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讀《自讀課本》第六冊v366(“超人”張寶勝走麥城》,回答下麵的問題:(1)下麵句子中加點的詞是什麼意思,這樣用有什麼用意?①“超人”張寶勝走麥城。答:——②給“超人”的條件是優厚的。答:
③半小時、一小時、一個半小時過去了,竟沒有一個藥丸、玻璃片從試管中“流”出來15個測試樣品巍然不動。答:——一——————()
④張寶勝拿著這一精心密封的信封,反複折疊,忽而左手,忽而右手,忽而放在桌上,忽而又拿回手中,遲遲認不出字來!答:(2)說說“超人”張寶勝是怎麼會走麥城的?④答:(3)文章通過哪幾個事實證明“超人”張寶勝走麥城的呢?答:一
(4)讀後聯係現實,談談偽氣功——假科學的實質和危害,說明學好科學宣傳好科學的重要。然後據此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羅織的證據
陳四益
皇上們的心思,有時是很難揣度的。比如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禮賢下士、拉幫結夥,把個淮西幫拉得很緊,大小哥們兒也著實為他賣了一把力氣。但是一旦“龍飛九五”,舊情就都不作數了。文臣武將,一批批殺過來,能有善果的實在不多。如果說一些功臣飛揚跋扈,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那麼像趙胤那樣“杯酒釋兵權”,去除威脅,給予優待,打發他們回家養老也就罷了,又何必都要殺頭?如果罪有應得,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殺他本人就是,又何必殺他全家,滅他全族?即便要殺雞儆猴,處置一兩個,也算個前車之鑒,又何須弄得“元功宿將相繼盡矣”。這些事,從小民百姓的常理度之,是怎麼也想不通的。
殺了,當然要找個理由,說明殺得有理。那麼,這理由就應當找點高手,編得圓一點兒,以免被後世抓著把柄。但是,偏不。編出來的東西漏洞百出,無法自圓其說。好像那時候就沒有可靠的“織網能手”。
朱元璋當皇帝那會兒,最大的案子要數胡惟庸和藍玉兩案。胡案牽連被殺掉的大約在一萬五千人左右,藍案中被殺的接近兩萬。為了說明這三四萬人該殺,朱皇帝命人各編了一本書。記述胡案審訊口供的是《昭示奸黨錄》,記述藍案的是《逆臣錄》。昭示奸黨的那本,已經散佚,不得全貌了。《逆臣錄》則幸得保全。雖然這本東西已是經由皇上示意、翰林院加工改造過的,當初那些逼供的手段(如朱元璋承認過的斷指、刖足、髡首、黥麵等)早已掩滅淨盡,但仍使我們可以約略窺見當時審訊的某些實況。研究中國冤案史(不知有沒有人作此研究,這實在是很值得研究的)的人不可不加留意。
藍玉是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的內弟,也是明初繼徐達、常遇春之後很有本事的大將,朱元璋曾比之為漢之衛青、唐之李靖,足見器重。如果說藍玉恃功自傲,驕橫跋扈,橫暴百官,魚肉百姓,應當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他的罪名卻是妄圖謀反和裏通外國。於是,一切罪證都要同這兩個要害對起口來。衙門裏酷刑,花樣多很很,要什麼口供,在酷刑之下,有如探囊取物。不過由於審訊者心思不夠細密,留下了許多破綻。比如,一個叫蔣名富的招承,說是藍玉出征回來,請他吃酒,在酒席間,藍玉對他說:“老蔣,你是我的1日人,我有句話和你說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謀件大事,已與眾頭目每都商量定,你回去到家打聽著,若下手時,你便來討分曉,久後也抬舉你一步。”這個“老蔣”是誰呢?隻是藍玉家一個打魚網戶。另有一名叫張仁孫的供道,說是因為藍玉征戰回家,前去拜見,藍玉對他們說,要成大事,要仁孫等各置軍器聽候接應,如日後事成時,都與大官人做。這個張仁孫是誰呢?當初隻是鄉裏一個染匠,看見別的染匠到藍玉府上染造緞匹常得賞賜,所以這回也跟了去,不料竟聽到了這樣一番謀逆的言語。類似的供狀,在書中隨處可見。
藍玉如果真想謀逆,自然應當十分審慎。這樣殺頭滅族的事情,④哪裏有見人就說的道理?何況還是些無足輕重的打魚網戶和染匠。僅此一點,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懷疑。書中破綻正多,有興趣的不防細細去看。我起初覺得很奇怪,一個皇上親自處理的特大案子,怎麼證據搞得這樣不堪。後來想想,也不奇怪。皇上要殺藍玉,下麵就得尋找證據,而且要照上麵定下的罪名找證據。人早已拘押起來了,哪容得你慢慢去找!急急忙忙地尋找證據,漏洞百出也就在所難免了,就像當初打倒劉少奇,一定要找出“叛徒、內奸、工賊”的證據,盡管“專案組”的走卒費盡心機、無所不用其極,弄出來的材料依舊漏洞百出。於是,罪行的證據反成了羅織的證據。
《逆臣錄》這樣的書,雖不如閑情逸致之書有趣,但對於我們明白曆史,卻比閑書要有用得多,有閑諸君,不防翻翻。
《文彙讀書周報》l99973
賞析一
“皇上們的心思,有時是很難揣度的。”這“心思”,便是時時刻刻地要變著方法去殺人。“殺了,當然要找個理由,說明殺得有理。”
朱皇帝殺胡惟庸和藍玉便是這樣,殺了,還要編出個《昭示奸黨錄》和《逆臣錄》。然而在後人看來,這似乎又很難自圓其說,問題便出在“急急忙忙地尋找證據,漏洞百出也就在所
難免了”。“於是,罪行的證據反成了羅織的證據。”
這樣的讀後感,寫得確是入木三分。
知識點睛
關於讀後感的訓練,初中階段共有五次:初一一冊一次,初二四冊兩次,初三五冊一次,第六冊一次。初三重點訓練寫小說的讀後感。
要寫好讀後感,必須認真讀書,深入思考,提煉感點。對感點,要反複推敲;若有多個感點,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最熟悉、占有材料最多的那點去寫。如果想寫全麵一點,像《三個巴赫》《諸葛亮聰明嗎》一樣,就應當將多個感想歸歸類,或縱向排列,或橫向排列;下筆時,前麵應總寫一條感點,做到綱舉目張。
寫讀後感要緊扣中心,忌諱把文章寫散。有的同學說我不止一個感點,當然想寫好幾點。其實,你寫的幾點,若不能用一句話統起來,不能做到以總領分,就會造成中心不突出。如果力不從心,不如隻寫一點,盡力寫好。
寫讀後感還忌將它寫成檢討書。一旦要聯係實際,不少同學喜歡與自己對比,拚命找自己的不足,許多時候說的都是廢話、假話、套話,這是最不好的。所謂談感想就是談道理,談認識,應該站得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