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寫一事一議(一)(2 / 3)

(2)在分析時要善於抓住關鍵之處。例如:角度①中加點詞“釀一公斤蜜”表明蜜蜂勞動的成果;“飛45萬公裏”“繞地球l2圈”,表明蜜蜂采花粉時所飛的遙遠路程,這些關鍵之處表明蜜蜂獲得勞動成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3)提出論點時應把這件事的實質推及到一般道理,這就是所謂的“理從事出”。這一材料提出的論點可以是:要想獲得豐碩的成果,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

(4)論點的表述應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語言應做到準確、嚴密、精煉。

2寫作要求

(1)按照以上提示,分析②③④提供的不同角度的實質。

(2)分別用一句話從幾個不同角度提出論點。

(3)選擇你感受最深,把握最大的一個論點,寫一篇一事一議的議論文。

有位教地理多年的老師在給同學們講課時,有個學生問了他一個問題,他當時沒有回答出來,隻說了句:“不知道”,但這三個字使他如芒在背。經過多方詢問、請教,終於把答案弄清楚,這才如釋重負。這件事情對我們很有啟發。

談起學習,大多數人主張勤奮、刻苦,這當然是對的,但也要講究方法。這方法的一種就是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學習中,我們應當邊學邊問,多想多問。

那麼,問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問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就要去問師長、學友。問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也就迎刃而解了;若不問,惑終不解。“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就是“問題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問。正是由於好問,他才對許多人視而不見的奇怪現象發生了濃厚興趣,並加以研討,開創了電業的先河。

其次,問能知新。培根說過:“多問的人將多得。”問有所得,就能獲得新知。司馬遷為搜集“大禹治水”這一傳說的材料,親自實地考查,遍訪當地老人,詳細詢問了傳說的來龍去脈,積累了大量史書所沒有記載的材料。我們在學習中也是如此。比如一道數字難題,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去問問別人,問明了思路,於是可以舉一反三,遇到同類的題目就得心應手。

“問”是很重要的。但怎樣才能“問”得好呢?鄭板橋說過:“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使疑竇釋然。”地理教師能最終獲得問題的答案,就在於他能鍥而不舍地問。

要向別人請教,還有一個態度問題:要“問”得好,必須要謙虛,尊·日多·重別人,態度誠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誰有知識,就向誰請教。

現在我們所處的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知識的日新月異,更需要我們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這方法之一就是要“多問”。

評點

文章所引的是一個教地理多年的老師通過多方詢問、請教,終於獲得問題答案的事例,說明“問”是學習中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

接著,作者對“問”的好處進行概括:“問能解惑”“問能知新”,還說明了“問”的方法和態度。

敘議結合得較好。

一次看到了一幅漫畫《多好的草地也會有瘦馬》,一片青翠茂盛的草地上,一群駿馬正在悠閑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惠,個個腰壯腿粗,威風凜凜,好似天馬下凡,神氣活現。然而,在不為人注意的角落裏,一匹瘦馬卻在打盹,可憐它骨瘦如柴,腰細腿軟,實在沒法與馬群相比。

為什麼這麼好的草地也會有瘦馬?

其實它也有同樣的機遇,它也可以吃個腰肥體壯,但它卻願意蜷縮在角落裏打盹,白自放著好草不吃。天長日久,自然瘦弱下來,長此下去,這個可憐蟲終會被大自然淘汰。

由此我們可聯想到,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可憐蟲數不勝數。過去我有位同窗,他的家庭環境沒得說,應有盡有,實在令人眼紅。然而這些並沒有促使他奮發學習。他終日無所事事,不抓緊時間,利用極好的條件及時求學,卻將精力傾注於吃喝玩樂上。終於,中學時因基礎太差,退學了。由此我想到,環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主觀上的刻苦不怠。勤奮學習與優越條件,前者才是致勝的法寶。漫畫中的瘦馬和這位朋友便是在主觀上犯下大錯的例子。客觀因素再好,主觀上缺乏能動性,終究要失敗。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皆如此。美國青年貝爾德(他當時還稱不上科學家)從18歲開始從事電視機的研究,一直到50歲,孜孜不倦,最終成功。而他的“實驗室”卻隻是一個五六平方米的站不起身的小閣樓。“鐳的母親”居裏夫人在一個設備極其簡陋、條件極其惡劣的木棚裏提煉出了世界上第一克鐳。美國人約翰·莫裏長年一直靠撿垃圾度日,他將自己大半生的漂泊史寫成書,立刻成為美國暢銷書之一,他也從一個一文不名的窮人躋身於美國上層社會。他說:“我的資本隻是一支筆和一雙手。”

而且,有時好的環境創造不出輝煌,而逆境卻能迫使人們去拚、去搏、去創造奇跡。這也是靠主觀能動性,也是靠勤奮。巴爾紮克年輕時做生意虧了大本,為了還債,終日拚命寫書掙錢,結果創作了《人間喜劇》等94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