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創造奇跡的階梯——激勵自我(1 / 3)

《最後一片葉子》reference_book_ids\":[7259681030573919295]}],\"8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8,\"start_container_index\":8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3},\"quote_content\":\"《月光曲》reference_book_ids\":[717201443382309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性格比智力更高明。偉大的靈魂與我們的想象一樣強大。

——美國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聰明的畫家

有位醫生素以醫術高明享譽醫學界,他的事業蒸蒸日上。但不幸的是,有一天他被診斷患有癌症。這對他不啻當頭一棒。他曾一度情緒低落,但最終他不僅接受了這個事實,而且他的心態也為之一變,變得更寬容、更謙和、更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在勤奮工作之餘,他從沒有放棄與病魔搏鬥。就這樣,他已平安度過了好幾個年頭。有人驚訝於他的經曆,就問他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支撐著他。

這位醫生笑盈盈地答道:“是希望。幾乎每天早晨,我都給自己一個希望,希望我能多救治一個病人,希望我的笑容能溫暖每個人。”可見,這位醫生不但醫術高明,做人的境界也很高。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我們不能控製際遇,卻可以掌握自己;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長,卻可以安排當下的生活;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隻要活著,就有希望,隻要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的人生就一定不會失色。

希望究竟是什麼呢?它是引爆生命潛能的導火索,是激發生命激情的催化劑。隻要心存信念,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於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到窗外的一棵樹,樹葉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每況愈下。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就要死了。”

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那棵樹的樹枝上。結果,最後那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隻因生命中的這片綠,那個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所以,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在人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就是給自己一個目標,給自己一點兒信心。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將活得生機勃勃,激情澎湃,哪裏還有時間去歎息、去悲哀,將生命浪費在一些無聊的小事上?

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無限的,隻要不忘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就一定能夠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

撕掉你身上的舊標簽

“大魚吃小魚”,這是大自然的規律,然而科學家通過一項特別的實驗,卻得到了不同的結論。

研究人員將一個很大的魚缸用一塊玻璃隔成了兩半,並在魚缸其中的一半放進了一條大魚,且連續幾天沒有給大魚喂食。之後,他們又在另一半魚缸裏放進了很多條小魚。當大魚看到小魚後,徑直朝著小魚遊去,但它沒有想到中間有一層玻璃隔著,重重地被玻璃頂了回來。第二次,它使出了渾身的力氣朝小魚衝去,但結果還是一樣,這次它被碰得鼻青臉腫,疼痛難忍,於是徹底放棄了眼前的美食。

第二天,科學家將魚缸中間的玻璃抽掉了,小魚們很悠閑地遊到了那條大魚的麵前,而此時的大魚再也沒有吃掉小魚的欲望了,眼睜睜地看著小魚在自己麵前遊來遊去……

與此相類似的,是一個關於跳蚤的有趣實驗:實驗者往一個玻璃杯裏放進一些跳蚤,發現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重複幾遍,結果都是一樣。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所以跳蚤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

接下來,實驗者把這些跳蚤再次放進杯子裏,同時在杯子上方加了一個玻璃罩。“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的被撞經曆,使跳蚤變得聰明起來,它們開始根據玻璃罩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段時間以後,這些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玻璃罩,而是在玻璃罩下自由地跳動。

一天後,實驗者把玻璃罩輕輕拿掉,跳蚤並不知道玻璃罩已經去掉了,還是按原來的高度繼續跳躍。一周後,那些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玻璃杯裏不停地跳動——其實它們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它們已從跳蚤變成了可悲的“爬蚤”!

後來,生物學家在玻璃杯下方放了一個點燃的酒精燈。不到5分鍾,玻璃杯燒熱了,所有的跳蚤自然發揮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頭是否會被撞痛(因為它們都以為還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到了玻璃杯以外。

“自我設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跳蚤變成“爬蚤”並非由於自身失去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便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也在過著這樣的跳蚤人生。年輕時意氣風發,屢屢挑戰新事物,但是卻事與願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後,他們便開始抱怨這個世界不公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不再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限製已經被取消。

其實,很多人心靈中也有無形的“玻璃”,他們不敢大膽表明自己的觀點,或者在挫折麵前采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態度。一個人如果想走向成功,就要不斷打碎心中的這塊“玻璃”,超越無形的障礙!

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他們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在心裏已經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他們的潛意識:成功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因此,“心理高度”是人無法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生活中,你可能一直嚐試著做些改變,但卻一再地失敗,那一定是你所希望的改變跟你的自我認定不符。自我認定隻是一種固定的模式,這種模式是可以改變和擴展的。

走進美國航天基地的人會看到一根大圓柱上鐫刻著這樣的文字:If you can dream it,you can do it. 這句話可譯為:如果你能夠想到,你就一定能夠做到。一個人在其生活經曆和社會遭遇中如何認識自我,在心裏如何描繪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成功或是失敗、勇敢或是懦弱,都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命運。

米蒂是一位精力充沛、熱愛冒險的女性,但她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這是她經過了自我認定後的一個偉大轉變。

米蒂自小時候起就是個膽小鬼,她不敢做任何運動,凡是可能受傷的活動她都一概不碰。在參加過幾次羅賓的研討會後,她有了一些新的運動經驗,如潛水、赤足過火和高空跳傘,從而知道自己事實上可以做到一些事,隻要有一些壓力即可。

即使如此,這些體驗還不足以使她形成有力的信念,改變她先前的自我認定,她自認為自己頂多是個“有勇氣高空跳傘的膽小鬼”。按照她的說法,當時轉變還沒發生,她有所不知,事實上轉變已經開始。

她說其他人都很羨慕她的那些表現,告訴她:“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樣的膽子,敢嚐試這麼多的冒險活動。”

一開始,她對大家誇獎的話的確很高興,聽多了之後她便不得不質疑起來,是不是以前錯估了自己。

“最後,”米蒂說道,“我開始把痛苦跟膽小鬼的想法連在一塊兒,因為我知道膽小鬼的信念給自己設了限,於是我決定不再把自己想成膽小鬼。”事情並不隻是說說而已,事實上,她的內心進行著很強烈的爭鬥:一方是她的朋友對她的看法,另一方是她對自己的認定,兩方並不相符。

後來,又有一次高空跳傘訓練,她把這當成是改變自我認定的機會,要從“我可能”變成“我能夠”,從而讓冒險的企圖擴大為敢於冒險的信念。

當飛機飛升到12500英尺的高空時,米蒂望著那些沒什麼跳傘經驗的隊友,多數人都極力壓抑著內心的恐懼,故意裝作興致很高的樣子。米蒂告訴自己:“他們現在的樣子正是過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屬於他們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玩一玩。”

米蒂運用隊友的恐懼來強化自己希望變成的新角色。隨之,她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剛剛經曆了重大的轉變,她不再是個膽小鬼,而成了一個敢冒險、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人。

她是第一個跳出飛機的隊員。下降時,她一路興奮地高聲狂呼,似乎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有活力和興奮。

米蒂之所以能夠跨出自我設限的第一步,主要原因就在於,她采取了新的自我認定,從心底想好好表現,以作為其他跳傘者的好榜樣。

米蒂的轉變很徹底,因為新的體驗使她能一步步淡化舊的自我認定,從而做出決定,去拓展更大的可能。新的自我認定使她成了一位真正敢於冒險的領導者。

改變和擴展自我認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如果你不滿意當前的自我認定,並下定決心要改變它,那麼你的人生將迅速而奇妙地得到改善,你會發現一個嶄新的自己。自我認定的轉換很可能是人生中最有趣、最神奇和最自在的經驗,當你重新進行自我認定,並撕掉貼在身上的舊標簽之後,你很可能就此超越了過去。

以積極的暗示武裝自己

思想作用於人的最基本的原則是,想得越多的事兒,對你的吸引力就越大。所以,不妨相信這條原則:常想某件事,就會促使它實現。

有一位婦女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年輕時發誓,絕不嫁姓史密斯的男人,也絕不嫁比我年輕的男人,更不會去從事洗盤子的工作。但現在,這三件事我都做了。”

在大型比賽中奪魁的網球好手往往總是在想:“我要得到這2分,這球是我的!”總是接不到球的人,心中的想法則可能是:“我可別漏接了這個球。”

在生活中,總說“我不想生病”的人可能會與病魔大戰一場;老想著“我不要過寂寞的生活”“我不想破產”“我希望這件事情不至於被搞砸”的人,往往會落入他們一心想避免的困境之中。

你是否也常聽說類似的事?你是否也曾陷入完全違背你心意的處境?如果有,你可以回味,其實這就是思想的力量。即使你想的是不希望這件事成為事實,你還是會朝著它走去。這是因為心靈隻能被誘導去做某事,卻不能接受誘導不去做某事。

這也可以解釋你為什麼會把一件傷心事牢記15年,而沒忘掉半點兒細節。你開新車的第一天就把車頭撞得稀爛,你當時心裏多半是想著:“我千萬不要把車身撞出凹痕!”這個念頭非常危險,你最好隻提醒自己“小心駕駛”,那就夠了。

思想是如此奇特,可情商高的人反而能夠恰當地運用它,使自己的人生達到理想的境界。當情緒低沉時,情商高的人善於給自己以積極的暗示,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具有自信主動意識的人會長期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而具有自卑被動意識的人卻總是使用消極的自我暗示。經常進行積極暗示的人會把每一個難題看成是機會和希望,而經常進行消極暗示的人卻將每一個希望和機會都看成是難題。

信心與意誌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可以用自我暗示誘導和修煉出來的、積極的心理狀態。之所以說心態決定命運,正是以心理暗示決定行為這個事實為依據的。

改變了思想,你就改變了生活。我曾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下麵這篇名為《為了今天》的文章,覺得其內容十分有效,特送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大家消除生活中的大部分憂慮,大大增加生活中的快樂。

為了今天

一、為了今天,我要十分快樂。如果林肯說的“大部分人隻要下定決心,就能獲得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快樂應該是來自內心,而不是存在於外在。

二、為了今天,我要讓自己適應一切,而不去試著調整一切來適應自己的欲望。我要以這種態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業和我的運氣。

三、為了今天,我要愛護自己的身體。我要多加運動,照顧它,珍惜它,不損傷它,不忽視它,使它能成為我獲得成功的好基礎。

四、為了今天,我要豐富自己的思想,要學習一些有益的東西。我不要做一個胡思亂想的人,要看一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懂的書。

五、為了今天,我要用三件事來鍛煉我的靈魂,我要為別人做一件好事而不讓人知道。我還要做兩件自己並不想做的事,如同威廉·詹姆斯所說的,隻是為了鍛煉。

六、為了今天,我要做個討人喜歡的人,外表整潔,衣著得體,說話低聲,行動優雅,絲毫不在乎別人的毀譽。對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幹涉或教訓別人。

七、為了今天,我要試著認真思考如何度過每一天,而不是試圖將一生的問題一次解決,因為一個人雖能連續工作12小時,但卻不可能一輩子這樣做下去。

八、為了今天,我要製訂一個計劃,寫下每一小時應該做的事,也許我並不會完全照著做,但依然要訂下這個計劃,這樣至少可以免除兩種缺點——過分倉促和猶豫不決。

九、為了今天,我要為自己留下安靜的半小時,放鬆一下,使自己的生命更充滿希望。

十、為了今天,我要心中毫無畏懼,尤其是不要害怕快樂,我要去欣賞一切美的東西,勇敢地去愛,去相信我愛的人會愛我。

6美分,就能買一個奇跡

從空中樓閣出發,就是抱著極大的夢想出發。若心中沒有空中樓閣般的想象,就無法朝目標邁出一步,也就不能期待成功了。

吉米·馬歇爾被視為職業橄欖球界最難擊敗的人。在運動王國,30歲就會被視為“老年人”,但他擔任守備到42歲。

從第一次開始打球,在282場比賽中,吉米·馬歇爾從未失敗過。有名的四分衛法蘭·塔肯頓曾說,馬歇爾是“在任何運動中,我所認為最有意思的運動員”。

其實馬歇爾也曾經曆過很多磨難:在一次大風雪中,所有同伴都死了,他僥幸存活下來;他得過兩次肺炎;他在擦槍時,因槍不小心走火而受過傷;他出過幾次車禍,也經曆過外科手術……但這些都沒能擊垮他。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說:“上帝不要我,因為我的夢想沒有全部實現。”

人生因夢想而高飛,所以我們要敢於擁有夢想!敢於懷抱希望!敢於認定自己有很大的潛能!就連心理學家也越來越肯定夢想的價值。

2002年11月28日,是感恩節。在這個節日到來的前三天,美國芝加哥市一位名叫賽尼·史密斯的中年男子向當地法院遞交了一份訴狀,要求贖回自己去埃及旅行的權利。

這樣的訴求在美國應該說十分普遍。然而,不知是因為它涉及的內容不同一般,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總之,該案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起案子的案情十分簡單。它發生在40年前,當時賽尼·史密斯6歲,在威靈頓小學讀一年級。有一天,思想品德課老師瑪麗·安小姐讓學生們各說出自己的一個夢想。全班24名同學都非常踴躍,尤其是史密斯,他一口氣說出兩個:一個是擁有自己的一頭小母牛,另一個是去埃及旅行一次。

可是當瑪麗·安小姐問到一個名叫傑米的男孩時,不知為什麼,他竟一下子不知道有什麼夢想。為了讓傑米也擁有一個自己的夢想,瑪麗·安小姐建議傑米向同學購買一個。於是,在瑪麗·安小姐的見證下,傑米用6美分向擁有兩個夢想的史密斯買了一個。史密斯當時太想擁有一頭自己的小母牛了,於是就讓出了第二個夢想——去埃及旅行一次。

40年過去了,賽尼·史密斯已人到中年,並且在商界小有成就。40年來,他去過很多地方——瑞典、丹麥、希臘、中國、日本,然而他從來沒有去過埃及。難道他沒想過去埃及嗎?想過。據他說,從他賣掉去埃及的夢想之後,他就從來沒忘記過這個夢想。然而,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和一個誠信的商人,他不能去埃及,因為他把這一行為連同那個夢想一起賣掉了。

2002年感恩節前夕,賽尼·史密斯和妻子打算到非洲旅行一次,在設計旅行線路時,妻子把埃及的金字塔作為其中的一個觀光項目。賽尼·史密斯再也忍不住了,決定贖回那個夢想,因為他覺得隻有那樣,他才能坦然地踏上那片土地。

賽尼·史密斯能贖回那個夢想嗎?最終,他沒有贖回那個夢想。因為經聯邦法院審定,那個夢想價值3000萬美元,如果賽尼·史密斯要贖回去,就必須傾家蕩產。其中的緣由,我們從傑米的答辯狀中可略知一二。傑米是這樣說的:

在我接到史密斯先生的律師函時,我正在打點行裝,準備全家一起去埃及。這看似是我一口回絕史密斯先生要贖回那個夢想的理由,其實,真正的理由不是我們正準備去埃及,而是這個夢想的價值。

小時候我是一個窮孩子,以至於不敢有自己的夢想。然而,自從我在瑪麗·安小姐的鼓勵下,用6美分從史密斯先生那兒購買了一個夢想之後,我徹底變了,變得富有了。我不再淘氣,不再散漫,不再浪費自己的光陰,我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之所以能考上華盛頓大學,我想完全得益於這個夢想,因為我想去埃及。我之所以能認識我美麗賢惠的妻子,我想也是得益於這個夢想,因為她是一個對埃及文明著迷的人。如果我不是購買了那個夢想,我們絕不會在圖書館裏相遇,更不會擁有一段浪漫迷人的戀愛時光,也不會擁有我們現在這樣的幸福生活。我的兒子現在在斯坦福大學讀書,我想也是得益於這個夢想。因為從小我就告訴他,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去埃及,如果你能取得好成績,我就帶你去那個美麗的地方。我想他就是在埃及的召喚下,走入斯坦福大學的。

現在我在芝加哥擁有6家超市,總價值3000萬美元。如果我沒有去埃及旅行的那個夢想,我是絕不會擁有這些財富的。

尊敬的法官和陪審團的女士們、先生們,我想假如這個夢想是屬於你們的,你們也一定會認為這個夢想已融入你們的生命之中,已經和你們的生活、你們的命運緊密相連,密不可分。你們一定會認為,這個夢想就是你們的無價之寶。

贖回一個被6美分賣掉的夢想要花3000萬美元,在我們看來也許沒有必要,或者說根本就不值得。然而,據《芝加哥電訊報》報道,後來,賽尼·史密斯提出了上訴,說哪怕花3億,把官司打到自己的曾孫那一代,也要贖回自己兒時的那個夢想。

夢想源於人類的想象,想象的力量實際上是非常巨大的,它能引導一個人走向成功。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明都是由想象而來的。想象是鮮活存在著的力量,是一種奇妙活動著的力量,也是存在於宇宙之中最不可抗拒的力量。

當人們想象時,會觸動心靈深處發生作用,這時候從心底會引發反作用,從而產生外在的複雜效應。這種作用當然是無限大的。日本有一句古語“一念穿岩”,意思是隻要去想象,即使是又大又硬的岩石,也可以被人的心意穿透。

所以,當人的想象在心靈深處發生作用時,可以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想象可以憑借心靈的作用,使事情的結局如己所願。運勢被打開,自己的夢想就會成真。

想象並不是抽象的東西,也不是不可捉摸、虛無縹緲的東西。實際上,人們享受的一切物質都是工程師或建築師以他們頭腦中的構想為基礎而設計完成的。也就是說,人創造的一切物體皆源於人類的想象力。

愛默生曾說:“真正的詩是詩人的心;真正的船是造船者的心。”詩是表現藝術的美麗語言,產生美麗語言的是詩人;船是以設計圖為基礎造成的,但設計圖是根據造船者頭腦中的設想造出的。

人生因為夢想而高飛,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夢想。

做個務實的夢想者

為了實現夢想,人們必須盡量把目標確定下來,同時向著那個目標不斷地努力。但是,確定目標並非是要你現實地對待任何事,也並非要你把夢想縮小,而是更清楚地把目標設定出來。

約翰·戈達德小時候是一個敢於夢想、敢於挑戰的人。15歲時,他將他一生想要做的事列在一張單子上,共有127個他希望達成的目標,其中包括去尼羅河探險、攀登珠穆朗瑪峰、研究蘇丹的原始部落、5分鍾跑完l英裏、把《聖經》從頭到尾讀一遍、在海中潛水、用鋼琴彈《月光曲》、讀完《不列顛百科全書》、環遊世界一周等。

他是世界上著名的探險家之一,他完成了127個人生目標中的110個,也完成了許多其他令人興奮的事。

目標有著巨大的威力,它能循序漸進地推動夢想的實現。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際遇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目的是測定目標對人生有著怎樣的影響。

最初的調查結果為: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遠的目標。

25年後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總調查人數的比例為3%、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懷著自己的夢想,朝著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占總調查人數的比例為10%、有著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最終成了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才。

那些占總調查人數的比例為60%的目標模糊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並沒有取得什麼特別突出的成就。

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來從來沒有過目標的人,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的生活過得不如意,甚至失業、靠社會的救濟,並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