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reference_book_ids\":[7176586829842353211,6552677543730744327,7267090250495691815,6993270342399560741,68336428807671019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6,\"start_container_index\":17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0},\"quote_content\":\"《聊齋誌異》reference_book_ids\":[7176586829842353211,6552677543730744327,7267090250495691815,6993270342399560741,68336428807671019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7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聊齋誌異》reference_book_ids\":[7176586829842353211,6552677543730744327,7267090250495691815,6993270342399560741,68336428807671019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6,\"start_container_index\":17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0},\"quote_content\":\"《聊齋誌異》reference_book_ids\":[7176586829842353211,6552677543730744327,7267090250495691815,6993270342399560741,6833642880767101966]}],\"17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1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1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2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991年7月1日晚,在法國阿斯克新城舉行的國際田競賽,吸引了兩萬多觀眾,他們主要是來觀看美國的卡爾·劉易斯和加拿大的本·約翰遜漢城奧運會後首次在100米賽跑中較量的。本·約翰遜在漢城奧運會中,因服用違禁藥物,被取消了成績,判罰停賽兩年。今年複出,兩人再次同賽角逐,格外引人注目。
但比賽結果出人預料,冠軍易人,美國另一名好手米切爾摘取了桂冠,卡爾·劉易斯獲亞軍,而本·約翰遜隻列第7名。盡管如此,曾獲6枚奧運會金牌的卡爾·劉易斯對能擊敗本·約翰遜而感到滿意。
賽後,本·約翰遜想跟卡爾·劉易斯握手,但遭到拒絕,給了本·約翰遜個沒趣臉,使其大失麵子。
眾所周知,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本·約翰遜以9秒79的驚人成績,創造了“下世紀的記錄”。當時,也是這次100米決賽的終點處,卡爾·劉易斯走上前來同他握手,表示祝賀,但他卻有意視而不見,傲慢地一扭頭擦肩而過。
細心的觀眾都會記得這段經過,這一次輪到自己頭上了,本·約翰遜失敗後,被卡爾·劉易斯還以顏色,也可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如果說卡爾·劉易斯不給本·約翰遜麵子的話,那本·約翰遜就是不給對方尊嚴,所以他會以其人之道把治其人之身。
對於本·約翰遜來講,當年鼎盛時期,自覺八麵威風,不可一世,經常出言不遜,惡語傷人。而今,記錄被取消,又剛剛“刑滿釋放”,名利全無,且成績平平,才想起去尊重他人,雖然“亡羊補牢”,未免晚矣。
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呢?
任何人的成敗得失都是暫時的,相對的。世界上不存在永久的絕對的成功和永久的絕對的失敗。
此時,你成功,對手失敗,將來完全可能你失敗,對手成功。此時,你成功,對手失敗,你如果能真誠地理解他援助他,他日你失敗,對手成功之時,你當然也能得到他的理解和援助。隻有求得這樣一種和諧平衡的競爭關係,與對手互相理解互相援助,才能免去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才會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舒暢。
況且,你此刻成功的本身,焉知其中沒有包藏著失敗的因素?比如,現在看來一次幸福的戀愛,焉知不是一次不幸婚姻的開始?火藥被發明出來,它可造福人類,它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禍害。樂極生悲之事天天都在發生。他此刻的失敗,將是他的成功之母。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無數成功者都崛起在他慘敗的時候。
如果你把成敗得失放在時間之舟去稱量,就會更加透徹地領悟它對人生意味著什麼,從而更清楚地懂得你該怎樣對待失敗的同事。
人生的所有成敗得失,其實質都是過去生命的說明,都是必然的存在,對人們的現在和未來並不發生直接的意義。所有人的未來都是一個未知數,一個空洞,都需靠人的未來去描寫和填充。
在這裏,成功的你和失敗的他站在同一條未來的起跑線上,你並不比他多半個小時。在未來的某一瞬間,你可以衝在他之前也可以落在他之後,結果完全取決於在彼一瞬間與此一瞬間這段時間裏,你和他各自如何作為。在這段時間裏,成功也許成了你的包袱,拖累你牽連你,使你無法奮飛。失敗也許成了他的動力,催他自新,催他奮起。你和他完全平等,難分軒輊。你們以後的競爭與合作一如往日,你不會比他輕鬆絲毫。
隻有當你這麼理解成敗和時間的關係,你與失敗者的關係的時候,你才能與失敗的同事真誠地相處,真誠地理解和合作,自然而然,不存半點虛偽和做作,更不見傲慢和清高。實現這種心境的最大前提是你總是放眼未來,總是隻把成功當作基石,當作一切序幕,總是期待著自己好戲還在後頭。隻有看出了你是如此地真誠,失敗的同事才能真心地羨慕你、祝賀你。
大度容人也是做人心機的一種體現與人相處,不時地會遇到他人對自己的利益的侵犯,如果不是大的原則問題,不妨一笑了之,這事實上也是做人有心機的一種體現。
20世紀50年代,台灣的許多商人知道於右任是著名的書法家,紛紛在自己的公司、店鋪、飯店門口掛起了署名於右任題寫的招牌,以示招徠顧客。其中確為於右任所題的極少,贗品居多。
一天,一學生匆匆地來見於右任,說:“老師,我今天中午去一家平時常去的小飯館吃飯,想不到他們居然也掛起了以您的名義題寫的招牌。
明目張膽地欺世盜名,您老說可氣不可氣!”
正在練習書法的於右任“哦”了一聲,放下毛筆,然後緩緩地問:“他們這塊招牌上的字寫得好不好?”
“好我也就不說了。”學生叫苦道:“也不知他們在哪兒找了個新手寫的,字寫得歪歪斜斜,難看死了。下麵還簽上老師您的大名,連我看著都覺得害臊!”
“這可不行!”於右任沉思道,“你說你平時經常去那家館子吃飯,他們賣的東西有啥特點,鋪子叫個啥名?”
“這是家麵食館,店麵雖小,飯菜都還做得幹淨。尤其是羊肉泡饃做得特地道,鋪名就叫’羊肉泡饃館’”。
“呃……”於右任沉默不語。
“我去把它摘下來,”學生說完,轉身要走,卻被於右任喊住了。
“慢著,你等等。”
於右任順手從書案旁拿過一張宣紙,提起毛筆,刷刷在紙上寫下了些什麼,然後交給恭候在一旁的學生,說:“你去把這個東西交給店老板。”
學生接過宣紙一看,不由得呆住。隻見紙上寫著筆墨酣暢、龍飛鳳舞的幾個大字:“羊肉泡饃館”,落款處則是“於右任題”幾個小字,並蓋了一方私章。整個書法,可稱漂亮之至。
“老師,您這是……”此學生大惑不解。
“哈哈。”於右任撫著長髯笑道:“你剛才不是說,那塊假招牌的字實在是慘不忍睹嗎?這冒名頂替固然可恨,但畢竟說明他還是瞧得上我於某人的字,隻是不知真假的人看見那假招牌,還以為我於大胡子寫的字真的那樣差,那我不是就虧了嗎?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壞了自己的名!
所以,幫忙幫到底,還是麻煩你跑一趟,把那塊假的給換下來,如何?”
“啊,我明白了。學生遵命”。轉怒為喜的學生拿著於右任的題字匆匆去了。就這樣,這家羊肉泡饃館的店主竟以一塊假招牌換來了當代大書法家於右任的墨寶,喜出望外之餘,未免有慚愧之意。
大度睿智的做人,有時比橫眉冷對的高高在上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對他人的小過以大度相待,實際上也是一種做人的心機,這種做法往往會使人沒齒難忘,終生感激。
不要越界,保持距離才是美
我們之所以強調適可而止的做人“心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與人之間是有距離的,而且是一種天然的距離。如果說這種距離遭到破壞,人必然會受到傷害。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交往的次數愈是頻繁,這種差異就愈是明顯,即使是形影不離的朋友,在這種差異麵前如果不能適可而止,也會導致傷害的產生乃至友誼的破裂。
天榮早就知道好友誌冬有大手大腳、不拘小節的毛病,天榮一直認為這是男子漢粗獷豪放的體現,甚至因此埋怨自己什麼事都算計,節儉得對自己有點苛刻。
因為照顧得病的父親,天榮通過誌冬調到了他的單位,兩個好朋友一下子形影不離了,聊天、遊泳、喝酒,出則成雙,入則成對,誌冬也經常幫助天榮照顧父親。
不久,天榮厭倦了這種生活,並開始討厭誌冬粗獷豪放的性格。每次吃飯,誌冬都會要上滿滿的一桌菜,有時吃完飯,一抹嘴起身便走,留下天榮“買單”。一向節儉的天榮勸了誌冬多少次,誌冬也不聽。一次吃飯,上述情況再一次出現,這一次天榮非常惱火,付完錢告訴誌冬,我父親需要照顧,以後吃飯不要叫我了,誌冬吃了一驚,也非常生氣,都多年的老朋友了,這算什麼呢?何必當真。
不該發生的事在一對令人羨慕的朋友之間出現了,真讓人感到遺憾。
交友不要過往甚密,因為,一則它影響著雙方的工作、學習和家庭,再則會影響感情的持久。交友應重在以心相交,來往有節,保持一定距離。
小雷與吳瑞是同一宿舍的好友,他們是因為住在一起才成為朋友的,他們戲稱宿舍是他們的家庭,所有的東西都沒有“標簽”,甚至工資放在一起兩人為這種關係而驕傲,別人的眼裏流露的也是羨慕的目光。
不久,吳瑞有了女友,經常出去逛逛商場,吃頓飯,於是兩人的合作經濟出現了危機。起初,吳瑞覺得沒什麼,小雷也不在乎,後來吳瑞提出實行“AA製”,小雷考慮再三同意了。但後來,還是因為不習慣而放棄了。
事有碰巧,一天小雷的母親病了,當小雷回宿舍取錢時,麵對的卻是空空的抽屜,小雷不由得問吳瑞,“錢哪去了,剛發工資僅三天。”吳瑞說:“為女友買了條項鏈。”小雷無言地離開了。他在別人那裏借了錢為母親看了病。兩人的友誼出現了裂痕。有一天,兩人提及此事,大吵了一架,不得已分開了。
交往過密不留距離,還表現在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占用朋友的時間過長,把朋友捆得緊緊的,使朋友心裏不能輕鬆、愉快。
林穎把王怡看成比一日三餐還重要的朋友,兩人同在一個合資公司做公關,公司的工作紀律非常嚴格,交談機會很少。但她們總能找到空閑時間聊上幾句。
下班回到家,林穎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給王怡打電話,一聊起來能達到飯不吃、覺不睡的地步。
星期天,林穎總有理由把王怡叫出來,陪她去買菜、購物、逛公園。
王怡每次也能勉強同意。林穎每次都興高采烈,不玩一整天是不回家的。
王怡是個有心計的姑娘,她想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就偷偷地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電腦。星期天,王怡剛背起書包要出門,林穎打來電話要她陪自己去裁縫那裏做衣服,王怡解釋了大半天,林穎才同意王怡去上電腦班。
可是王怡趕到培訓班,已遲到了15分鍾,心裏好大的不痛快。
第二個星期天,林穎說有人給她介紹了個男朋友,非逼著王怡一起去相看相看,王怡說:“不行,我得去學習。”林穎怕王怡偷偷溜走,一大早就趕到王怡家死纏活磨,王怡沒有上成電腦班。最終王怡鄭重聲明,以後星期天要學習,不再參加林穎的各種活動。
林穎一如既往,滿不在乎,她認為好朋友就應該天天在一起。有時星期天照樣來找王怡,王怡為此躲到親戚家去住。這下林穎可不高興了,她認為王怡是有意疏遠她。林穎說:“我很傷心,她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可她一點也覺察不到。”
林穎的錯誤在於,首先是她沒有覺察到朋友的感覺和想法,過密而沒有距離的交往幾乎剝奪了王怡的自由,使王怡的心情煩躁,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之後,林穎開始與王怡聚會少了,可是她驚奇地發現,她們的友誼反而更加深厚了。
與朋友是如此,與一般人打交道就更是如此了,一定要與朋友保持適當的距離,做到有禮有節,適可而止,不要過多的幹涉對方,這才是做人有心機的應有表現。
第六章 藏露有術,掌握說話滴水不漏的真本領禍從口出,說話切不可信口開河
很多時候,自己的嘴巴會給自己惹來不少的麻煩。古人講慎言,就是說人說話要多加考慮,切不可信口開河,不知深淺,沒有輕重。說話前應該三緘其口,應該說的話則說,不應該說的話絕對不能說。這看似十分簡單的道理,做起來卻讓人很為難。會不會說話關係著事情的成敗、個人的安危、人生的命運。
古往今來,因為說錯話而招致災禍的例子不勝枚舉。尤其是在古代政治鬥爭中,黨派林立,說話稍有不慎就會大禍臨頭。現代因為說錯話,說不當的話,說不負責任的話而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和結果的例子也屢見不鮮。不要以為僅僅一句話而已,一句話卻可能帶給你不希望的改變或是結局。因此,說話要慎重。
說話是學問,會說話更是學問。一個受人喜歡的人,別人誇獎他往往說這個人會說話。可見,會說話不僅是一個人的優點,還是對一個人為人處世有方法不莽撞的褒獎。相反,不會說話就會犯下錯誤。禍從口出,言多語失,不會說話、多說話都是不智慧的行為,會招來別人的反感,甚至給你帶來沉重的打擊。
古時候有一個皇帝認為自己的王國是最強盛的,任何東西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尤其是繩子更是當世無匹。但是一群外國的商人認為他們的繩子不結實,而自己的繩子才是第一流的,於是他們就四下裏散播該國繩子不如外國繩子的言論。這個皇帝知道後非常氣憤,就派人把這群商人和散布傳播流言的人抓了起來,同時判處了商隊的頭子絞刑。
行刑的那一天,商隊頭子被綁在絞刑架上,絞刑開始了,他不住地掙紮,左搖右晃,不乖乖的就範。突然,用於絞刑的繩子被他弄斷了,他猛地摔在了地上。在當時,如果行刑時遇到這樣的情況,會認為是上天在保佑犯人,犯人會得到赦免。
商隊頭子知道自己將會得到皇帝的赦免後,得意忘形,向著圍觀的人群大聲喊叫:“看到了吧,你們王國的繩子就是這麼差勁,連個人都吊不住!你們什麼都不會製造,甚至小小的繩子!”
監斬官將絞索斷裂的消息告訴了皇帝,皇帝一聽雖仍然氣憤不已,但祖宗定下的規定不能破壞,於是就禦筆親題想要赦免商隊頭子。
皇帝問到:“那個家夥繩斷以後說了什麼沒有?”
“陛下,”太監說:“他說我國的繩子就是差勁,連個人都吊不住,我國什麼都不會製造……”
皇帝一聽氣上加氣,把赦免令撕了個粉碎,大聲說:“好,既然這樣,就讓我們證明事實與他想的相反吧!”
第二天,商隊頭子又被推上了絞刑台。這一次,繩子沒有斷。
管好自己的嘴巴才能說明你是個聰明人。商隊頭子冒犯了皇帝,得到意外的赦免之後,不僅沒有見好就收,反而不知深淺的揶揄皇家的繩子,結果皇帝知道後改變了赦免他的主意,商隊頭子最終難逃一死。
慎言慎行一直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修身養性的原則。儒家學說是入世的學說,主張人要積極作為,於國於家有所建樹,提出了一係列道德修養和行為修養的規範和準則,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多次提及的就是有關於“慎”
的。慎獨、謹慎、慎重、慎言、慎行、慎學……慎,是人生的大學問,很多不慎的人最後都會身敗名裂。
慎言尤其能夠體現一個人的涵養和修行,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僅為自己避災免禍,而且可以給人留下了穩重謹慎的印象。有的人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巴,善於造謠中傷,給別人帶來痛苦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心裏伏下了陰影。愛散布謠言是心靈蕪穢的表現,增加了別人的仇視和自己的孤僻,歸根到底,於人於己都是傷害。
流言是惡毒的,散布流言的人更惡毒。流言就像是瘟疫,它的危險性在於不斷地傳播侵染其他人。接受流言的人也會變質,變得樂於蠱惑別人。流言的產生是不慎言的結果。不慎言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巴,使得嘴巴喪失了自控的能力,人雲亦雲,不能鑒別事情的真偽,隻憑一時的快意做下了傷害別人的事。
說話前要經過大腦的思考,認真地考慮這句話當講不當講,說出來會有什麼效果,是使別人惱怒還是讓別人愉悅,是會給別人帶來不快和傷害還是會溫暖人心讓人心情豁朗,所有這些都必須前思後想的斟酌好了,才是一個成熟而謹慎的人。
說理說三分,說話要留有餘地
在忠告和指責別人的時候,要留些“心眼兒”,話語中切記要留一些餘地,讓別人自己來思考,比直截了當的全部說出你的意圖,效果要好得多。忠言逆耳,你的一句話可能贏得他的尊敬,也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因而在提出忠告時要注意策略,慎之又慎,點到為止。留有餘地是非常必要的。
有一位高僧寫了一個處世之藥方,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寫得很有意思,其中有:熱心腸一副、溫柔二片、說理三分等等。有聰明人可能會問:奇怪,這說理為什麼是三分而不是十分呢?
“說理三分”,講的其實是一種技巧。你若有理,聰明人一點就通,不用十分,三分就足夠了,不必畫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時走進死胡同的人),你再多費口舌也無用,何必執著,不妨假以時日,讓他自己慢慢去悟;至於蠻橫漢,他本不講理,你即使講上十二分,也無異於是對牛彈琴。
“說理三分”,講的也是寬容。人總有缺點,或多或少總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許並不明白,你巧妙地說上幾句,點到為止,確是與人為善讓他心存感激。若是窮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連麵子都留不住,隻怕是兩敗俱傷。
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不可取。含蓄是一種大氣、一種風度,真正會做人的人,總是含蓄的,總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隻說三分,總是記得“得理也讓人”。
不過,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人性的弱點之一是“一吐為快”,何況在理兒上的,常常會不知不覺“理直氣壯”起來。因此,許多人雖然有高僧所說“熱心腸一副”,也自認為不乏“溫柔二片”等等,卻總成不了氣候——常常就在這多說幾句之中,將功勞一筆勾銷了。
“說理三分”,實在是一種大智慧。既指出對方的錯誤,又保留對方的麵子。
有時,人難免會因一時糊塗而做一些不適當、“錯誤”的事。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把握住指責別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要保留對方的麵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適當,或者會使對方很難堪,破壞了交往的氣氛和基礎,可能因此帶來一係列嚴重的後果;或者讓對方占“便宜”的願望得逞,給己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誰都不願把自己的錯處或隱私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會感到難堪或惱怒。因此,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必要時可委婉地暗示對方已知道他的錯處或隱私,便可造成一種對他的壓力。但不可過分,隻須“點到而已”。
在廣州一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服務小姐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本店,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您,並按照大酒店的‘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簿上,您看好嗎?”
那位外賓當然會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白蘭地”,頭腦有點發暈,誤將食筷插入內衣袋裏。並且聰明地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舊換新’吧!哈哈哈。”說著取出內衣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
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曾成功地處理過一件類似的事情。
一次,英國首相邱吉爾和夫人克萊門蒂娜一同出席某要人舉行的晚宴。席間,一位著名的外國外交官將一隻自己很喜歡的小銀盤偷偷塞入懷裏,但他這個小小的舉動被細心的女主人發現了,她很著急,因為那隻小銀盤是她心愛的一套古董中的一部分,對她來說很重要。怎麼辦?女主人靈機一動,想到求助於邱吉爾夫人把銀盤“奪”回來,於是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克萊門蒂娜。邱吉爾夫人略加思索,向丈夫耳語一番。隻見邱吉爾微笑著點點頭,隨即用餐巾作掩護,也“竊取”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然後走近那位外交官,很神秘地掏出口袋裏的小銀盤說:“我也拿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不過我們的衣服已經被弄髒了,所以應該把它放回去。”外交官對此語表示完全讚同,兩人將盤子放回桌上,於是小銀盤物歸原主。
即使是手下人犯了錯誤,你不得不批評他(她),在批評的時候也要言之有理。既要堅持原則性和鬥爭性,敢摸老虎屁股,又要以理服人,切不可口出惡語,挖苦諷刺,侮辱人格。同時要做到情理結合,情真理切,特別是對落後者的批評,更要注意親近他們,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進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不怒發衝冠,允許申辯。批評和發脾氣不是一回事。發脾氣有時不但無助於批評的效果,往往還會把事情搞僵。員工做了錯事,或說了錯話,你難免不生氣,生氣歸生氣,做上級的總要有氣度和涵養,要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批評時千萬不要聲嘶力竭。
(2)實事求是,不惡語相向。批評宜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
你一味地挖苦汙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人的自尊,往往會適得其反。對方一旦產生抵觸,就很可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3)輕重有度,不一棍子打死。批評應就事論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兒疼就治哪兒的病,而不能誇大其詞,借機整治人。不能因一時一事的失誤,就將人的過去全盤否定,或形成否定印象,覺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當麵斷定人“不可救藥”。
(4)講求方法,不仗勢欺人。個別上級如果和下屬發生口角,氣頭上的口頭語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這樣做誰說了算?”他們不是平心靜氣的批評,而是用扣獎金,扣工資,調離崗位相威脅;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勢壓人,仗勢欺人。這樣做的結果,常常是壓而不服,還結下了心病。
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情盡在不言中,這就是語言的藝術,讓你話中有話,才更能真正的打動對方的人心。
麵對別人的隱私一定要忍住炫耀之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既然為隱私,就不願被別人知道,但遺憾的是,大部分人對別人的私事似乎都抱有極大的興趣。對別人的隱私抱有興趣的人,極有可能被卷入煩惱的漩渦而不能自拔,所有最恰當的做法是把別人的私事當成過眼煙雲,風吹即散。
西方國家對個人自由和隱私的保護是十分完備的,在古老的東方,由於是傳統的影響和製度的製約,對於個人的隱私保護還不是那麼的盡人意,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推進,對個人的隱私保護也在日益加強。
對別人的隱私的好奇大多緣於人的一種天性,人是天生具有好奇心的,與之對應的是,人們又不願自己的隱私被別人知道,於是這之間便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許多矛盾。
如果你無意或者有意知道了別人的隱私,你是將它公開與別人分享,還是獨自憋在心裏不讓人知道?選者權在你手裏,得到的結果卻是大不一樣。
公開別人的隱私固然能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下別人不為人知的內幕,但得到的結果往往是被公開隱私的人的盛怒,甚至將你告上法庭也不是什麼不可能。如果你知道了別人的隱私並不公開,你們彼此心照不宣,結局就有可能大不一樣了,你們甚至還可以成為朋友。
將別人不想透露的私事當成過眼雲煙的,往往能讓麻煩從自己身邊溜走。
入職僅僅3天的Cathy沒有想到那個剛剛休假回來、坐在自己對麵的Monica竟然是與自己住在同一小區的吳小莎。她清楚地記得半個月前她曾被幾個人打得遍體鱗傷,從一個氣勢洶洶的女人接連不斷的叫罵聲裏她知道吳小莎是別人丈夫的情人。
Monica也認出了雖然麵熟但彼此沒有說過話的Cathy。她臉上突然時閃過的驚訝與不快使Cachy心裏有一絲異樣的感覺。果然,這位作為鄰居的女同事不但沒有給她任何幫助,而且同她合作的很不愉快:比如常常是在快下班的時候,她會讓Cathy整理出她所需要的文件;在周末做報表時她故意拖到很晚才把有關數據告訴Cathy,從而使Cathy每次交報表都很緊張;她在工作中會故意弄出一些失誤,然後向經理解釋說是Cathy沒有配合她;她更是盯住那些與Cathy說話的人,然後轉彎抹角地套出她們的談話內容。因為Cathy與別人工作上的協調也很多,她便話裏話外地警告她少管別人的閑事。
Monica看出了Cathy想在試用期的時候擠走她,隻要Cathy尚在公司一天,Monica的隱私就有被泄露的危險,她就一天也不踏實。
Cathy是聰明人,但她不願與Monica發生正麵衝突。然而當Monica又一次故技重演把她的錯誤推到自己的頭上時,一忍再忍的Cathy終於在下班後攔住了她。
兩個人坐在空蕩蕩的辦公室裏,心懷鬼胎的Monica幾乎不敢正視Cathy的眼睛,而Cathy則平靜地對她說:我感到你似乎對我總有一些敵意,我不知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如果咱們的家不是住得很近,也許我們之間會相處得很好。Monica的臉上露出一絲尷尬的神色,Cathy相信這些話已向她點明了其實自己是知道總受刁難的原因。Cathy接著說:我今天隻想對你說明一事:我是來這裏工作的,我對工作以外的其他事情毫不感興趣,包括他人的隱私、愛好和家庭,即便我無意中知道了別人的一些私事,我也隻不過把它當成過眼的風景。看到Monica鬆了一口氣的樣子,Cathy換了一種很輕鬆的口吻繼續道:就像路邊的野花,我雖然看見了,但卻絕不會去采,因為我沒有那種愛好。
Monica沒有說一句話,但最後她輕輕地對Cathy說:咱們一起去吃頓晚飯好嗎?
顯然,一切猜忌和誤會都煙消雲散,她們後來成了一對很好的搭檔和無話不談的朋友。
尊重別人,其實是尊重別人的隱私開始的,中國很早就有“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之說,可見老祖宗就已經知道了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現代的人應該更加發揚一下這種精神了。
別總把不滿掛在嘴邊
有些事情,必須要做或者已經做了,你就不要再抱怨了,這不僅於事無補,相反可能失去應得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在單位上下級關係間、同事間,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時,許多不夠聰明的老實人,就立刻表現出不滿、憤怒的情緒,甚至會暴跳如雷,大罵一通,而這些行為,隻是簡單發泄了一下自己激動的情緒,於對方卻無絲毫的影響,反而白白耗費了力氣,還可能會引來別人的誤會,讓自己受到更深的傷害。
劉寧是一家公司的行政助理,同事們都把她當成公司的“管家”,公司裏事無巨細,都要找她才行,這樣一來,劉寧每天事務繁雜,忙得團團轉,牢騷和抱怨也就成了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