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自信讓你的演講充滿魅力(1 / 3)

第十章自信讓你的演講充滿魅力

自信的魅力

進行演講時,選擇合適的演講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這裏需要指出的是,一個好的演講,不僅包括合適的演講方式,而且還必須具有合適的演講態度。任何演講方式都要求好的演講態度,可以說,演講態度本身也是合適演講方式的一部分重要內容。

合適的演講態度,可以使很簡單的事情發揮深遠的影響力。我通過自己的一係列觀察,最後得出了一個這樣的結論,在大專院校的演講比賽中,取勝的往往並不是那些演講題材最好的人,而是演講態度很好的人,因為他可以使他的演講題材發揮到最佳效果。

英國政治家愛德蒙·柏克先生所寫的演講稿,不管是在邏輯、說理或文章結構上都是最佳的作品,因此,即使到現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專院校,還把他的演講稿當作演講的經典範本來加以研習。但是,柏克本人卻是一位失敗的演講者,因為他沒有表達他的傑出作品的能力,也沒有能力使他的演講具有吸引力及震撼力。因此,他被人叫做英國下議院的“晚餐鈴”。他一站起來發表談話,其他議員們就又是咳嗽又是洗牌,不然就是睡覺,或成群結隊地走出議場。

你可以用盡全力將一枚包著鐵殼的子彈投向某人,但也許根本無法在那人的衣服上留下凹痕。但你若把火藥放在一根蠟燭後麵,然後把它發射出去,它將會穿透一塊鬆木板。由此,我覺得蠟燭似的演說,在火花的推動下,要比沒有力量去推動的鋼鐵般的演說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們在演講時必須始終注意,要有良好的態度。

是不是所有的演講者都能恰如其分地把他們的意思表達給聽眾呢?未必。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一般人的談話態度。

有一次,我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避暑勝地穆倫停留,住在一家倫敦公司經營的旅館裏。通常,這家旅館每周自英國邀請兩位演說家來向賓客發表演說,其中一位是著名的英國小說家,她的講題是“小說的前途”。她承認,這個題目不是她自己選的,而最糟糕的是,她覺得沒有什麼話可說。因為她對這個題目並不真的關心,因此也就顧不得是否講得精彩。她隻是匆忙地準備了一些提要。在演講時,她站在聽眾麵前,全然無視他們的存在,甚至正眼都不瞧他們一下。她有時抬頭望著前方,有時候低頭看著自己的筆記,有時候又望著地板。她按照筆記逐條地念著空洞的言語,眼中充滿恍惚的神情,語音飄渺,她把字句一一滾入遠古的太虛之中。

這種表現,完全談不上表達,她的“獨自”也完全沒有溝通感。而好的演講者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溝通感。一定要讓聽眾感覺到,有一股信息從演說者的腦海及心中直接傳達到他們的腦海及心中。也許,上麵所講的那種演講隻適宜在荒涼無水的戈壁沙漠裏舉行。事實上,這種演講聽起來就像是以大沙漠為聽眾,而不是在向一群人發表。

關於演講的表達技巧,已有人寫過很多荒謬而且拙劣的評論,使得這件事一直籠罩在各種規則、儀式與人為的神秘中。老式的“演講術”一向為人們所憎惡,更是經常把演講一事弄得極為荒謬。一些想學會演說技巧的生意人到圖書館或書店找資料時,往往找到一些名為“演說術”的巨冊著作。

自從南北戰爭結束以來,已出現了完全嶄新的一派演說理論。為了趕上時代精神,新式的演說就像電報那般直截了當地說出所要表達的內容,其演說態度也像和聽眾中的某一個私下交談時那般親切。

良好的演講態度可以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演講場所,說話所使用的力氣卻不盡相同。否則,如果在一個較大的場所進行演講,而使用的卻是在小的場所演講的力氣,大部分聽眾可就要聽不見演講者的聲音了。為了顯得自然,演講者在向40個人發表演說時,必須花上比他在向一個人談話時更多的力氣;就如同建築物屋頂上的雕像必須做得很大,如此,人們從地上望上去時,才會覺得那座雕像似乎和真人一般大小。

耶魯大學神學院院長勃朗先生在發表有關傳道的演講時曾說:“我的一位朋友,向我描述他在倫敦參加過的某次教學儀式的情形,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朋友說,傳道的主講人是著名的傳道家喬治·麥克唐納。他那天早上念了《新約·希柏萊書》第十一章的經文。到了講道時,他說:“你們各位全都聽過有關這些人篤誠信仰的事跡了。我不必告訴你們信心是什麼。神學教授在這方麵作的解釋,要比我強得太多了。”

“他全心全意地專注於他的工作。”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但我知道,這項忠告並未受到廣泛的注意。因為它似乎顯得有點含糊,而且也表現得不明確,一般的學生都希望得到簡單易行的忠告,而且是很明確的忠告,必須是他可以用手觸摸到的,最好是像汽車駕駛手冊那般精確的忠告。

這正是一般學生所希望的,也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夠提供給他們的。這對他們來說,將容易得多。這種忠告或規則並非沒有,但它們隻有一點不對勁:沒有效果。它們會使你的演說失去所有的自然氣息、生命力及趣味。在我年輕的時候,曾浪費了很多精力去練習這些規則。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別人的歡迎,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容易。如果我們隻是要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的話,我們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以這種方法來交往的。

拿破侖試過這種方法,在他跟約瑟芬最後一次見麵的時候,他說:“約瑟芬,我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幸運的人;但是,在此刻,你是世界上唯一能夠依賴的人。”

維也納著名心理學家亞佛·亞德勒,寫過一本叫做《人生對你的意識》的書。在那本書中,他說:“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諸於這種人。”

舒曼·海恩克夫人曾跟我說過,即使是饑餓和傷心,即使生活中充滿這麼多的悲劇,曾使她差點殺死自己和她的嬰孩——即使這麼不幸,她一直唱下去,終於成為有史以來最卓越的華格納歌唱者。她坦白地說,她成功的秘訣之一是,對別人無限地感興趣。

一般來說,隻有講演者自己的講演與聽眾的生活相聯係以後,才會有好的演講效果。也許講演已經準備得非常周詳,也許講演者也非常熱衷於這個話題,然而要真正獲得成功,卻還有一個因素要考慮:他必須使聽者覺得,他所要說的對他們很重要,他不隻是要對自己的話題熱誠,還要將這種熱誠傳給聽眾。高明的講演者總是熱切地希望聽眾感覺到他所感覺的,同意他的觀點,去做他以為他們該做的事,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憂愁。因為他是以聽眾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應該明白自己講演的成敗不是由他來決定的,而是由聽眾的腦袋和心靈來決定的。

為了能引起聽眾與自己產生共鳴,最好能通過一定練習使自己的聲音有力且富有彈性。演講要自然大方,這樣才能把意念表達得更為清楚,更為生動。否則,像木頭般僵硬,像機器人般呆板,怎能引起聽眾的共鳴呢?

如何強調語氣,並沒有一定的規定,需視情況而定。你這樣強調,可能另一位演說家是那樣強調。

我們在與人交談時,聲音從高到低,然後又回頭高高低低地重複下去,一直不停息,像大海的表麵那般起伏不定。為什麼?也沒有人去關心。但這種方式令人感覺愉快,而且也是一種很自然的方式。我們不必去學習,就會這樣做。我們在孩提時代就會這樣起伏地說話,而不必去追求,就不知不覺學會了,但若是要我們站起來麵對聽眾,我們的聲音就會變得枯燥、平淡而且單調,就如同沙漠一般。你若發現自己正以一種單調的聲音發言時,不妨停下來一會兒,對自己說:“我現在說話的樣子就像木頭人。向聽眾說些自然的話吧,要有人情味,要自然一點。”

對自己說這些話是否有幫助呢?可能有一點,稍微停頓一下,對你有幫助,你必須多加練習,以研究出自己的解決之道。

你可以將自己選擇出來的任何句子或單詞突出地表現出來,在說到它們時,突然提高或降低聲調,直到滿意為止。著名的演說家奧利佛·羅吉爵士、布裏安及美國總統羅斯福等權威人士就是這樣做的。著名的演說家都這麼做的原因,就在於它是演說中一條千古不變的法則。

大詩人吉卜齡說:“你的沉默,道出了你的心聲。”在說話中聰明地運用沉默,可使沉默發揮最大的功用。它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對於能否吸引聽眾尤為重要,不容忽視。然而,初學演說者卻往往將它忽略。

其實我們可以經常總結一下自己演講的經驗,如果你希望把自己的特點發揮到最高點,必須先獲得充分的休息。一位疲倦的演說者是沒有吸引力的。千萬不要犯下這個最常見的錯誤,把你的準備及計劃工作一直拖延到最後一分鍾,然後再匆忙趕著進行,企圖彌補失去的時間。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會對身體造成破壞,引起頭腦的疲乏。這是可怕的破壞者,將會拖累你,削弱你的活力,使你的頭腦與神經同時變得虛弱和遲鈍。

通常,演講者都不允許舞台上放置紅色的鮮花,因為它們會吸引太多的注意力。那麼,演說者又怎能會允許在他演說時,讓一個活動不停的名人麵對觀眾坐著呢?他們不應該這樣做,隻要稍微聰明一點,就不應該這樣做。

演講時保持良好的姿態,盡量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並很快進入到能夠融入到聽眾的演講中,這對引起他們的共鳴也有積極的作用。

演說者在演說之前,不要坐著麵對聽眾,而應以嶄新的姿態到達會場,這樣比聽眾眼中的老形象要好一些。

但是,如果我們必須先坐下來,那麼,我們就要十分注意我們坐的姿勢。你一定看過別人四處張望找空位子的情形,那很像一頭獵犬在找一處可讓它躺下來過夜的地方。他們到處張望,當他們真的找到一張椅子,他們就會加快腳步跑上前去,然後就像一個動物般把自己的身體猛地放到椅子上去。

懂得坐下藝術的人,會先用腳背碰一下椅子,然後使頭部到臀部輕鬆地維持直立的姿勢,在完美的控製下,使自已緩緩坐下去。

你的雙手最好能輕鬆地下垂在你身體的兩側,這樣才不會受到注意。即使是最吹毛求疵的人,也不能批評這種姿勢。此外,當情況需要時,它們還能自然而不受妨礙地擺出各種強調性的手勢。

在演講中,除了注意手勢之外,還要注意演講中的態度問題。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有賴於演講者的態度。良好的態度,會在演講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真會出乎你的意料,但你確實成功了。

當你陳述自己的理由時,彬彬有禮的微笑,溫和大度的語氣,隨便而親切的動作,都會美化你的談話,使對方在接受你良好態度的同時,也以類似的心態接受你在演講中的要求。這就是態度的魅力。

當我們準備演講時,在充分了解對方的情況之後,不妨預先來檢查一下自己的態度、設想自己有可能麵臨的尷尬問題,然後設計一下自己的語言、動作,這樣,可以做到有備無患,避免在倉促之中出錯,這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笑的力量

查爾斯·史考伯曾經對我說過,他的微笑價值一百萬美金。是啊,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色彩:你可以用微笑作為一種無言的欣賞來回答對方,使對方內心感到溫暖和舒服。同樣的,還能用微笑拒絕一些無聊的問題。

有天下午,我跟莫裏斯·雪佛萊在一起。當時我覺得並不是很開心,因為雪佛萊悶悶不樂,沉默寡言,跟我所期望的完全不同。直到他微笑的時候,我的感覺才被改變了,就好像是太陽衝破了雲層。如果不是因為微笑,莫裏斯·雪佛萊可能仍然是巴黎的一位家具製造者,跟他的父兄一樣。

其實我一直都認為行動比言語更具有力量,而微笑所表示的是:我喜歡你;你使我快樂;我很高興見到你。

我們常說的微笑是一種真正的微笑,一種令人心情溫暖的微笑,一種出自內心的微笑,這種微笑才能在市場上賣得好價錢。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麥克奈爾教授談到他對笑的看法時說:“有笑容的人在管理、教導、推銷上較會有功效,更可以培養快樂的下一代。”笑容比皺眉更能傳達你的心意。這就是在教學上要以鼓勵代替處罰的原因所在了。一個紐約大百貨公司的人事經理告訴我,他寧願雇用一名有可愛笑容而沒有念完中學的女孩,也不願雇用一個擺著撲克麵孔的哲學博士。

笑的影響是很大的,即使它本身無法看到。遍布美國的電話公司有個項目叫“聲音的威力”,在這個項目裏,電話公司建議你,在接電話時要保持笑容,而你的“笑容”是由聲音來傳達的。

如果你不喜歡微笑,那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法:第一,強迫你自己微笑。如果你是單獨一個人,強迫你自己吹口哨,或者哼唱一曲,表現出你似乎已經很快樂,這就容易使你快樂了。下麵是已故的哈佛大學威廉·詹姆斯教授的說法:

“行動似乎跟隨在感覺後麵,但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並肩而行的。行動在意誌的直接控製下,而我們能夠間接地控製不在意誌直接控製下的感覺。因此,如果我們不愉快,要變得愉快的主動方式是,愉快地笑起來,而且言行都好像是已經愉快起來……”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有一個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製你的思想來得到。幸福並不是依靠外在的情況,而是依靠內在的情況。

決定你幸福或不幸福的,不在於你有什麼,或你是誰,或你在什麼地方,或你正在做什麼,而是你怎麼想。例如說,兩個人也許在同一個地方做同樣的事;雙方也許擁有等量的金錢和聲望——但其中之一也許很難過,另一個卻很快樂。為什麼?

因為各人的想法不同。在酷熱無比的熱帶地區,那些可憐的農奴用他們原始的農具耕作著,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許多快樂的臉孔。而這些快樂的臉孔卻無異於我們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的冷氣辦公室裏所看到過的。

“沒有什麼事是好的或壞的,”莎士比亞說,“但思想卻使其中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有句老話,叫做“和氣生財”(一個沒有微笑麵孔的人,不能做生意)。你的笑容就是你好意的信使。你的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對那些整天都看到皺眉頭、愁容滿麵、視若無睹的人來說,你的笑容就像穿過烏雲的太陽;尤其對那些受到上司、客戶、老師、父母或子女的壓力的人,一個笑容能夠幫助他們了解一切都還是有希望的,也就是他們的世界裏是有歡樂的。

拿破侖·希爾敘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

“有一天,有位老婦人來到我的辦公室,送進來她的名片,說她一定要見到我本人。我的幾位秘書雖然經過了多方試探,卻無法使她露出她訪問的目的及性質。因此,我認為,她一定是位可憐的老婦人,想要向我推銷一本書。

當我走出我的私人辦公室,踏上走道時,這位老婦人——她站在通往會客室的欄杆外麵——臉上開始露出了微笑。

我曾經見過許多人微笑,但從未見過有人笑得像這位老婦人這般甜蜜。

這是那種具有感染力的微笑,因為我受到她的精神影響,自己也開始微笑起來。同時,我想起了母親,也是一位女人。於是我決定不管是什麼書,都要買下來。

當我來到欄杆前時,這位老婦人伸出手來和我握手。一般來說,對於初次到我辦公室訪問的人,我一向不會對他太友善,因為如果我對他表現得太友善了,當他要求我從事我所不願做的事情時,我將很難加以拒絕。

不過,這位親切的老婦人看起來如此甜蜜、純真而無害,因此,我也伸出手去。她開始握住我的手,這時候,我才發現,她不僅有迷人的笑容,而且,還有一種神奇的握手方式。她很用力的握住我的手,但握得並不太緊。”

微笑在聖誕節的價值就在於它不花什麼,但創造了很多成果。

它豐盛了那些接受的人,而又不會使那些給予的人貧瘠。

它產生在一刹那之間,但有時給人一種永遠的記憶。

沒有人富得不需要它,也沒有人窮得不會因為它而富裕起來。

它在家中創造了快樂,在商業界建立了好感,而且還是朋友間的口碑。

它是疲倦者的休息,沮喪者的白天,悲傷者的陽光,更是大自然的最佳良藥。

但它卻無處可買,無處可求,無處可借,無處可偷,因為在你把它給予別人之前,沒有什麼實用的價值。

假如在聖誕節最後一分鍾的匆忙購物中,我們的店員累得無法給你一個微笑時,我們能請你留下一個微笑嗎?

因為不能給予微笑的人,最需要微笑了!

因此,如果你要別人喜歡你的話,請你:微笑。

讚美的魅力

在談判中,為了取悅對方,使對方感覺到心情愉快,可以適時地對對方表示讚美。但是在對他人進行讚美時,應當注意做到實事求是,措辭恰當。在說出你的讚語之前,先要分析一下,這種讚美有沒有事實根據,對方聽了是否會相信,別人聽了是不是會不以為然。在生活中,會有許多人因不同的目的走到一起,然後又各奔前程。在這短短的相聚中,也要把握運用讚美的機會。

誠然,在不同的環境下,陌生人本身“傳遞”給你的不同,那麼你的讚美就要有所不同。有的時候,你可以從其言談舉止,推測其職業,從而打開話題。所以,你大可以讚美其職業,或者因性別、場合的不同,讚語有所變化。也許你的讚美之詞不會收到很大效果,但它至少可以使你心情愉快,使所處環境的那種氣氛顯得輕鬆、活潑。

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使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之間更加需要合作。在社會活動中,人們會有不同程度地有求於人的情況。怎樣才能使你的需求得到滿足,不至於被對方拒絕呢?這就需要你能夠十分巧妙地運用讚美,將對方引入你設定的情景,然後提出你的要求,這樣,會使你的要求成功地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