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社會(1)(3 / 3)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群眾變成了兩麵人,隻要不是活不下去了,決不在公開場合說實話,成了一種金科玉律,所有的人,包括剛出校門的學生,都無師自通地遵行著。在所有的公開場合,無論是開會還是喝酒,領導聽到的,都是他愛聽的,當然喝酒的時候,馬屁拍得一定特別露骨而且肉麻。就是這些肉麻的拍客,隻要換個地方,對同一個領導,嘴巴裏就會冒出一串又一串特別惡毒的語言來,轉換之快,連開關都不用摁。

其實不是所有的領導隻要聽好聽的,他們有時候也需要聽一點兒“建設性意見”,他們也是人,也知道自己的施政,未必十全十美,也需要下麵的人提個醒,也好彌補缺陷。但是可惜的是他們聽不到,聽到的隻是讚美,如果真的要提意見,最多不過是太不注意身體之類馬屁性批評。久而久之,領導習慣了自己的正確,如果地位足夠高,還會習慣自己的英明偉大。

當然,群眾害怕,害怕領導打擊報複,害怕領導給穿小鞋,害怕領導不高興,領導一高興,什麼危險的事情都可能發生,所以,咱還是算了吧。盡管,現在已經沒有了批鬥大會,沒有了群眾專政,而且,也早不是一個單位定終身,可以人員流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但是,大家還是怕。隻是怕的同時,意見還特別多,絕不肯學金人三緘其口,於是,我們的世界就變成了私下怨氣衝天,明麵裏風平浪靜,形勢一片大好的局麵。隻不過,私下裏的怨氣,有時候也會變成一封又一封的匿名信,或者更加險惡的玩意兒,讓領導時不時地陷於麻煩中。

雪亮的眼睛,對於個人的利害極其敏感,但卻往往被眼前的東西撩花了眼,所有的人,隻看見眼前的丁點兒蠅頭小利,為了這點兒小利,可以不顧是非,不問善惡,隻要需要,立即可以把親朋好友扔到火裏去,隻要眼前有好處可以撈,哪怕吃下去的是未來的毒藥,也照吞不誤。隻是所有的傾軋拆台,都在當麵恭維的煙幕下進行,害得每個人每天都得琢磨別人對他講的話的真實意義,會錯意的時候,笑話也就出來了。

顯然,這樣的群眾,也是領導喜歡的。雖然匿名信之類的麻煩會有點兒,但這些人比較容易操縱和控製,因為這樣的人群,群眾最容易鬥群眾。有好事的時候,雖然大家都知道單位裏那些人真的有本事,而且出力最多,但遇到好事,需要評選的時候,即使讓群眾投票,無風險的不記名投票,大家也未必能把該選的人選出來。群眾的眼睛雖然是雪亮的,但群眾的選擇卻是由肚子裏那點兒意氣決定的,越是表現突出的人,大家對他的氣很可能越多。在學校裏,學生當然也都知道哪個老師最有水平,但每年學生匿名給老師打分,並不見得那些有學問而且認真的教師分才高,因為有相當多的學生不喜歡這些老師的嚴格。領導總能讓他希望得到的人得到(包括他自己),於是,領導的“工作”就起作用了,用不著費太多的精力,幾個暗示,一點兒說服,多半可以大功告成。同理,碰到麻煩的時候,也容易化解,每當領導傷及了麵比較大的群眾利益的時候,往往三拳兩腳,就分化瓦解,四散東西。在單位體製下,隻要不是讓大夥兒一起下崗,就鬧不起什麼群體性事件。

我經常擔心,這樣群眾,這樣的文化,如果有一天真的要能普選了,選出來的會是些什麼人。

群眾的眼睛雖然雪亮,但雪亮的眼睛卻是高度近視,奈何?

群體性乖戾的傳統

中國人喜歡紮堆,一旦成群結隊,舉止有時就會有點兒乖張,一起歡樂的時候不是沒有,但一同憤怒或者同仇敵愾,甚至假裝同仇敵愾的時候,往往更多。當今之世,紮堆起哄的機會不多,往往很隨機,而且不合法,官方稱之為“群體性事件”。多少有點兒合法的,是針對外國的事兒,舉著愛國主義的旗幟,理直氣壯,官方即使想阻攔,也顧慮多多。網絡時代,按道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該加強,彼此了解增多,但實際上卻未必,人們上了網,了解的機會多,誤會的機會也多,更要命的是,樂於在網絡溜達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反而不樂意見人,彼此隔膜更厲害。

現實中的乖戾,往往跟網上的暴烈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隻要某人某事大夥看不上,被揭發出來,就一陣叫打喊殺,如果成了陣勢,接下來也許就是“人肉搜索”,非得把這個人的聯係方式和家庭住址曝光而後止,到了這個階段,就是現實中的直接行動——直接的暴力,從打爆電話到門口潑糞,不一而足。反過來,不管行為多麼惡劣,隻要網上沒多少人呼應,少數幾個激憤者無論多麼激憤,多半沒人會采取下一步行動。

暴力,需要群威群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