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寫短評(一)(3 / 3)

誰也不會相信,一個唱哭嫁歌的姑娘競“頭發還沒有長齊”“牙齒還沒有生根”“一擔水也挑不起”“一捆柴也背不起”。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正是這樣的縮小誇張,淋漓盡致的揭示了舊社會土家姑娘的悲慘命運。看完之後,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這簡直是一部土家婦女的血淚史——小小年紀就得馱起繁重的家庭負擔,就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當牛做馬!

三、對照誇張

在抵禦外寇入侵湘西的時候,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土家英雄叫拔佩。土家人為了歌頌他,寫成了《將帥拔佩》這首歌:

“講起將帥拔佩哩,

狠得沒有再狠的了,

鼎罐大的竹子哩,

一手拔出七根來;

黃桶大的古樹哩,

一手三蔸拔起來;

八個老虎哩,

一手提起四個來;

八頭水牛哩,

一手提起四頭來;

櫃子大的岩頭哩,

三個五個手中拋。”

在這首歌中,我們可以發現它是從兩個方麵加以對照的。首先是物的對照。“手”和“鼎罐大的竹子”“黃桶大的古樹”“櫃子大的岩頭”形成鮮明的對照,再用“拔出”“拔起來”“拋”等動詞將對照物連在一起,構成了超乎尋常的反差。其次是量的對照。“一”和“三蔸”“四個”“三個五個”等形成鮮明的對照。成語以“一”當“十”的精妙在這裏得到了形象的再現。如果死板地看這些物量的對照,似乎顯得十分荒唐,但是拔佩力大無比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在“荒唐”中樹立起來了嗎?

綜上所述,土家民歌的誇張藝術是出類拔萃的。最後我弓l用一首民歌,請讀者再領略一下土家民歌誇張手法的神韻:

“歌台周圍都圍滿,

內三層來外三層。

台上台下把歌唱,

五湖四海盡歌唱。

唱得天地都震動,

唱得日月放光明。”

評點

說實在話,要一個初中學生寫這樣一篇短評,難度確實是夠大的了。

但小作者善於選點,土家民歌的特征很多,這裏隻針對“誇張”來展開。

文章給我-;U納出了土家民敞誇張手法的三大類:“擴大誇張一縮小誇張一對照誇張”,說明“土家民歌的誇張藝術是出類拔萃的”。

結尾頗具詩意,帶有濃鬱的地方風情味。

談“艱苦奮鬥”

安徽嶽西中學王超群

吃、吃、吃,中國人逢事必請客,一碗碗、一桌桌的飯菜,琳琅滿目,個個吃得大腹便便,過後有多少殘羹冷炙倒進了豬食槽!喝、喝、喝,個個喝得紅光滿麵,可知道:釀造中國入一年喝的酒所需要的糧食足夠中國人吃兩個月!抽、抽、抽,兩億煙民一個個騰雲駕霧,快活似神仙,平煙沒派頭,要抽帶過濾嘴的;國產的不氣派,要抽進口的,可知在這微弱的火光中,有多少外彙化成青煙!

相反,在西德,誰吃飯沒扒完最後,會被別人看作一種過錯;在美國餐廳,誰要菜過多而沒吃完,準要被罰款。

經濟發達的國家卻能節約,而較落後的中國卻在如此消費,多麼驚人的反差!

該醒醒了,中國人!

我們國家曆來有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克勤克儉,有吃有穿”說的就是這個理。但不知何時刮了一陣風,衣服不是貴的不穿,彩電、冰箱不是進口的不用。高消費被當作“現代意識”而大肆宣揚,“艱苦奮鬥”卻被當作陳舊古董擯棄一旁。

行文開始,直入題旨,擺事實,析時弊,從請客吃飯煙酒消費上批評高消費風潮。

鮮明對比,直陳己見。

警策呼籲。論析所謂的“現代意識”“舊事物”。1寫短評l·⑨·

但標上“現代意識”的未必是新生事物,有些事物被貼上“舊事物”的封條,卻可能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我們喜歡自詡“地大”,揚言“物博”。不錯,中國的領土,有960萬平方公裏之多,在世界上處於第三位,但除去沙漠荒原,再除以l3億這個龐大的天文數字,又有多少。我國所產物品,的確品種齊全,數量極多,但人均有幾何?有多少東西來供我們高消費!

新中國建立近50年,經過改革開放,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經濟剛有起步。但必須看到:由於人口的慣性運動,使得人員激增。這樣,要在本世紀末實現國民人均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

地不大,物不博,人口劇增,還有幾百萬人的溫飽問題未能解決。種種現象需要我們冷靜思考,樣樣問題需要我們解決。而出路隻有兩條:改革和艱苦奮鬥。

但陶醉在“高消費”熱中,談得上什麼“艱苦”;沉迷於酒香煙味之中,還談什麼“奮鬥”!

可喜的是大部分人已意識到這一點,國務院作出禁止進口轎車的決定,江澤民總書記號召大家準備過幾年苦日子。中國有希望。

外國人說:“中國這頭睡獅已睜開一隻眼。”我大聲疾呼:快睜開另一隻眼,認真打量世界,仔細瞧瞧自己吧!論析國情。

論析實現戰略目標所要遇到的重重困難。支撐論點。

強烈呼籲,感情充沛。

總評

全文緊扣題旨,從正反兩麵嚴密論證,文理順暢,錯落有致。作者思維敏捷,有感而發,所以感情充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另外,全文善用短句,顯得簡潔堅定,又多用驚歎號,則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i請你在閱讀下文和簡析後寫一篇短評,做一次比較訓練。

現在有些青年認為:“求知是基礎,求富是手段,求樂是目的。”也就是說學習知識是個人致富的前提,求富是求樂的條件,其最終目的則是求一己之樂。

讀著這種為己求知、為己求富、為己求樂的宏論,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古代哲學家楊朱的名言:“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楊朱認為:人生在世,就要吃好,穿好,喝好,玩好。以古鑒今,不難看出,那些鼓吹“三求”的青年人和楊朱一樣,也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享樂,其論調的實質仍然是享樂主義、利已主義。

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求知觀由來已久,自從私有製產生以來,自從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分工以來,這種思想便產生了。在封建社會,知識分子除了走仕途,沒有別的發財道路,因而便沒有享樂的資本,而當官則需要通過科舉考試,於是讀書求知便成了知識分子由“田舍郎”而登上“天子堂”的敲門磚,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暴露了他們讀書求知的目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求知觀又進一步膨脹起來了。試看一記者與某一大學生的問答錄。問:“你讀書是為什麼?”答:“為了答辯。”“答辯為什麼?”“為了取得博士學位。”“取得博士學位為什麼?”“為了到帳房窗口多領薪水。”“多領薪水為什麼?”“為了一座別墅,一部小轎車,一個漂亮的妻子。”這便是他們的求知目的的寫真。現在某些青年人雖然說得沒有如此坦率,但其實質仍然是享樂主義、利己主義。試問:“求富”與“黃金屋”“薪水”不是同義語麼?“求樂”的目標不也包括“顏如玉”“別墅”“轎車”麼?可見“三求”之說是封建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求知觀的翻版。

簡析:這篇習作題為《“求知、求富、求樂”辯》。全文批判了“求知是基礎,求富是手段,求樂是目的”的錯誤觀念。節選的片段將當代某些青年人的求知觀與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求知觀作了比較,又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的求知觀作了比較,通過比較找出了它們的相同點——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最後得出了對“三求”說的判斷——“三求之說是封建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求知觀的翻版”。這是比較求同法。這種比較求同法使“三求”說的本質暴露無遺,使我們對問題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