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寫讀後感(六)(3 / 3)

寫讀後感還忌沿襲眾所周知的觀點,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其實,有些人、事,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站在新時代也會有與過去時代不同的看法,一味地照搬已有的陳見,沒有新意,看了隻能讓人乏味。

寫小說的讀後感,一定要認真讀好書。是長篇片段,最好找原著通讀,沒有條件的,也應把片段多看幾遍,與短篇小說一樣,要把握住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注意人物描寫的四個方麵:語言、動作、肖像、心理,深挖情節內在含義,反複推敲人物性格特點,並注意作者的態度,作者安排的人物出場或結局的特點。無論過去時代的小說,還是今天的新人新作,都應站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把握主旨,寫出自己的精辟見解和創見。垂

1讀下麵的讀後感,回答文後的問題。

諸葛亮聰明嗎?

上海張立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成一個聰明的人。但是,也正是從《三國演義》中,我發現諸葛亮並不聰明。

首先,作為執掌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日陷入具體事務中,事情不分大小,皆決於己,這是領導者的大忌。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決不會這麼做的。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諸葛亮53歲病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關。這能說他聰明嗎?

其次,諸葛亮不僅不會用人,而且往往在關鍵時刻或重要地方用錯人,並導致嚴重後果。戰爭無情義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戰中,在華容道上把關、張,或關、趙兩人位置對換一下,這樣不是既讓關羽還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不殺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豈不兩全其美?但是,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他錯用關羽,結果放虎歸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來。後在荊州駐守人選上,他又選擇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爾後劉備又被東吳火燒連營,從此蜀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這一連串的事件,其源皆出於錯用關羽。至於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自己也差點成為司馬懿的階下囚,則是婦孺皆知的事。宋歐陽修說:“用兵之要,先擇於將臣。”而諸葛亮不會用人和錯用人,卻用“天意”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說法輕描淡寫地掩飾過去。

第三,諸葛亮的不聰明還反映在他不能招賢納才。蜀國君臣平庸,後期更無大將。“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一個明證;劉備死後,在諸葛亮執掌大權期間,雖招了一個薑維,但也未能保住蜀國江山,足見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說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聰明人。蜀國和魏國,力量對比懸殊,況且劉備死後,蜀國元氣大傷,但諸葛亮還要六出祁山,進攻魏國。雖說吳蜀這時已重歸於好,諸葛亮嘴上說聯合東吳,行動卻一意孤行,六出祁山。當時陸遜還在,倘若吳蜀聯手,東西夾擊,司馬懿也要在漫長戰線上疲於奔命,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結果屢戰屢敗。如果一二次失敗還情有可原,那麼三四五六次的失敗隻能說明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鬥平庸,無才無德,諸葛亮不取而代之,實無以天下為己任的大誌,缺少勇氣和決斷。司馬懿則相反,他敢詐病賺曹爽,使魏主政歸司馬氏。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若阿鬥無才,可取而代之。”這是君臣都聽見的,還怕什麼?扶不起的劉阿鬥,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為訓。

總之,諸葛亮雖在具體某一仗中能取勝,但往往在統籌全局或關鍵性的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誤,這能說諸葛亮聰明嗎?

(1)本文針對的原命題是作者反對,提出自己的命題(感點)是(2)本文列舉五點理由來論證自己的論點,這五點是:①②③④⑤

(3)在列舉諸葛亮不會用人的問題上,作者列舉了主要的三個事例:①在把守上,錯用

,②在駐守問題上,錯用,③在防守上,錯用。最後用宋歐陽修的話進一步證明諸葛亮的錯誤是不能掩飾的。

(4)本文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運用了哪種論據?合適的一項④是:

A運用了例論法、引證法;

B運用了道理論據、事實論據;

c運用了例證法和事實論據;

D運用了例證法、引證法;運用了道理論據、事實論據。

(5)本文說理充分,發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但細細想來,是否有不周之處,或是可商酌之處呢?試提出以下兩點供參考,有意者可寫讀後感。

①就用人來說,諸葛亮用趙雲、張飛、黃忠、薑維等;

②就取阿鬥而代之來說,按諸葛亮的修養和封建倫常,就當時蜀國形勢說,取代是好還是不好?司馬氏取魏代之,是到司馬懿的兒孫輩才實現的;取代的西晉又怎樣呢?

2讀下麵的文章,回答問題。

比,是一種認識和鑒別事物的好方法。

人民的好醫生吳登雲說:“無論是揚州還是高郵和蘇州,像我這樣的醫生都有很多,但烏恰縣像我這樣的卻隻有我一個,想來想去,這兒更需要我。”通過比較分析,他毅然打消了“三次想走的念頭”,在烏恰這個極其艱苦的地方,一幹就是36年。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比,有比地位、比待遇、比享受的,也有比先進、比工作、比奉獻的。正確的比是一種自律過程。吳登雲能在“比”中做到自如和自製,所以才能一次次勇敢地戰勝自我,在心中築起“公”字的長城。

吳登雲的可貴還在於他把“比”融合在黨的事業中,堅持把人民的需要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表現出對廣大農牧民深深的愛、濃濃的情。

比,也是一種德行展示。在“比”中沉淪乃至走向腐敗,還是在寫讀後感!!叫·⑨·“比”中奮起,實現輝煌的超越,每個人應有正確的抉擇。愚以為,假如人人都能像吳登雲那樣,在“比”中找準自己的坐標,愛崗敬業,積極進取,那麼,“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原載《膝望)199989第32期)

說說本文是怎樣扣住題目、圍繞中心來談讀了吳登雲事跡以後的感想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