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他相反,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為了測定熱量和功的數量之間的關係,精心設計量熱器。經過多次實驗,他的實驗結果本來已經相當精確了,但他並不滿足已有的成就,在40年當中,一共進行了400多次實驗。他得到的數值,保持了30年沒有較大的變化。這在物理學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契訶夫曾有句名言:“對自己不滿足,是任何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現在科學事業中的“知足者”是不會常樂的。
那麼生活上是不是就可以“知足常樂”呢?我認為:是,也不是。就個人來說,不應該貪得無厭,損人利己,一味去追求金錢,這就是雷鋒同誌所說的“在生活上要向低標準看齊”的意思吧!但如果是對全體人民生活水平而言,則應該“不知足”。建國50年了,這些年來,我們的生活水平雖在不斷提高,但我們應該看到有些貧困山區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未解決或剛剛解決,我們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如果我們“知足”了,那麼我們就再也不能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這樣不但趕不上發達的國家,而且還會趨於落後。那時,人民不僅不會“常樂”,而會“常愁”了。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改革的時代,知識和信息的時代,科學技術一日千裏。“不是強者,就不屬於這個時代。”要成為時代的強者,就不能“知足”,而要不斷進取。
知足,會目光短淺;知足,會固步自封;知足,會知識淺薄;知足,使人愚昧,消磨鬥誌,它會給人帶來“常憂”,而不是“常樂”。隻有不知足,才能使人具有開拓、追求、探索的當代精神,給人以堅強的意誌,奮鬥的激情,使人不屈不撓,勤學好問。隻有奮勇登攀,勇往直前,才能“其樂無窮”。評點常常掣帶球帶常。帶帶常帶心僻僻。神代僻。。
本文是就“知足者常樂”這一觀點發表看法,作者的態度非常鮮明:“我主張永遠進取。”
第二段以雷鋒同誌的話佐證自己的態度,說明“我們在學習上應該永不知足”“將來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更不應該知足”,正如契訶夫的一句名言:“對自己不滿足,是任何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接著就生活上是否要“知足常樂”也進行了兩方麵的分析,說明“要成為時代的強者,就不能知足,而要不斷進取”。
最後用排比句說明“知足”的強烈危害性,說明“隻有不知足”“才能‘其樂無窮”。
作為一名初中學生,寫出這樣的短評,實屬不易。1
“通山望篇那山高”嶄籪
廣州執信中學初三劉鴻林
人們常用“這山望著那山高”比喻欲望沒有止境,語氣總帶點兒挖苦的味道,仿佛在對你說:“算了吧!現在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還要攀,圖個啥呢?”
我就不這樣理解。
誠然,永不滿足地追求單純的物質享受是不對的,其結果總不會好。但“這山望著那山高”,並不單指物質上的追求,它的主要含義應是一種可貴的向上的精神,是一種不懈追求不斷開拓的精神,是不滿於現狀的態度,這往往是取得進步的原動力。
學習上就應該“這山望著那山高”。當我們在學習上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就好像登上了一座山峰,欣慰、快樂自不在話下了,但有誌氣的人不會就此坐下“一覽眾山小”,躺在成績上睡大覺,而是眺望更高峻的“山峰”;稍事休息,又精神抖擻地向更新的學習目標進發了。相反,有的人卻隻占據了一個“山頭”就滿足了,不再“望著那山高”,停滯不前,於是很快就落伍,被別人趕上去了。
毛主席這樣說過:“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的確,我們就像是登山者,在學習的道路上有無數座“山峰”等待我們去攀登,要取得進步,首先要有“望I”的誌氣、“登山”的勇氣和毅力。更可貴的是,在登上一座山頭取得成績之後,要保持著誌氣,以更大的勇氣和毅力繼續進取,堅持不懈,“這山望著那山高”。學無止境,正需要這種不懈追求的精神。“發明大王”愛迪生有上千種發明,居裏夫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他們之所以能不止一次地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不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這山望著那山高”的進取精神嗎?
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隻不過剛剛涉及知識海洋的邊沿,知道的、懂得的太少了,而當今我們所處的社會卻是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要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就得抓緊眼前這個學習的大好時機,不斷進取,不斷探索,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有的同學現在就有一些偏科思想,占據了某一個的“山頭”就說,有這點長處就行,其他的勉勉強強就夠了,這可是大錯特錯了。社會需要全麵發展的人才,具有的長處越多,掌握的本領越大,就越能適應社會要求,對人類的貢獻就越大。因此,我們就該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的精神,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
“學愈博則思愈遠”,一個人的學識越是淵博,視野就越是廣闊,正像站在山頂俯瞰大地;隻有攀登更高的山峰,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遠。泰勒也說過:“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隻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創的見解。”在“登山”的路程中,我們就可以積累很多知識和經驗,並以此為基礎繼續攀登。立足點越高,思維能力就越強,隻有這樣,才會有獨到的見解。現在提倡“創造型”學生,如果沒有這種“這山望著那山高”的精神,何來創造的基礎?
一個人要做出成績,非經過一個不懈努力的追求過程不可。勇於攀登,勇於超越,永不滿足地“這山望著那山高”,這就是新一代的進取精神!
評點一一
這篇短評同上文類似,也是就“這山望著那山高”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說明作為一種可貴的向上的精神,它是應該大力加以提倡的。
“學習上應該這山望著那山高…,為了證明自己的看法,作者引用了毛主席的話:“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
難得的是,小作者能密切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態度非常謙虛,並且滿懷激情地指出:“永不滿足地這山望著那山高,這就是新一代的進取精神!”!
湖南桑植縣五中初三
王春華
“門坎被你踩矮了,黃狗為你吼啞了,飯碗被你舔缺了,屋簷被你眼睛把瓦片望落了……”
看了上麵幾句,讀者一定會為它絕妙的誇張手法所感動,它把媒婆那種以姑娘的痛苦作為發財“本錢”的醜惡、肮髒的行為表現得多麼充分啊!可以說,誇張是土家民歌的突出特點之一。
誇張,即合情合理地說“大話”,它可以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土家人最愛說這種“大話”,而且說得有板有眼,頭頭是道。
總的來說,土家民歌的誇張手法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擴大誇張
從前,玉帝一心想將人類滅絕。為此,土家人民和玉帝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最後,正義戰勝了邪惡,土家人愉快地唱道:
“白卡叭卡(白卡,苗族;叭卡,各家)的子孫哩,
像筍子一樣發起來,
數也數不清,
世界上又熱熱鬧鬧。
……”
雖然未必“數也數不清”,但是白卡叭卡的繁衍情況卻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了。
二、縮小誇張
“改土歸流”後,土家族開始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製度,這就給土家姑娘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在一首《哭嫁歌》中新娘哭訴道:
“我的頭發還沒有長齊,
我的牙齒還沒有生根,
一擔水也挑不起,
一捆柴也背不起,
卻要我喊婆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