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教育(7)(1 / 3)

階層的流動,是天經地義的傳統。在今天這樣的社會,如果出現了等級固定化的趨勢,是相當可怕的。一個社會有很多人地位不高不要緊,要緊的是要給這些人中有才能有誌向者留下一個渠道,使他們可以通過這個渠道,經過努力奮鬥,有改變自己的身份的可能。如果這樣的渠道阻塞了,就必須及時加以疏通。

失敗教育,家長共謀

《南方周末》曾經刊登了一篇一位在校高中生寫的文章,訴說了他在應試階梯上攀爬的過程中,如何被學校和家長聯手擠壓的故事。應該說,雖然家長們未必都會像文章裏那位父親那樣決然,動輒揚言“去死吧”,但類似的故事,在中國的每個有學校的角落都在上演著。不客氣地說,現在中國的教育,活像是一個絞肉機,一個隻有一個出口的絞肉機,能在絞殺中爬出去,就是“一本”的大學生,爬不出去,就被淘汰成垃圾。這個把學生絞得快要發瘋的絞肉機的動力,有絕大部分來自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

眼下, “成功教育”是個時髦的概念,幾乎我們每個學校都在標榜自己推行的是成功教育,但實際上,學校的教育,是徹頭徹尾的失敗教育,是出產失敗者的搖籃。隻要進入中學,惡性的競爭就啟動了(有的地方甚至在小學、幼兒園就開始了),孩子們隻能在分數的階梯上攀爬,老師和家長保持密切的聯係,互動良好,構成了鞭策學生攀爬的兩條鞭子,爬在前麵,則學校和家裏都是天堂,掉下來,則學校家裏都是地獄。沒有選擇,沒有自由,隻能順著一條狹窄的通道往上爬,如果爬不上去,就成了垃圾。老師和家長天天這樣的灌輸,在現實生活中,差生的確也被實實在在地當成了垃圾,飽受所有人的白眼,在白眼中自暴自棄。即使那些從通道裏爬出去的學生,也一樣有挫敗感,因為考得理想的,畢竟隻有少數人,隻要考不上北大清華,沒有上自己喜歡的專業,心底裏依然有缺憾,每個人都跟前麵的人比,每個人都是失敗者。

應試已經成為我們教育的靈魂,一旦沒有了這種畸形的考試排名競爭,老師不知道該怎樣教,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學。小學升初中,一旦沒有了考試,則全體放羊,教與學兩下不知所措。同樣,高中生一旦進入大學,沒有了統練,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整個學習過程,很少有學生會上圖書館,更沒有學生會根據問題,查閱圖書資料,甚至由於除了課本之外什麼都不準看,中學生連什麼叫好書都不知道。我很能理解,為什麼現在的中學生喜歡低俗的日本漫畫,喜歡同樣低俗、甚至有抄襲之嫌的郭敬明的小說。也許,隻有這樣的貨色,才能讓他們在攀爬中得到一點兒無聊的慰藉,他們在一點兒可憐的空閑時間裏,隻能偷偷看這樣的東西,才能不至於對攀爬的過程造成衝擊,如果看了別的什麼,萬一有了點兒想法,也許就該反叛了。

我知道,即使那些放狠話威逼孩子的家長,其實心裏都是為了孩子好,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迫切地望子成龍。為了讓孩子成龍,必須把孩子逼成野獸,逼成隻會考試的野獸或者機器人方能在絞肉機中脫穎而出,為此,甚至不惜將孩子金色的童年變成血色的。學校和老師,也在千方百計誘使家長這樣做,如果有家長膽敢不這樣,那麼他們的孩子在我們的學校裏,根本不可能有好果子吃,除非家長有本事將孩子送到國外,否則,沒有人敢不隨大流。

就這樣,家長們忘記了,什麼叫屬於孩子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忘記了成功,其實標準未必隻有學曆、身份和地位,一個做體力勞動的人,未必就沒有尊嚴,在人的世界裏,沒有人是垃圾,除非這個人做了不齒於人類的事情。一個人,隻要能讓自己的一生過得快樂,對家庭負責任,讓家人感到幸福,對社會有益,就是一個成功者。他們更忘記了,按照我們現行教育體係培養出來的所謂成功者,實際上在心智上是一種畸形的人,這樣的人,在世界上競爭力是有限的,個人生活也未必幸福。可惜,這樣一些屬於常識的人類教育理念,在我們的國度裏,特別的缺乏,缺乏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