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做事有手腕的技巧(2)(1 / 3)

《伊索寓言》reference_book_ids\":[7257408037470604300,6857717464541694989,6988533058454473736,7172013603778726925,7267091336992394303]}],\"2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6,\"start_container_index\":29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後來同學們都陸續知道了這件事,盡管都相信他們完全能正確地對待過去和未來,可還是為他們今天的天南地北感到遺憾和惋惜。

近日,看到一篇短小隨筆的題目是:《說就有機會》。

是的,不僅是愛上一個人,要勇敢地告訴他(她)“我愛你”,而且很多事情都要勇敢地說出來。

說就是機會,在該說的時候,隻有敢於說,才會有機會。這樣的說,就是做,就是行動。

1955年,前蘇聯運動員尤裏·謝迪赫出生在烏克蘭一個普通的百姓家庭。少年時代,他最喜歡的運動是遊泳和足球。有一天,謝迪赫和同伴在一起踢球,一不小心,足球飛進了鄰近的體育場內。謝迪赫隨即翻身過牆,到草坪中撿球。突然,一個鏈球迎麵飛來,謝迪赫反應很快,猛地蹲了下來,鏈球擦著他的頭皮飛了過去。

鏈球教練跑了過來,斥責他道:“你簡直不要命了!”但謝迪赫卻毫不在意,一雙眼睛緊盯著“帶鏈的鐵球”,好奇地問道:“這是什麼東西?能讓我試一下嗎?”教練見這個少年對鏈球產生了興趣,便同意了。

謝迪赫模仿著教練的示範動作,將鏈球投了出去,鏈球竟然落到了連成人也難以投到的地方。教練一看,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地表揚了他,並把他吸收到體校的投擲組裏來。後來謝迪赫4次創造鏈球世界紀錄,連續獲得第21,22屆奧運會冠軍,人稱他是戰績赫赫的“鏈球王”,當人們問起他怎麼迷上鏈球和成為世界冠軍的時候,他說:“我不過是想試試,看看我能不能把鏈球扔得比別人更遠些。”

試就是機會。在該試的時候,隻有敢於試,才會有機會。這樣的試就是做,就是行動。

法國作家杜伽爾在《蒂博一家》裏寫到:“不要怯懦地妥協,要以勇敢的行動,克服生命中的各種障礙。”

我們要以最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麵對人生曆程中的各種挑戰。不能隻因為事情的表麵看起來似乎困難重重,就輕易地放棄了,這實在是對自己很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如果你不想在你的人生旅途中留下遺憾,那就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吧!

一位偉人說過,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做,遠離了空談;做,創造了世界;做,架起了實現理想的橋梁。敢做是善做的基礎,善做是敢做的成熟。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隻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行動之中,生命之花才會燦爛輝煌。

善於發現,生活中處處皆有機遇

機遇像一位羞羞答答的少女,她不會直接暴露在你的麵前,而需要你用心去揭開她那層神秘的麵紗。

隻要你活著,當“立刻行動”這個暗示從你的下意識心理閃現到你的有意識心理、要你去做你所應當做的事情時,你就該立刻行動,並且堅持到底。這是可使你成為一位卓越成功者的途徑。

當今世界,競爭越來越激烈,你要想過一種悠閑自得的生活也越來越不容易。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我們都渴望著成功,渴望著能夠站在成功之巔,好享受另一種人生。

應該承認,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盡管還不是十全十美,也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對於渴望成功的人來說,當今社會比任何時候給我們提供的機會都多。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我們的世界裏,我們的社會中,有許多不公平的事情,但是上帝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享有每天的24小時。

也可能正是由於這方麵的原因,在我們的周圍,你隨處都可看見一些雄心勃勃的渴望成大事的人。有人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暴富,躋身於世界富豪之列;有人幻想自己能夠在某個領域大展宏圖,成為世界知名人士;有人幻想自己用3年時間就弄個大公司的總經理當當,享受一下成功的滋味;有人買了張彩票,幻想著它中了頭獎,好飛速地成為億萬富翁……是的,成功需要幻想,上述種種也不是絕對沒有可能。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成功的機會更是需要我們去積極尋找,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來實現我們的幻想;如果我們隻是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夢想著天上掉餡兒餅,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機遇是不會降臨到你的身邊的,成功也永遠也不會變為現實。因為我們的成功哲學,即“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機遇隨時隨刻都在,但它不一定偏偏就掉在了我們頭上。要想獲得成功,隻能積極去發現,尋找並付諸於行動。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落魄的中年人每隔三兩天就要去教堂去祈禱,而且他的祈禱詞幾乎每次都相同。

第一次去教堂時,他跪在聖壇前,虔誠地說:“上帝啊,請念在我多年來敬畏您的份兒上,讓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門。”

幾天後,垂頭喪氣的他又一次來到教堂,同樣地跪在聖壇前祈禱說:“上帝啊,為什麼不讓我中彩票?我願意更謙卑她來服伺您,請您讓我中一次彩票吧!”

又過了幾天,他再次去教堂,同樣重複著他的祈禱詞。如此周而複始,不間斷地祈求著。

最後一次,他跪在聖壇前,說:“我的上帝,為什麼您不垂聽我的祈禱?讓我中彩票吧!隻要一次,讓我解決所有困難,我願終身奉獻,專心服伺您……”

這時,聖壇上空發出了一陣宏偉莊嚴的聲音:“我一直在垂聽著你的禱告,可是——最起碼,你老兄也去買一張彩票吧!”

盡管這隻是個故事,而且具有著較濃厚的諷刺色彩,但我想對於我們中那些隻耽於幻想的人應該有所啟示。

即使是機會經過你的身旁,你也要伸手去抓一下她,即便是機會來了,你也要用手去拔開她的麵紗,成天隻會幻想的人是永遠也成不了大事的。

第十章 善於創新,做事不能太本分認清創新的真正含義

讓我們來弄清創新的涵義。大部分人都把創新想象成電或小兒麻痹症疫苗的發現,或小說創作,或彩色電視機的發明。不錯,這些都是創新的結果。但是,創新不是某些行業專有的,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備的。

究竟什麼是創新呢?

一個低收入的家庭訂出一項計劃,使孩子能進一流的大學,這就是創新。一個家庭設法將附近髒亂的街區變成鄰近最美的地區,也是創新。想法子簡化資料的保存,或向“沒有希望”的顧客推銷,或讓孩子做有意義的活動,或使員工真心喜愛他們的工作,或防止一場口角的發生,這些都是很實際的每天都會發生的創新實例。

什麼叫創新?《伊索寓言》裏的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個形象的解釋。

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

“滾開!”仆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窮人說:“隻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幹衣服就行了。”仆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

這時可憐人請救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

“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窮人於是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裏煮。

“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便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集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裏。

當然,您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在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如果這個窮人對仆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會得到什麼結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結尾處總結道:“堅持下去,方法正確,你就能成功。”

創新不需要天才,創新隻在於找出新的改進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為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接著,我們來看看,怎樣發展、加強創新性思考。

培養創新性思考的關鍵是要相信能把事情做成,要有這種信念,才能使你的大腦運轉,去尋求做這種事的方法。

當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時,你的大腦就會為你找出種種做不到的理由。但是,當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確實可以做劇,你的大腦就會幫你找出能做到的各種方法。

人們為了取得對尚未認識事物的認識,總要探索前人沒有運用過的思維方法,尋找沒有先例的辦法和措施去分析認識事物,從而獲得新的認識和方法,用以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

在實踐過程中,運用創新性思維,提出一個又一個新的觀念,形成一種又一種新的理論,做出一次又一次新的發明和創造,都將不斷地增加人類的知識總量,豐富人類的知識寶庫,使人們去認識越來越多的事物,為人類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和“幸福樂園”的飛躍創造條件。

創新是不滿足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是努力探索客觀世界中尚未被認識的事物規律,從而為人們的實踐活動開辟新的領域、打開新局麵。沒有創新性思維,沒有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人類的實踐活動隻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在創新中發展,在開拓中前進,人們所成就的事業就必然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

拿破侖·希爾指出,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具有創新性的思維。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隻有通過有所創新,才能為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和真正幸福。創新思維在實踐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並激勵人們以更大的熱情去積極從事創新性實踐活動,使我們的事業獲得更加巨大的成功,實現人生更大的自我價值。

提到創新,有些人總是覺得神秘,似乎它隻有極少數人才能辦到。其實,創新有大有小,內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創新活動已經不僅是科學家、發明家的專利,它已經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平凡人都完全可以進行創新性的活動,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麵都可以迸發出創造的火花。人們在事業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標會不斷產生,在為新的事業創造奮鬥中,實現了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標,就會產生新的幸福。人類的幸福是沒有終點的,創新是永無止境的,人的事業目標的實現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造的過程。

創新和做事是什麼關係?拿破侖·希爾說,創新是力量、自由及事業成功的源泉。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把創新看做是“快樂的生活”,是“一種根本的快樂”。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認為:創新是生活的最大樂趣,成功寓於創新之中。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什麼是生活的最大樂趣?我認為,這種樂趣寓於與藝術相似的創新性勞動之中,寓於高超的技藝之中。如果一個人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勞動,他一定會竭盡全力使其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充滿美好的東西,生活的偉大、事業的成功就寓於這種勞動之中。這些論述深刻地揭示了創新與事業成功的內在聯係,說明創新是獲得新的成功的源泉。

為什麼說創新是人類獲得新的成功的源泉和動力?我們知道,成功是人們在進行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所追求目標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而人們需要的內容是不斷發展的,需要的層次是不斷提高的,舊的需要滿足了,又要增加新的需要;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了,又會產生高層次的需要。要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與精神需要,實現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就要靠創新。

總之,社會的進步在於創新,做事成功與否也在於創新。

善於創新讓你做事時無所畏懼

在困難麵前,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會想方設法突破敗局,他們無懼於一切阻礙其成功的艱難險阻。

鬆下幸之助所言:“今後的世界,並不是以武力統治,而是以創新支配。”唯創新才能脫穎而出,才能發展自己,在競爭中取勝。

我們盛讚偉大的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藝術家,他們是成功者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們為人類曆史、對人類的精神物質財富做出了或多或少的創造性貢獻。

本世紀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認為,企業家領導企業發展成功的原動力就是創新。他同時列舉了企業家應當具備的能力。

(1)發現投資機會。

(2)獲得所需的資源。

(3)展示新事業美麗的遠景,說服有資本的人參與投資。

(4)組織這個企業。

(5)擔當風險的膽識。

所有有誌於發展的企業家,無不經曆這個過程,無不具備這些能力。

從這些能力可以看出,創新能力可體現為洞察力、預見力、想象力、判斷力、決斷力甚至行動力,等等。

李嘉誠就是一個不斷在創新中求發展的人,《李嘉誠傳》中這樣評價他:

“在香港經濟迅猛發展且又變化莫測的40年中;能夠經得起大風暴,又獨具判斷能力的成功人士,自然首推李嘉誠。很多企業界的傑出人士都稱道並且十分羨慕李嘉誠料事如神的獨到眼光。他總是能夠運用他準確、銳利的洞察力,總能比同時期、同行業的人棋先一籌。”

傑出船王包玉剛事業的發展經曆對熊彼得先生的理論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包玉剛進入船運業的時間是1955年,當時他用20萬元買了一條風吹浪打28年的舊船金安號。這一“驚人”之舉遭到了幾乎所有親友的強烈反對。因為船運業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而且風險極大。但是,包玉剛力排眾議,毅然投身船運業。因為,他看到了在港經營船運的巨大潛力。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碼頭,自1911年中國陷入動蕩不安的年代,香港平靜的海麵,為國際貿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複蘇,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多。船運是最廉價的一種運輸方式,必將大有作為。”包玉剛堅定地這樣認為。

到1978年,包玉剛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已擁有200多條船、2000萬噸運輸能力的龐大船隊,榮登世界船王寶座。但就在此登峰造極之時,包玉剛又做出了令全球驚訝的決定:減船登陸!因為他又以極其敏銳的眼光,預見到世界性的船運衰退即將到來。於是,他當機立斷,及時賣掉了相當部分的船隻,這使他順利地逃過了船運大蕭條時期的災害。

實行“減船登陸”戰略大轉移的第一仗,就堪稱世界商戰史上的經典之作。他以超人的膽魄和霹靂般的手段,斥資23億元之巨,導演了精彩絕倫的九龍倉收購戰,拉開了在港華人中資挑戰英資的曆史序幕,可謂氣吞山河。

20世紀80年代之前,香港的經濟命脈都是由英資所控製。但在80年代初期,以李嘉誠、包玉剛為代表的一批華人豪傑,經過20多年的原始積累,羽翼漸豐,可以與英資公開叫板了。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一直由香港四大財團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資)所控製。包玉剛經營船運20餘載,深知碼頭的價值,所以他減船登陸的第一步就選擇了九龍倉。

包玉剛僅用80多天時間就控製了30%九龍倉股權,遠遠超過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驚失色之後組織反撲。他們在一個周五股市收盤之後,突然宣布將以空前優惠的價格收購九龍倉股份至49%,而此時,包玉剛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剛推到這樣的境地:如包玉剛準備反收購,就必須在周六、周日銀行休假日內,籌集20多億港元現金——這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開盤,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收購戰打響,但不到一小時戰鬥便結束了。證券商報價23億港元,包玉剛當即開出一張23億港元的巨額支票。怡和麵對包氏雷霆萬鈞、排山倒海般的收購攻勢毫無還手之力。

至此,包玉剛持九龍倉49%股權,穩獲控股地位,一躍成為九龍倉首任華人主席。

那麼,包玉剛又是如何創造奇跡,在周末兩日內籌到20多億港元現金的呢?包玉剛首先找到彙豐銀行老板沈弼,兩人的對話十分簡短:“需要我怎麼幫你?”“借我15億現金。”

“OK,沒問題。”

包玉剛又聯係了九家金融機構,他們不約而同都表示全力支持,特別是香港華美銀行,就在周一上午展開收購時,還給包玉剛送來信函,允諾可為他提供1億美金的貸款,同時勿需擔保。

稍有金融常識的人都懂得,銀行為保證貨款的安全,幾乎無一例外地要求被貸方提供等值抵押物或擔保。為何不止一家銀行肯為包玉剛打破銀行慣例而提供巨額貸款呢?有專家經過研究認為,包氏主要運用了他的“個人無形資產”,即在幾十年商海沉浮中建立起來的影響力、經營能力、預見能力和商業信譽——這本身又是一件史無前例的“創新”。

包玉剛的事業一步步發展到現在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他勇於創新、敢想敢為的精神氣魄和超然智慧。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功,你應辟出新路,而不要沿著過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一個子兒也不剩,然後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隻要有兩個條件——給我一點時間,並且讓一支商隊從我身邊經過,那要不了多久,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億萬富翁。”

洛克菲勒的這句話充滿了豪情壯誌,讓人不禁動容,這無疑是做事成功的一個根本素質,即絕地求發展,以創新做手段。天下間就無人能將其阻擋,具有這種創新精神的人必然無所畏懼。

創新是助你逆轉形勢的強力武器

無論是誰,做事時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難免會遭受困境、挫折乃至失敗,縱然自己不服輸,想從頭再來,東山再起,無疑也需要一定的手段與資本,而創新是最能讓你逆轉形勢的強力武器。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做人處事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一個從未遇過的逆境,這個時候,有的人埋怨懊悔,有的人束手無策,坐以待斃,而隻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挺身而出,運用自己的創新能力於逆境中開拓出一條光明大道來,這些人無疑是能做成大事的人。

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舉國歡慶,成了北京、中國,乃至全世界華人的一大盛事,因為舉辦奧運會是一個“香餑餑”,一塊“肥肉”!可是在上個世紀後半期,舉辦奧運會卻是讓人害怕的事。為什麼呢?

1972年,第20屆奧運會在聯邦德國的慕尼黑舉行,最後欠下了36億美元的債務,很久都沒有還清;1976年,第21屆奧運會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舉行,最後虧損了10多億美元之巨,成了當地政府的一個大包袱。直到今天,蒙特利爾人還在繳納“奧運特別稅”;1980年第22屆奧運會在前蘇聯的莫斯科舉行,前蘇聯的確財大氣粗,比上兩屆舉辦城市耗費的資金更多,一共花掉了90多億美元,造成了空前的虧損。

麵對這種情況,1984年的奧運會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還是美國的洛杉磯看到沒有人敢拿這個燙手的“山芋”,就以唯一申辦城市“獲此殊榮”,企圖通過這種方式來顯示其泱泱大國的實力。可是等拿到了舉辦奧運會的權利之後不久,美國政府就公開宣布對本屆奧運會不給予經濟上的支持,接著洛杉磯市政府也說,不反對舉辦奧運會,但是舉辦奧運會不能花市政府的一分一厘……

誰能夠出來挽救這場危機呢?最後是傑出人士彼得·尤伯羅斯化解了這場危機,並讓舉辦奧運會成為了新的生產力,大幅度拉動了經濟的增長。那麼彼得·尤伯羅斯是何許人呢?

1937年,彼得·尤伯羅斯出生在美國伊利諾斯州文斯頓的一個房地產主家庭。他大學畢業後在奧克蘭機場工作,後來又到夏威夷聯合航空公司任職,半年後擔任洛杉磯航空服務公司副總經理。1972年,他收購了福梅斯特旅遊服務公司,改行經營旅遊服務行業。1974年,他創辦了第一旅遊服務公司,經過短短4年的努力,他的公司就在全世界擁有了200多個辦事處,手下員工1500多人,一躍成為北美的第三大旅遊公司,每年的收入達2億美元。他的這些業績不能說是驚天動地的,但是他非凡的管理才能由此可見一斑。彼得·尤伯羅斯因此擔起了這副重擔,擔任起了奧運會組委會主席。舉辦奧運會的難處是他始料不及的。一個堂堂的奧運會組委會,居然連一個銀行賬戶都沒有,他隻好自己拿出100美元,設立了一個銀行賬戶。他拿著別人給他的鑰匙去開組委會辦公室的門,可是手裏的鑰匙居然打不開門上的鎖。原來房地產商在最後簽約的時候,受到了一些反對舉辦奧運會的人的影響把房子賣給了其他人。事已至此,尤伯羅斯隻好臨時租用房子——在一個由廠房改建的建築物裏開始辦公。尤伯羅斯激動人心的“五環樂章”開始了,下出了驚人的三招妙棋。

第一招:拍賣電視轉播權。彼得·尤伯羅斯是這樣分析的:全世界有幾十億人,對體育沒有興趣的人恐怕找不到幾個。很多人不惜花掉多年積蓄,不遠萬裏去異國他鄉觀看體育比賽。但是更多的人是通過電視來觀看體育比賽的。因此,事實證明,在奧運會期間,電視成了他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很顯然,電視收視率的大大提高,廣告公司也因會此大發其財。彼得·尤伯羅斯看準了,這就是舉辦奧運會的第一桶金。他決定拍賣奧運會電視轉播權!這在奧運會的曆史上可是破天荒的。要拍賣就要有一個價格,於是有人就向他提出最高拍賣價格1.52億美元。

尤伯羅斯微微一笑:“這個數字太保守了!”

外界一致認為,1.52億美元都已經是天文數字了,那些嗜錢如命的生意人能夠拿出這樣一大筆錢就已經不錯了。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他,覺得他的胃口也太大了。精明的尤伯羅斯早就看出了這一點,不過隻是微微一笑,沒有做過多的解釋。他知道,這一仗關係重大。於是,他決定親自出馬,來到了美國最大的兩家廣播公司進行遊說,一家是美國廣播公司(ABC),一家是全國廣播公司(NBC)。同時,他又策劃了幾家公司參與競爭。一時間報價不斷上升,出乎人們的意料,就這一筆電視轉播權的拍賣就獲得資金2.8億美元。真可以說是旗開得勝!第二招:拉讚助單位。在奧運會上,不僅是運動員之間的激烈競爭,還是各個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因為很多大企業都企圖通過奧運會宣傳自己的產品。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競爭常常會超出運動場上的競爭。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尤伯羅斯想方設法加劇這種競爭,於是奧運會組委會做出了這樣的規定。

本屆奧運會隻接受30家讚助商,每一個行業選擇一家,每家至少讚助400萬美元,讚助者可以取得在本屆奧運會上獲得某項產品的專賣權。魚餌放出去之後,各家大企業都紛紛抬高自己的讚助金,希望在奧運會上取得一席之地。在飲料行業中,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是兩家競爭十分激烈的對頭,兩家的競爭異常激烈。在1980年的冬季奧運會上,百事可樂獲得了讚助權,出盡了風頭,此後百事可樂銷量不斷上升,嚐到了甜頭。可口可樂對此耿耿於懷,一定要奪取洛杉磯奧運會的飲料專賣權。他們采取的戰術是先發製人,一開口就喊出了1250萬美元的讚助標碼。百事可樂根本沒有這個心理準備,眼巴巴地看著別人拿走了奧運會的專賣權。

照片膠卷行業比較具有戲劇性。在美國,乃至在全世界,柯達公司都認為自己是“老大”,擺出來“大哥”的架子,與組委會討價還價,不願意出400萬美元的高價,拖了半年的時間也沒有達成協議。日本的富士公司乘虛而入,拿出了700萬美元的讚助費買下了奧運會的膠卷專賣權。消息傳出之後,柯達公司十分後悔,把廣告部主任給撤了。

不用細細敘述,經過多家公司的激烈競爭,尤伯羅斯獲得了3.85億美元的讚助費。他的這一招的確比較凶狠:1980年的冬季奧運會的讚助商是381家,總共才籌集到了900萬美元。第三招:“賣東西”。尤伯羅斯的手中拿著奧運會的大旗,在各個環節都“逼”著億萬富翁、千萬富翁、百萬富翁及有錢的人掏腰包。火炬傳遞是奧運會的一個傳統項目,每次奧運會都要把火炬從希臘的奧林匹克村傳遞到主辦國和主辦城市。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的傳遞路線是:用飛機把奧運火種從希臘運到美國的紐約,然後再進行地麵傳遞,蜿蜒繞行美國的32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沿途要經過41個城市和將近1000個城鎮,全程高達15000公裏,最後傳到主辦城市洛杉磯,在開幕式上點燃火炬。尤伯羅斯為首的奧運會組委會規定:凡是參加火炬接力的人,每個人要交3000美元。很多人都認為,參加奧運會火炬接力傳遞是一件人生難逢的事情,拿3000美元參加火炬接力——“值”。

就是這一項,他就又籌集了3000萬美元。奧運會組委會規定:凡是願意讚助25000美元的人,可以保證在奧運會期間每天獲得兩人最佳看台的座位,這就是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的“讚助人票”。

奧運會組委會規定:每個廠家必須讚助50萬美元才能到奧運會做生意,結果有50家雜貨店或廢品公司也出了50萬美元的讚助費,獲得了在奧運會上做生意的權利。組委會還製作了各種紀念品、紀念幣等,到處高價出售……

尤伯羅斯就是憑著手中的指揮棒,使全世界的富翁都為奧運會出錢,他則不斷地把錢掃進奧運會組委會的腰包裏……現在我們來看洛杉磯奧運會的結果:美國政府和洛杉磯市政府沒有掏一分錢,最後盈利2.5億美元,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從此,奧運會的舉辦權成了各個國家爭奪的對象,競爭越來越激烈。

尤伯羅斯之所以受命於危難之際而最後創造了奇跡,關鍵就是他創新的奇思妙想,以創新思維突破發展的瓶頸,最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也是一種創新反其道而行其實就是逆向思維,也就是說,要能別出新裁,要能與眾不同。

日本的東洋人造絲織品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化纖生產商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起鼎盛一時。但是,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化纖製品已由全盛走向衰落,東洋公司遭受重大衝擊,一再減產仍無濟於事,麵臨著倒閉的危險。

在公司苦無良策時,一個愛動腦筋的員工找到董事說:“現在各大公司為了提高產品質量,都想辦法把5根線弄得粗細均勻,沒有人將不均勻的線紡到一起,若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很可能會創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新路。”

董事長聽後覺得有道理,他認為現今人們的興趣總是千變萬化的,過去追求光滑、閃光的衣服,當它變成習慣,大多數人都穿著了,就顯得不時髦了。現在細中有粗、玲瓏浮凸、配以和諧的色彩,說不定也會形成新潮流。

董事長據此決定組織小批量生產,投入市場進行投石問路。正如吃慣了柔黏白米飯的人一樣,吃上新鮮包米粗糧,會感到異常可口。結果,這種新設計的產品一麵市,就被搶購一空。於是,東洋公司立即申請專利,並大批量投入生產,很快使公司擺脫了逆境,獲得了巨額利潤。

澳大利亞墨爾本有家“寧根企業公司”,開發出了一種“收銀機”。

這種“收銀機”比較先進,商店購置了它,可以將每天營業收入的錢及時存藏和計算出來,但是寧根企業由於不當的推銷策略,使這樣先進的收銀機卻打不開銷路,積壓了大量的資金,很快就會虧損了。

後來,公司屬下有人建議把“請人購買”改為“我準你買”,把營銷策略改過來。老板覺得有道理,決定在報刊電視上廣泛地宣傳收銀機的優點,並且聲明一地區限買一台。從此,人們紛紛前來爭購,寧根公司據此發了財。有些市場營銷人員不以顧客的需求為基礎,一廂情願地試圖把自己的理解和意願強加給消費者的產品質量追求,在買方市場條件下,肯定要碰釘子。市場不歡迎,消費者不滿意。追求質量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真理過了頭就是謬誤”。在追求質量上亦是如此。

在複印機市場上,一美國公司在技術先進和增加功能上下工夫,結果使成本上升。而一家日本公司推出的結構簡單、價格便宜的複印機在市場上更受歡迎。產品觀念者常常迷戀自己的產品,而忽視了顧客的需求。因此,市場營銷者不要迷戀自己的產品,而要讓顧客迷戀你的產品。

意大利有一家由菲爾·勞倫斯開辦的商店,老板想出了個別出心裁的點子,在店門上做了醒目的告示:“進店顧客必須是7歲兒童,大人進店,請帶7歲兒童做伴,我店專售7歲兒童商品,盼君遵守。”

該店開張之後,果然許多7歲兒童與其父母到該商店來看個究竟。出於好奇心和想買到合適的兒童商品,有不少人謊稱自己的孩子剛好七歲。

這樣,該商店表麵是限製年齡,實際上招引了各種年齡的顧客,所以,它的生意變得更加興旺。

據此,老板在各地陸續開設了20多間類似的商店,如新婚夫婦商店、年輕人用品商店等等。這些商店均張貼告示,說明隻準某某特定顧客購買。如青年人用品商店,它聲明隻賣給年輕人,這當然會吸引大量年輕人進去購買所需商品,更吸引了一些已經上了年紀、但心理上不服老的人,他們也特地進去購買商品,以示自己還年輕,而從中獲得社會和別人的認可,從心理上獲得滿足。因此,青年人用品商店的生意特別興隆。菲爾·勞倫斯靠心理策略的經營策略確實精明。

勤於思考,善於突破思維死角

美國著名行為學家皮魯克斯在《拯救自己從思考開始》一書中寫道:“依靠別人的賜予,是無濟於事的;隻有自己開動腦筋,才能拯救自己的行為。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說思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佛瑞迪當時隻有16歲,在暑假將臨的時候,他對爸爸說:“爸,我不要整個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錢,我要找個工作。”

父親從震驚中恢複過來之後對佛瑞迪說:“好啊,佛瑞迪,我會想辦法給你找個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現在正是人浮於事的時候。”

“你沒有弄清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要您給我找個工作。我要自己來找。還有,請不要那麼消極。雖然現在人浮於事,我還是可以找個工作的。有些人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親帶著懷疑問。

“那些會動腦筋的人。”兒子回答說。

佛瑞迪在“事求人”廣告欄上仔細尋找,找到了一個很適合他專長的工作,廣告上說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點鍾到達42街一個地方。

佛瑞迪並沒有等到8點鍾,而在7點45分就到了那兒。可他看到已有20個男孩排在那裏,他隻是隊伍中的第21名。

怎樣才能引起特別注意而競爭成功呢?這是他的問題,他應該怎樣處理這個問題?隻有一件事可做——動腦筋思考。因此他進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是最令人快樂的程序——思考。

在真正思考的時候,總是會想出辦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