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防治潛伏性緩慢進行的腎損害。
⑥改善影響心髒、血管的危險因素——肥胖、高血壓、糖脂質代謝異常。
(三)痛風治療的具體措施
痛風的治療措施是綜合性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一般治療
包括低嘌呤、低蛋白、低脂肪飲食,多飲水,控製體重,戒除煙酒,避免一切誘發因素,如疲勞、受寒、外傷,精神緊張等。
在飲食治療上,臨床常見有重視不足及具體治療方案掌握不當,飲食治療是痛風病的基礎療法。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疾病,故應嚴格限製富含嘌呤的食物的攝入。由於這類病人往往同時合並糖尿病、肥胖、高血壓及高脂血症,故適當地限製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攝入仍是極為重要的,從總體上講飲食療法要達到的目的有:①減少外源性嘌呤成分的攝入以減少尿酸來源。②限製過度飲酒。③肥胖病人體重的正常化。同時依據痛風的發病特點及臨床表現的不同,具體方案的掌握在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急性發作期及間歇期各有所側重。
2.藥物治療
包括急性發作期、間歇期、高尿酸血症、慢性關節炎期及痛風結節、痛風性腎病及泌尿係結石、痛風伴發其他疾病和預防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的治療等。
(1)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的治療:
包括秋水仙堿、非固醇類抗炎藥、中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
(2)痛風性關節炎緩解期(間歇期)的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
(3)預防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的治療:
以中藥治療為主。
(4)高尿酸血症的糾正:
包括抑製尿酸合成及促使尿酸排泄的藥物。
(5)慢性關節炎期及痛風結節的治療:
必要時手術治療。
(6)痛風性腎病及泌尿係結石的治療。
(7)痛風伴發疾病的治療:
包括高血壓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腎結石、膽結石等。
3.藥物治療方案
(1)中藥治療:
實驗研究顯示:川萆薢、土茯苓等有明顯降低血尿酸作用;秦皮、淫羊藿、土茯苓、豨薟草、車前子、地龍、山慈菇、薏苡仁、澤瀉等具有增加尿酸鹽排泄的功能;威靈仙、秦艽有溶解尿酸作用;澤蘭、桃仁、當歸等有抑製尿酸合成作用;青皮、陳皮能促使尿液堿化。改善體內pH值:山慈菇含有秋水仙堿成分,能有效的緩解痛風的發作。
(2)西藥治療:
治療痛風的西藥有①鎮痛消炎類藥物。
主要用於控製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改善或消除病變關節的紅、腫、熱、痛症狀,具有退熱、止痛的作用。藥物有治療痛風的特效藥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解熱鎮痛藥(如消炎痛、炎痛喜康、布洛芬、芬必得、奈普生、戴芬、優妥等),上述藥物效果如不明顯,則可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②降低血尿酸藥物。包括有抑製尿酸合成的常用藥別嘌呤醇;促使尿酸排泄的藥物,即目前臨床常用藥物痛風利仙(立加利仙)及丙磺舒。③堿化尿液藥物。臨床常用碳酸氫鈉。藥物治療目的有四方麵:①迅速控製急性發作。②防止複發。③預防和治療尿酸鈉鹽沉積所引起的損害。④預防尿酸性腎病及腎結石的形成與腎功能損害。所以針對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在急性發作期與發作間期是有一定差別的,至於慢性痛風石的治療,我們隻能以預防其形成為主,防重於治,包括低嘌呤飲食、戒酒,防止使用誘發關節炎和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藥物,以及抗炎和降尿酸藥物的使用,如未能有效控製痛風的發展,痛風石(尿酸鈉微結晶)形成並沉積於手足等特殊部位而影響功能的病人必要時采用手術。
(四)藥物治療的分期選擇
1.急性期藥物治療選擇
盡管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有自然緩解的傾向,但仍宜盡快控製發作,且用藥越早效果越好,所以抗炎止痛藥物的應用宜盡早,直到炎症完全消退。
(1)秋水仙堿:
有抑製白細胞吞噬尿酸鹽晶體,抑製溶酶體和乳酸的形成與釋放,從而減少尿酸結晶的沉積,減輕炎症反應的作用,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首選藥物,且療效肯定,作用快,國內報道有效率可達86.8%,但它不能降低血尿酸,也不能增加尿酸排泄,且具較劇烈的毒性反應如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腹瀉、肝功損害、骨髓抑製等。
(2)激素的應用:
應避免濫用激素,不僅要防止量過大、時間過長,而且應嚴格掌握適應證等。臨床主張對於秋水仙堿、非甾類抗炎藥療效不明顯、不能耐受或有禁忌,或急性關節炎發作伴較重全身症狀者才考慮應用,且以中短效糖皮質激素如潑尼鬆(強的鬆)、氫化可的鬆為主,用量:強的鬆
(3)降尿酸藥物的應用:
對於未應用降尿酸藥物治療的病人在急性期不能控製時,不宜選用促進尿酸排泄藥及抑製尿酸生成藥物,否則將加重症狀。原正在服用降尿酸藥物者可根據病情維持原劑量,急性發作症狀完全消失前不應擅自增大其劑量。從總體上講,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都不是降尿酸藥物的適應證。
2.發作間歇期的藥物治療
對於間歇期治療用藥問題,目前尚存爭議,一般認為發作間期很長且發作後血尿酸及腎功能仍正常者可以不用藥物治療,隻有出現下述情況才考慮接受降尿酸藥物治療:①可見的痛風石。②血尿酸過高有明顯增加的痛風石沉積和(或)腎石病的危險。③複發性尿酸性腎結石。降尿酸藥物的應用必須注意其毒副作用及配伍。①排尿酸藥如立加利仙,適用於有關節炎急性發作史而無痛風石和腎結石、腎功能正常,血尿酸增高及24小時尿酸
700毫克的病人,但是這類藥不良反應較多必須注意。 (五)治療痛風的兩種主要藥物 1.秋水仙堿 (1)秋水仙堿的藥理及用法: 秋水仙堿是從秋水仙花球莖裏提取出的一種生物堿。這種植物屬於百合科,秋天開花。秋水仙堿治療痛風的藥理作用主要與其抑製中性白細胞對尿酸鹽結晶的吞噬作用有關。它可以抑製關節發炎部位的白細胞聚集,使白細胞吞噬尿酸的作用減弱,這樣局部白細胞破壞引起的炎症反應就減輕,從而達到迅速消炎的目的。秋水仙堿還能阻斷趨化因子的釋放,減少多形核白細胞的流動和粘連。此外,秋水仙堿尚有抑製細胞有絲分裂的作用,也可使炎症反應受到阻礙。秋水仙堿是一個古老的藥,但迄今為止,秋水仙堿仍然是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最有效的藥物,主要起消炎止痛的作用。 用法:秋水仙堿在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初始劑量為每次1毫克(2片),以後每2小時0.5毫克(1片),直至疼痛緩解,或至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嚴重時停藥24小時,總劑量一般不超過6毫克。如有胃腸疾病或為減少胃腸刺激時,亦可靜脈給藥,2毫克溶於20毫升生理鹽水中,緩慢靜脈內注射,24小時不超過4毫克。秋水仙堿有治療和診斷兩方麵價值,因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對秋水仙堿的治療作用很敏感,口服24~48小時內和靜脈注射12小時內即可達到最大效果,而對其他類型的關節炎則沒有如此可靠和良好的療效。也因為這個特點,秋水仙堿可作為診斷性用藥,雖然並非絕對可靠,但對約75%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是有效的。在急性發作的早期,用藥療效最好。治療無效往往是用藥的時機掌握不好,一般超過48小時以後再用藥,則療效大大降低。 (2)秋水仙堿的毒性與副作用: ①胃腸道反應。是此藥最常見的副作用。病人常在服用秋水仙堿後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痛、腹瀉等,嚴重者可有出血性腸炎,有的病人因上吐下瀉嚴重而無法忍受,隻能終止服藥。 ②骨髓抑製。主要是對骨髓的造血功能有抑製作用,導致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③肝髒損害。可引起肝功能異常,嚴重者可發生黃疸。 ④腎髒損害。可出現蛋白尿現象,一般不會引起腎功能衰竭。 ⑤其他副作用。有脫發、皮膚過敏、精神抑鬱、呼吸抑製等。 秋水仙堿治療急性痛風的有效劑量與其引起胃腸道反應的劑量相近,18小時後大多數病人疼痛得到緩解,24小時出現腹瀉,75%~80%的病人關節炎症狀在48小時內逐漸消退。 2.別嘌醇(別嘌呤醇) (1)別嘌呤醇的藥理及用法: 尿酸是由黃嘌呤氧化而生成的,這一步驟必須要有黃嘌呤氧化酶參與。別嘌呤醇是一種吡唑嘧啶類化合物,是次黃嘌呤的類似物,也是唯一在臨床應用的黃嘌呤氧化酶抑製劑,它可使該酶活性喪失而不起作用,於是黃嘌呤就不能氧化為尿酸,尿酸生成隨之減少,從而使血尿酸下降,高尿酸血症消除。由此可見,別嘌呤醇治療痛風的原理是抑製尿酸的生成。 別嘌呤醇適用於各種類型的痛風,即使有尿酸性腎病、腎結石及腎功能減退者亦可用。劑量為每日3~4次,每次100毫克。一般在服藥7~10日後,血尿酸即明顯下降,尿中尿酸排量減少,至血尿酸完全降至正常後改為維持量,一般為每日50~100毫克。據報道每日300毫克能使85%的痛風病人血清尿酸鹽濃度降到正常值,一般最適宜劑量為每日100~200毫克。如果從低劑量(每日50~100毫克)開始,3~4周中逐漸增加劑量,則使痛風發作的危險性減少。 (2)別嘌呤醇的副作用: 別嘌呤醇常見的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麵:①肝功能損害,可引起肝功能異常,主要是轉氨酶升高,偶爾發生黃疸。②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③皮膚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癢、皮疹、藥物熱等。④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等。這些副作用的發生絕大部分與用藥的劑量有關,一般劑量越大,發生副作用的機會越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別嘌呤醇引起的藥物性皮炎(如剝脫性皮炎等),往往與藥物的劑量無關,而與病人的過敏體質有關。 預防這些副作用的發生,病人要在用藥過程中仔細觀察有無異常的現象,如出現皮膚瘙癢、皮疹等現象,應及時停藥,並且以後要慎用別嘌呤醇。如出現神疲乏力明顯、肝區不適、咽喉疼痛等情況。應及時去醫院請醫生檢查肝功能、血常規。即使沒有上述感覺,在服藥過程中也應該定期檢查肝功能、血常規。如果白細胞總數在3.0×109/升以下,分類中性白細胞在50%以下,應停止服藥,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升白細胞的藥物。待白細胞檢查完全正常後再考慮重新用藥。肝功能異常也應停止服藥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保護肝功能的藥物,直至肝功能完全恢複。如果有胃腸道不適或輕度惡心而無嘔吐及腹瀉,可繼續用藥,同時加用一些保護胃腸道的藥物,如胃複安、西沙比利、猴菇菌片、維生素等,以減少胃腸道的反應。一般在服用治療量的過程中(每日3片),容易發生上述副作用。進入維持量後,副作用發生率大大減少。Febuxostat是一種新的黃嘌呤氧化酶的非嘌呤選擇性抑製劑,一項為期2年的研究顯示,Febuxostat對絕大多數患有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病人有效,能夠使血尿酸水平下降並穩定在6.0毫克/分升以下,減少急性痛風發作。采用每日40毫克、80毫克或120毫克長期治療時,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較好。 (六)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病人的治療 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病人是指隻有血尿酸增高,而無痛風性關節炎發生,這類病人首先應該采用飲食控製,即予以低嘌呤飲食,適當體育活動,改變生活方式,戒除煙酒,減肥等,並定期檢測血尿酸,同時應積極治療伴發疾病(如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當這些治療措施不能使血尿酸恢複正常時,則應使用降血尿酸的藥物,如抑製尿酸合成的別嘌呤醇或促使尿酸排泄的痛風利仙等藥物,直至血尿酸完全維持在正常範圍內,然後再逐步減量或停藥。停藥後,要定期檢測血尿酸,一旦血尿酸升高,則應立即恢複使用,以保證血尿酸始終維持在正常範圍。 (七)痛風石與痛風結節破潰的治療 1.治療痛風石的方法 痛風石一般見於病程較長的病人,尤其是血尿酸控製不理想,經常有痛風急性發作者。因此,積極治療痛風,從病根上著手,是防止痛風結節發生和發展的關鍵。對於一些較小的,形成時間不長的痛風結節,通過較長時間的認真治療,有可能完全消退。但對於較大的、形成時間較長的痛風結節,則很難通過藥物治療消除。如果該痛風結節不再繼續增大,對關節活動功能沒有影響,也無潰破,則不必作特殊處理,順其自然。如果痛風結節很大,又影響關節及四肢的活動與功能,則可采用以下兩種治療方法:①待尿酸鹽結晶液化後,用粗針穿刺將結節內的尿酸鹽結晶抽出,但不易徹底抽淨。②手術治療,將結節切開,取淨尿酸鹽結晶,或將結節連尿酸鹽一並切除。 2.痛風結節破潰後的處理 痛風結節破潰後,如果不及時進行適當的處理,則很難愈合,而且容易發生細菌感染。首先應保持局部的清潔,每日用生理鹽水或其他消毒液(如新潔爾滅等)清洗創麵,並用乙醇或碘酒搽表麵,盡可能將結節內的尿酸鹽清除幹淨,同時外敷紅油膏等生肌的中藥,可加快創口的愈合。較小的破潰痛風結節經過如此處理後,可能會徹底治愈。較大的痛風結節,特別是破潰範圍廣、破潰時間長的,則很難自行愈合,應考慮手術切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