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森聽到杉杉這話,本來就覺得在無理取鬧的人是她,又一直不聽自己講了什麼,隻要自己低頭跟她認錯才肯罷休,自己也算忍了她不少的了,結果她還振振有詞的樣子,簡直就讓阿森受不了:“好啊,分就分,你別後悔就行,有什麼大不了的啊……”
說罷,倆人就轉身而去,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這一次衝動且充滿情緒化的爭吵,最後還是為他們的感情畫上了句號。
其實,在大多數人看來,杉杉和阿森因為芝麻綠豆般的小事爭吵不休而分手,兩人在這件事的處理上都存在著問題。在情緒管理方麵,他們做不到自我調整,因為一點小事就吵得不可開交;在情感表達方麵,又做不到對自己的話負責,“分手”兩個字脫口就出。所以,兩個人分開不過是早晚的事。
有句話說得對,“人不是靠心情活著,而是靠心態活著”,所以,我們要學會控製好自己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
當有情緒時,我們首先要學著接受這個有情緒的自己,允許自己難過、傷心或者憤怒等。然後,我們可以選擇在自己房間安靜地待會兒,好好回想最近有關的事情,找到令自己難過、傷心或憤怒的根源。最後,給自己心理暗示:“我接納你,無條件地接受這樣的有著壞情緒的自己”,使心情慢慢趨於平靜。
冷靜下來之後,我們再分析這些導致自己此刻情緒不好的事情背後心理層麵的原因,找出自己性格上或心理上潛藏著的你平時未注意到的性格上的弱點,看清楚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令自己幸福快樂的關鍵,也是自由解脫的唯一路徑。
華語世界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張德芬老師曾說過:“覺察和自省是一切成長的開始,謙卑和感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並舉例如下:
有一次我和一個閨蜜有了爭執,在過程中,我一反常態地沒有生氣、反唇相譏,反而是耐著性子聽她罵我,跟她道歉,因為她在那個當下脾氣上來了,無法說理。然而心高氣傲的我,平常是不會接受別人這種無理謾罵的行為的。我當時允許自己的小我被縮減,看著自己胸腔內翻騰的各種情緒,但不發作。很奇怪,事情過後,我發現,另外一個困擾我多時的感受(與她毫不相關的)居然也就放下了。
張德芬老師突然頓悟:“當你接受小我受打擊、不去壯大它,允許它被縮減的時候,你的整體生命的質量都會提高,困難也容易解決。”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生命的困境,幾乎都和小我求生存、要麵子、求存在感有關。如果在一件事情或是一個層麵上,你允許小我被打擊、縮減,那麼其他層麵的問題你不需要去做什麼,就會出現改變。”
越來越感受到情緒的力量,甚至覺得“認識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體察他人的情緒”似乎就是整個人際關係的軸心。情緒處理得好,可以將阻力化為助力,令工作或事情變得得心應手;情緒若處理得不好,便容易產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舉止,誤事受挫,甚至違法亂紀。很多時候,與人相處就是和自己的情緒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