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鬧的事情莫過於高教係統的各種評比。凡是有點兒常識的人都知道,沒有哪個國家的大學培養質量是一樣的,不同檔次學校的文憑,碩士、博士學位的含金量自然也各有不同,然而,我們國家卻不然,大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點的設置,需要教育行政部門來評定,雖然名義是專家在評,但熟悉官場規則的人都明白,組織者才是決定因素。這樣做的前提,似乎就是告訴人們,我們的所有大學,文憑的含金量都是等值的。不僅這種大學所必備的“點”必須上麵欽點,所有衡量學校檔次的指標,都得上麵來評。某個學科該由誰來研究,需要國家權力來確定嗎?要的,我們不僅由教育行政部門來評定哪個大學哪個學科是重點學科,而且還要評出若幹個研究基地,好像學術研究可以由某些官老爺們欽定賦予某些學校以壟斷似的。不僅如此,我們還有精品課程、精品教材的評比,還有學校研究刊物入圍的評比,還有各種名目的優秀成果獎的評比……不過,所有這一切,比起聲勢浩大的國家教育工程來,又是小巫見大巫了。開始是“211”工程,說是由國家確定若幹所名牌大學,重點扶持。 “211”剛剛起步,又來了個“985”工程,意思是再選一些大學,由國家重點投資,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不知道按這個步調走下去,保不準以後還會有什麼名堂。不過,所有的大名堂小名堂不大不小的名堂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教育行政部門說了算,所有想進來的學校都得巴結它們,於是大家拚了命挖門盜洞往裏擠,爭相對主管者獻媚,甚至集體出動,四處運動,至於運動之外還幹了些什麼,隻有運動健將們自己知道。大家如此賣力,如此豁出臉皮,不用說,是因為每個名堂背後,都堆放著金錢、榮耀和地位,這些好處,不僅是學校的,也是承擔這些項目的個人的。
為了將行政權力發揮到極致,所有的這些評比名堂,都不是一勞永逸的,隻要哪個學校卷進評比的爭奪戰中,勝也罷敗也罷,都意味著永無寧日。學校的行政部門加上各個院係的領導,從此不僅要保持善於編故事的本領,推陳出新,還要永不間斷地催促老師和學生,產生出各種教學與科研的數字。在大家競相拚數字的競爭環境下,數字隻能越編越多,氣泡越吹越大。本來各個學校的科研都是教師的事情,但自從南方某大學發明硬性規定博士生非在“核心”期刊發表兩篇論文才能畢業的高招之後,各大學紛紛效尤,高等教育再次進入了1958年師生共同大躍進的爭高產步調。跟當年的大躍進不同的是,雖然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樣做的後果,不是使中國的大學離世界一流大學更近了,而是遠了。大家都陷在拚數字的旋渦裏,結果隻是讓“核心期刊”肥了,平白增加了大量的版麵費,而高校科研的質量卻一滑再滑。麵對這嚴酷的事實,雖然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但高校卻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疾呼者自己也難免兩腿泥)。據說,某些頂尖高校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中國一流的大學不去爭這些東西,那麼自有二流的來爭,如果二流的不爭,則有三流的廁身其間,如果所有的研究基地、重點學科都落在了二三流的學校手裏,那麼我們豈不臉麵無光?說白了,在行政加利益的杠杆麵前,是沒有人能頂得住的。話說回來,即使是著名高校的負責人,也還不是教育部任命的?在中央政府各個部門都在精簡的同時,唯獨教育部憑借11個副部級高校,反而多得了幾十個副部級的位置。教育行政部門在整個國家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中之得天獨厚,可見一斑。
改革幾十年,應該說教育領域也不是像某些人批評的那樣,一點兒也沒有被觸動過。高等教育收費了,而且幅度還挺大。素質教育也鼓吹並推行著,至少高校裏多開了些音樂美術的欣賞課,中小學也有了教育行政部門編的素質教育的新教材。甚至民營資本也進入了教育領域,不僅有民辦學校,而且教材和教輔的出版發行領域,也聚著成堆的書商。但是,所有的改革,如果可以稱之為改革的話,作用隻有一個那就是強化了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力,使它們的權力得到了金錢的滋潤,變得更加遊刃有餘,威風八麵,對教育界中人的驅使更有力度。事實上,隻有當民營資本可以為教育行政權力具體實現高額壟斷利潤的時候,它才能在教育領域生存,否則,不是奄奄一息,就是隻好選擇夾皮包走人,民營學校如此,書商也是如此。
眼下,盡管人們在批評教育產業化,但實際上教育已經產業化了,隻是這種產業化比較奇特,一方麵,教育部門收費大幅度提高了,但另一方麵,它所提供的服務卻大幅度縮水了,麵對縮水的服務,付費者一方還不能提出一丁點兒的異議,在幾乎所有事情上都隻能任憑教育部門宰割,其霸道程度,比古代的衙門還要厲害幾倍,平民百姓受到了行政部門的欺負,雖然不容易,但畢竟可以拿行政訴訟法去告狀,而學校違法,連告都找不到門口。我們的教育領域,就是這樣一個超級的產業和衙門化高度結合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