我更容易勸阻他們放棄他們錯誤的想法,接受我的見解。這種做法,起先我嚐試時,‘自我’很激烈地趨向敵對和反抗,後來很自然地形成習慣了。

在過去五十年中,可能已沒有人聽我說出一句武斷的話來。我想,這是由於這種習慣的養成,所以使我每次提出一項建議時,都得到人們有力的支持。”

一個人如果懂得自省,那麼不僅會交友順利,而且容易融入集體之中。

紐約的瑪霍尼出售煤油業專用的設備,長島一位老主顧向他定製一批貨,那批貨的製造圖樣已呈請批準,機件已在開始製造中,可是一件不幸的事忽然發生了。

原來,這位主顧在訂好貨後,跟他的朋友們談到這件事,那些朋友提出了多種見解和主張,說這個那個的都有。他聽朋友這樣講,頓時煩躁不安起來,立即打了個電話給瑪霍尼,說絕對拒絕接受那批正在製造中的機件設備。

瑪霍尼先生講述起當時的情形:

我很細心地查看,發現我們並沒有錯誤……我知道這是他和他的朋友們不清楚這些機件的製造過程。可是,如果我直率地說出那些話來,那不但不恰當,反而對這項業務的進展非常不利。

所以我去了一趟長島。

我剛進他辦公室,他馬上從座椅上跳了起來,聲色俱厲地指著我,要跟我打架似的。最後他說:“現在你打算怎麼辦?”

我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他有什麼打算,我都可以照辦不誤。我對他這樣說:“你是出錢的人,當然要給你所適用的東西。如果你認為你是對的,請你再給我一張圖樣。雖然由於進行這項工作,我們已花去兩千元,但我情願犧牲兩千元,把已經進行中的那些工作取消,重新按你提供的圖樣開始做起。不過我必須把話先說清楚,如果我們按你現在給我的圖樣製造,有任何錯誤的話,那責任在你,我們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可是,如果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製造的過程中如果有任何差錯,則由我們全部負責。”

他聽我這樣講,怒火漸漸平息下來,最後他說:“好吧,照常進行好了,如果有什麼不對的話,隻好求上帝幫助你了。”

結果,還是我們做對了,現在他又向我們訂了兩批貨。

在那位主顧侮辱瑪霍尼,幾乎要向他揮拳,指責他不懂自己的業務時,瑪霍尼用了自製力,盡量不跟對方爭論。當時如果瑪霍尼告訴那位老主顧,那是老主顧的錯誤,並爭論起來,相互指責,說不定事情會越鬧越大,還可能會訴諸法庭,其結果不隻是雙方都起了惡感,並且雙方都會蒙受經濟上的損失,同時瑪霍尼還會失去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顧。明智的瑪霍尼認為,如果直率地指出人家的錯誤,那是不值得的。與其責怪別人,不如反省一下自己,這更為有效。

如果一個人不以牙還牙,不針鋒相對,不輕易指責他人,不僅能夠避免一定程度的損失,還會給對方留下好感,這是用金錢換不來的。

有一個經理,某天他走進辦公室時,突然聽到一陣奇怪而尖銳的聲音。“工作時間居然做別的!”這讓他非常憤怒,於是他連手上的包都顧不得放下,就急匆匆地挨個去查看各個部門。

他準備把那個製造噪聲的家夥好好罵一頓!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無論他走到哪兒,都能聽到那令人心煩的聲音。更奇怪的是,他居然在任何部門都沒挑出毛病。當他焦躁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放下手中的包時,突然發現了聲音的源頭—自己的手機。

由於前一天晚上忘記充電,現在是手機的警報器在提醒他充電。

人不可能不犯錯誤,所以千萬不要妄自尊大,一定要常自省,提醒自己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冒冒失失、焦焦躁躁隻會讓負麵情緒控製自己,而先入為主的壞習慣會影響人正常的思維和判斷能力。責人之前先反躬自省,這樣才能幫助你進步,也才更有利於你與人交往與人為善,化敵為友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這樣的事:親密無間的朋友無意或有意地做了傷害自己的事,是寬容他,還是從此分道揚鑣?

是伺機報複,還是化幹戈為玉帛?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路上,看見一個鼓起的特別難看的袋子,就朝它狠狠地踩了一腳。誰知那個袋子不但沒有被海格力斯一腳踩破,反而迅速膨脹起來,並且越來越大。這激怒了海格力斯,他順手操起一根大木棒砸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