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開往自勝的首站——了解自我(2 / 3)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杜亞鬆博士指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生物節律,隻不過有些人的節律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不少男士在某段時間內心情煩悶,恰恰就是一種呈周期性的情緒低潮現象,這是由人的生物屬性決定的。一般人的情緒低潮一個月左右出現一次,在這個時期出現心情煩悶、無故發怒等是很正常的。

男士們可以通過半年左右的時間來尋找自己的“例假”規律,在情緒周期到來之前把工作妥善安排好,必要時參加一些輕鬆愉快的活動以調節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做妻子的應在此時更關心理解丈夫,做好其心理疏導工作,防止給他施加更大的壓力。

為什麼正常人也會間歇性地發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呢?其“病因”主要有三:

一是在你與周圍世界的“碰撞”中,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各種負麵情緒,當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容易出現身心失衡,需要通過適當的方式來宣泄;

二是工作和生活壓力超過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負荷,激起了情緒的“抗議”;

三是天象的影響,比較明顯的是潮汐,月亮的盈虧會使人的“情緒之海”出現起伏。此外,特別的性格、特殊的環境及突發事件也會為心理異常埋下伏筆。

心理學家認為,間歇性輕度情緒失控、輕度心理異常人人皆有,但每個人的發泄方式卻不一樣。像上述劉女士的丈夫把發泄負能量指向親人,具有很大的破壞性,是一種傷人傷己的行為方式。

◇女人的情緒周期

女人行經前的一個星期左右以及行經期間,身體通常會感到不適,或出現種種毛病,例如腹脹、便秘、肌肉關節痛、食欲增加、容易疲倦、長粉刺暗瘡、胸部脹痛、頭痛、體重增加等,有些人還會顯得沮喪、神經質及容易發脾氣等。

以上種種與經期有關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經前症候群”。形成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跟體內的激素變化有關。一旦體內的雌激素、腎上腺素等激素出現變化的話,就會帶來心理情緒及生理上的改變。

建議你在日曆上記下你的情緒周期,一旦出現憂鬱、焦躁不安、想發脾氣的情況,立即看看是否情緒周期到了。那樣,你就可以幫助自己舒緩情緒,冷靜平和下來,自在地度過每月一次的煩惱。

你的顧客或者家人也同樣有情緒周期。你興高采烈時,別人可能正垂頭喪氣,對你的想法不屑一顧,此時千萬別讓自己泄氣,幾天以後那個人可能就變得開心起來,對你的想法大加讚賞。

你屬於糖果盒裏的哪一種糖?

你家門前那條路上依次排列著四家服裝店,你會經常光顧哪一家服裝店購物?

選擇第一家的人最理性,喜怒不形於色,自控力強,反應速度慢,情緒平穩,行為內向沉著,做事有條理,不善言談,人際交往適度,熱衷於完成需要意誌力和注意力的任務和工作。不過,有時顯得不近人情和冷漠,缺少變通性。這類人有壓抑自己情緒的傾向,一旦失控非常可怕,不發脾氣則已,一發便不可收拾,其典型代表是唐僧。

選擇第二家的人最感性,喜怒形於色,自控力差,跟著感覺走,不會自我克製,容易感情用事,脾氣暴躁,心境變化劇烈,行為外向熱情,精力旺盛,能夠長期工作而不知疲倦,攻擊性強,遇到挫折容易心灰意冷,不太顧及別人的感受,有時顯得以自我為中心,其典型代表是孫悟空。

選擇第三家的人比較敏感,但沉著冷靜,情緒體驗深刻而細膩,行為內向,做事認真細致,不喜歡跟人交往,愛獨處,總是考慮別人的感受,有時顯得多愁善感,內心防禦性較強,其典型代表是沙僧。

選擇第四家的人開朗活潑,率真,善於交際,行為外向,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也能夠較快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情緒不穩定,興趣多變,反應敏捷,其典型代表是豬八戒。

如果可以選擇多家,你會選擇哪幾家呢?

選擇第一家和第三家的人性格內向,情緒穩定,但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容易出現抑鬱情緒。

選擇第二家和第四家的人性格外向,情緒不穩定,喜怒形於色,情緒化,通常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但容易焦慮,甚至出現躁狂情緒。

選擇第一家和第二家或者選擇第三家和第四家的人的情緒性格比較接近,他們的內心衝突比較多,常常自尋煩惱。

選擇全部四家的人情緒比較平穩,性格比較中性,不易受負麵情緒的長期影響。

上麵的測試可以當成了解自己的一幅情緒地圖,下麵的這組糖果遊戲也有同樣的效果,看你屬於哪種。

都說戀愛像糖果,其實工作也一樣,都是放在手裏怕溶化,一口吞掉又不甘心,唯有看準了、挑對了,方才含在口裏慢慢品味,有時甜在心頭,有時酸得皺眉,有時苦得掉淚……如此這般,亦是心甘情願。那麼,你屬於職場糖果盒裏的哪一種呢?

◇熱力無限的巧克力

初出茅廬的你性格開朗,愛表現,對工作懷有極大的熱情,一旦受到賞識,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完全投入,對於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更有興趣,渴望盡早得到同事們的認可和接納,人際關係尚佳。不過,青澀的你熱情過度,卻欠缺經驗,小心欲速則不達。

◇千柔萬韌的麥芽糖

毫不起眼的你是辦公室裏的老黃牛,能力出眾卻不善於與人交流,總是默默無聞地做著分內的事。於是,外表冷漠,對工作過分投入使得同事們對你敬而遠之卻又不得不常來請教。而且,對工作過於苛刻難免有鑽牛角尖的嫌疑,或許你可以躲過裁員,卻很難得到晉升的機會。

◇玩性十足的棒棒糖

擁有活潑可愛的形象,孩子氣使你人緣極佳。在工作中很活躍,常以較輕鬆的態度麵對難題,能鼓勵同事積極向上,不貪功,不讓人感覺到有威脅。但是真正重要的工作常常輪不到你來做,玩性太大、不成熟是你最大的軟肋。要是運氣再差點兒,遇到一個“老油條”上司,前途更是一片黯淡。

◇新鮮熱辣的生薑糖

脾氣火暴、個性突出的你,業務能力無可挑剔,但做事讓人無法捉摸。對喜歡的工作有股狠勁,出手極少失誤,開拓性極強,非常適合“打江山”和解決突發性事件,可惜突出的個性加上口無遮攔,得罪人便成了常事。若是沒找對位置,“刺兒頭”就是你的代稱。

◇撥雲見日的夾心糖

也許你見多了職場裏的風風雨雨,所以把自己掩藏得很深,對待工作也隻是盡本分,有能力但不主動。表麵上八麵玲瓏,卻很難和同事們深交,老板對你的忠誠度也會略有懷疑。所以,你得調整好心態,積極主動一些。這樣,上司的信任和相應的薪酬才會接踵而至。

參考他人的評價

常會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身上有些缺點那麼令人討厭:他們或愛挑剔、喜爭執,或小心眼兒、好忌妒,或懦弱猥瑣,或浮躁粗暴……這些缺點不但影響著他們的事業,而且還使他們不受歡迎,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許多年過去了,這些人的缺點仍絲毫不改。細究一下,這些人心地並不壞,他們的缺點未必都與道德品質有關,隻是他們缺乏自省意識,對自身的缺點太麻木。本來別人的疏遠、事業的失利都可作為對自身缺點的一種提醒,但都被他們粗心地忽略了,因而妨礙了自身的成長。

了解那些經常與你接觸的人對你的評價,是一個人了解自己的情緒的重要途徑。你可以邀請父母或者其他經常與你在一起的人用一些形容詞描述你的特點:

父親眼中的我:母親眼中的我:祖父眼中的我:祖母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

不過,他人對你的看法隻是供你做參考的。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來自他人的破壞性批評會對自己產生不利的影響,這時就需要你認真分辨,小心“巴奴姆效應”,不要讓一些錯誤的評價影響你對自己的信心。

親愛的讀者,我們未曾謀麵,但有遙測能力的我卻能說出你的性格脾氣,你信不信?

你是一個非常非常需要別人好評的人,你希望有人喜歡你、欣賞你,但你對自己的種種情況還不甚滿意;你的內心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但你還沒能將這些能量完全釋放出來;盡管你平時遵紀守法,可是很多時候還是免不了有些抵觸情緒;你也常有些煩惱,會產生動搖,會猶豫,可在關鍵時刻還是自己拿主意;你有時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能與人侃侃而談,有時卻顯得內向靦腆、小心謹慎,克製自己的言談舉止;你有好多美好的理想,可其中的不少都缺乏現實性……

怎麼樣,我說得到位不到位?是不是一針見血?

看了上麵的這段文字,你是不是覺得很有道理?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會這麼想,這些模棱兩可又充滿辯證色彩的話幾乎適合每一個人。心理學家把人們樂於接受這種概括性性格描述的現象稱為“巴奴姆效應”。你平時所了解的所謂“星座”與性格的預測,乃至各種“算命”的解釋也就是利用了這種效應。

“巴奴姆效應”一方麵揭示了我們的認知心理特點,另一方麵也迎合了我們認識自己的欲望。事實上,認識別人難,認識自己更難。

有一位漂亮的長發公主,自幼被巫婆關在一座高塔裏,巫婆每天對她說:“你的樣子醜極了,見到你的人都會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話,怕被別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經過塔下,稱讚公主美若天仙並救出了她。

其實,囚禁公主的不是高塔,也不是巫婆,而是公主認為“自己很醜”的錯誤認識。我們或許也正被他人蒙蔽,比如父母、老師說你笨,沒有前途,你也就相信了,此時的你不正如那位長發公主一樣嗎?

有人認為得了不治之症是人生最大的悲劇,也有人認為沒考上大學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其實,我們最大的悲劇與不幸在於我們活著卻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潛能和應該做什麼。不了解自己,偏又想知道自己,於是很多人就選擇了算命、拆字、看手相等探測自己命運秘密的玄虛的遊戲。

利用神秘的第六感

第六感是人類在進化中沉澱下來的一種直覺,它綜合了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同場景下的不同情緒特征。一旦場景有異,人的第六感會馬上做出反應,人便會產生同類的情緒反應,或焦躁,或恐懼,或憤怒,或快樂……從而迫使人認清自己,做出適當的反應和行動。

下麵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戈爾曼在一本書中描述的第六感:

有一座橋在我孩提時印象非常深刻。一天下午,老師帶著我們在橋上玩。我現在仍然記得,那天我和傑米因爭論橋的年齡而被老師表揚,說我好學。

如今每天,我都要從這座橋上至少走兩次,當然,是駕車經過。

秋日的午後,我回家取一樣東西,在離橋還有600米的時候,感覺橋似乎抖了一下。一種奇怪的感覺攫住了我,也就在同時,我感覺很惡心,好像要嘔吐。

於是我把車停在了路邊,搖開車窗,呼吸新鮮空氣。突然,橋發出了巨大的聲音,它斷了!接下來的事我無法描繪出來,但肯定是人類不多見的災難場麵之一。

恐懼衍生的謹慎救了我一命。像兔子嗅到從狐狸身上飄過來的氣息就立刻屏氣斂神,像哺乳類動物一見到覓食的恐龍便四散逃匿,一種內在的警覺控製了我,迫使我停車,告訴我多加小心,警惕步步逼近的危險。

戈爾曼認為,幾乎所有的情緒都是配置好的程序,是驅動人們應對環境、即刻行動的反應衝動。其實,人類的每一種情緒反應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各有其不同的生物特征。以下就是戈爾曼列舉的促使有機體做出不同反應的情緒生理機製:

◇人在憤怒時

血液湧向手部,便於抓住武器,擊打敵人。此時心率加快,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猛增,注入血液,產生強大的能量,應付激烈的行動。

◇人在恐懼時

血液流向大骨骼肌,如流向大腿,以便於奔跑。臉部則因缺血而變得慘白,同時會有血液流失的“冰冷”的感覺。

可能有一瞬間軀體僵化,也許是爭取時間來衡量藏匿是否為上策。大腦的情緒回路中樞激發大量激素,使軀體處於全麵警戒狀態,一觸即發,密切注視逼近的威脅,隨時采取最佳行動。

◇人在快樂時

大腦中樞抑製消極情緒的部位被激活,產生憂慮情緒的部位則沉寂,準備行動的能量增加。不過,除這種靜止狀態外,並無其他特殊的生理變化,這將有利於機體從消極情緒的生理激發狀態迅速恢複。

◇人在放鬆時

副交感神經係統得到放鬆,使整個機體處於一種平靜和滿足的狀態,樂於合作、配合。愛、溫柔、性滿足都能激活副交感神經係統,在生理反應上剛好與憤怒和恐懼引發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相反。

◇人在驚訝時

眉毛上揚,擴大了視覺的搜索範圍,視網膜上接收到更多的刺激,可獲取意外事件的更多信息,有助於更準確地判斷事件性質及策劃最佳行動方案。

◇人在厭惡時

上唇扭向一邊,鼻子微皺。這種表情幾乎全世界都一樣,它明白無誤地顯示出:某種氣味令人惡心。達爾文認為,這是為了關閉鼻孔,阻止人體吸入某種令人厭惡的氣味,或欲張嘴嘔出有毒食物。

◇人在悲哀時

悲哀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調適嚴重的失落感,調適諸如最親近的人逝去或遭遇重大失敗時產生的情緒。悲哀減退了生命的活力與熱情,對消遣娛樂已全無興致,機體的新陳代謝也因之減慢。但這種回撤為人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悲悼所失。同時讓人細嚼生命希望之所在,重聚能量,重振旗鼓,從頭再來。

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正處於類似的能量暫時衰退階段,最好留在家裏,因為此時自己較脆弱,易受傷害,其實這是一種安全保護機製。這一機製不僅可使機體以逸待勞,而且還有養精蓄銳之意,可隨時迎接一切挑戰。

所以,當你身處某個場合,刹那間有以上所列舉的特別的感受時,一定不要輕易否定它,它或許就是你心情最精確的表現。

很多時候,人們在尚未知覺有某事發生之前,就已出現該種感受的生理反應。舉例來說,當怕蛇的人看到蛇的圖片時,我們可觀察到他皮膚上有汗水冒出,這是焦慮的征兆,但這個人並不一定感覺害怕。當圖片隻是快速閃過時,他甚至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看見了什麼,當然也不可能感到焦慮,但仍然會出現冒汗的現象。

當這種潛意識中的情緒刺激持續增強時,終將凸顯於意識層。人都有有意識和無意識兩層情緒,情緒到達意識層的那一刻,表示在前額葉皮質留下了記錄。

在意識層之下,某些激昂的情緒會嚴重影響人的反應,雖然他對此可能渾然不覺。比如說,你早上出門時摔了一跤,到單位後好幾個小時都因此煩躁不安,疑神疑鬼,亂發脾氣。但你對這種無意識層的情緒波動一無所察,別人提醒你時,你還頗為驚訝。

一旦人的這種反應上升到意識層,便會對發生的事重新評估,決定是否拋開早上的事帶來的不愉快,換上輕鬆的心情。從這一意義來看,人們剛好可以在情緒的自我意識的基礎上建立一項情商,即走出惡劣情緒的能力。

放棄和自己的關係

著名作家威廉·斯泰隆在自述嚴重抑鬱的心境時,曾有十分生動的描述:“我感覺似乎有另一個自我與我相隨——一個幽魂的旁觀者,心智清明如常,無動於衷,帶著一絲好奇,旁觀我的痛苦掙紮。”

有些人在自我體察時,的確對激昂或困擾自己的情緒了然於胸,從自身的體驗向周邊邁開一步,仿佛另一個自我在半空中冷眼旁觀。“我在憤怒麵前不能自已了!”有人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情緒。

在這種場景中有兩個“我”:一個身臨其境怒火中燒的“我”(真實的自己),一個旁觀的“我”。旁觀的“我”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觀察自己,來評判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旁觀的“我”與真實的自己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距離,是以一種鳥瞰的方式來打量自己,與自我保持一定的距離,能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真實的情緒。

每當你受到刺激需要發泄時,便可試著先強製自己冷靜,然後在腦子裏迅速幻想出一個內心的旁觀者,這個人可以是潛在的自我,也可以是另外一個人。想象他就在你旁邊,在注視著你的表演,看你如何發泄不滿,而他的內心正在嘲笑你。這時你便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多麼不理智,你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從而找到一個正確的處理辦法。

其實做一個內心旁觀者,並不隻是在有不良情緒時才需要與自我分離,可以隨時給自己設置這樣一個觀察自己的影子,來審視自己一段時間的行為。中國自古就有“靜坐常思己過”一說,當你靜坐思過時,其實就已經讓自己做了一個內心旁觀者,這個旁觀者會用社會賦予他的一個價值尺度來衡量自己的行為的恰當與否。

寬容、上進、樂觀等都是人們心中向往的正麵品格,自私、嫉妒、憤怒等都是人們不屑或予以摒棄的不良情緒,然而大多數時間人們卻被這些不良情緒困擾。因為這些不良情緒合乎人們的生理欲望,極易出現。一個想法就可能導致你陷入某種情緒困境,而人的大腦每天要有5萬個想法產生,隨之而來的情緒狀況可見一斑。人之複雜如此,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來駕馭,後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