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視野需要時間保證。從上麵提到的那位家長安排的“時間表”來看,是無法使他的孩子認識屠格涅夫和居裏夫人的。如學點社會科學的曆史,有選擇地了解一些著名科學家的生平和事跡,經常地、不間斷地閱讀科學雜誌和文摘,了解科學發展的新動態、新成果,同時,也要適當引導孩子讀一點中外優秀的文藝作品。
隻有正確引導孩子擴大視野,養成孜孜不倦地探索知識的良好習慣,才能紮下深厚的學問之根,望子成“材”的願望才不至於成為空中樓閣。
3小明將習作給爸爸修改。爸爸一邊修改一邊提問題。
(1)本單元作文訓練的重點是什麼?
(2)你的文章是否還缺些什麼?
4在小明作答的基礎上,明確習作的主要毛病是還缺些分析,應加些分析說理,以使文章既充實又具有說服力。這些分析應加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最為妥當呢?
明確:
(1)在第一段的後麵應加上如下一段文字:
“文”與“理”雖屬兩個科目,但知識是觸類旁通的。數理化習題,特別是應用題,也要用字、詞表達,也要講究語法、修辭、邏輯;如果將來有什麼發明創造,要把研究成果寫成論文發表,絞盡腦汁仍尋覓不到準確表達思想的語言,到那時真不知道怎久辦才好。
(2)在“是無法使他的孩子認識屠格涅夫和居裏夫人的”後麵應加上如下一段文字:
課外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知識在課堂、課本上是學不到的,隻有通過課外閱讀才能汲取到。如果把孩子的時間擠得滿滿的,叫他用什麼時間去進行閱讀呢?
5在明確修改意見後,小明自行修改,正式完成習作。
1讀下麵一則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係實際,寫一篇不少於500宇的議論文。
鮮花張開小喇叭感謝細雨:“是你把我滋潤得這般俊俏,這般美麗。”
細雨閃閃眸子說道:“說感謝還得先感謝春風媽媽,是她讓我這樣做的。”
多麼動聽的語言,多麼和諧的春天,隻有經過嚴冬的人,才能感到這景象的可愛。
提示:鮮花感謝細雨、細雨感謝春風,既表現出謙遜,又表現其依存。稻穗長得很飽滿,頭卻垂得很低,眼總是望著根底。牛頓在科學研究上取得很大成就,競說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念念不忘那些作人梯的巨人。由此可見,人們應發揚這種風格,人與人之間要珍視這種關係,在議論時要緊扣其旨意展開。
2讀下麵一則材料,以《腦袋與錢袋》為題,聯係實際。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議論文。
石城中學初三(1)班的同學,在畢業前夕舉行的“談才論財”的主題班會上,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見,有的說,才比財重要,兩者不可兼得;有的人說,才與財都重要,兩者可以兼得。總之,有的不願頭腦空虛,有的不願囊中羞澀……
提示:究竟是應該重才,還是應重賊,這在當前社會議論紛紛,在青年學生中也經常展開爭論。持片麵觀點,肯定其一而否定其二的並不多,但兩者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裏麵大有文章可做。
3談“恒心”。
提示:寫這篇文章,須在提出恒心是“取得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這個論點後從事實和道理兩方麵進行論證。從道理上分析:因為成就任何一種事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要克服數不清的困難。因此,就必須具有堅持不懈、不達目的而不止的堅持精神,也就是具有恒心。然後可以舉出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是怎樣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取得成就的事例。如馬克思堅持40年寫作《資本論》;丹麥天文學家開普勒堅持30年的觀察,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規律;宋代司馬光費盡了19年的心血,編寫了《資治通鑒》;明代李時珍為撰寫《本草綱目》,跑遍名山大川,收集上萬藥方,用了整整27年。在總結全文時,應指出要樹立遠大的目標,要從平日一點一滴做起。
4袁枚在《黃生借書說》中提出:“書非借不能讀也。”接著又推而廣之說:“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這話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說?請你自擬題目。結合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說說在何種情況下讀書比較勤奮;然後再進一步論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要講道理,擺事實。
提示:文章可以考慮分為三部分。第一,先解題,即解釋原話的含義,這是寫這篇文章的基礎,如果不理解原文,則根本談不上寫作。第二是在此基礎上先“就事論事”,論證“書非借不能讀”的情況,著重回答“為什麼”,再以自己的親身經曆來證明它。第三是借題發揮。著重論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注意通篇議論中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刪多
5請以《節儉是一種關德》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並且有點分析。字數在600左右。
提示: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儉以養德”四個字,深刻地揭示了節儉對於品德修養的意義,內涵極為豐富。
寫這篇議論文,論點很明確,題目就是文章要闡發的論點。選取論據也較容易,古今中外的節儉事例俯拾即是。在現今社會裏自己富起來了卻仍然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也不乏其人。牢記古今訓言、講節儉美德的人不少,但應當指出的是也有一些人講排揚、比闊氣,奢侈浪費的風氣越來越盛,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似乎已被淡忘,好像不再把節儉看成美德。因此,要針對上述現實進行分析,扣住“儉以養德”這句話,深刻闡明勤儉節約的深遠意義,這是寫好本文的關鍵。怎樣進行分析呢?可以采用“評點法”“因果推導法”“假設推導法”,例如在列舉某人地位變了,生活富了,就鋪張浪費的事例時,就可以評點一下“他不明白隻有會過窮日子才能產生更大的富來,才能使我們真正地富裕發達起來”,使這一事例論據與所要闡述的論點緊緊結合起來,以突出論點,增加文章說服力。
1讀下麵一段話,試談這段文字的觀點是什麼?這段話裏哪些部分是通過講道理進行分析的?在已讀過的議論文課文中找一段類似的段落,比較其異同。
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不恥下問”就不容易做到了。因為在下者並非不能,隻是地位比自己低下,要想“不恥下問”,首先必須放下架子,虛懷若穀,甘當小學生。
徐特立同誌1920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已是四十開外的教育家了,卻能向在公園裏碰到的法國小朋友學法語。
毛澤東同誌在農村調查中虛心向窮秀才、小獄吏、商人和錢糧師爺請教,並說他們“就是我的可敬愛的先生”。司馬遷為了撰寫《史記》,在去各地遊曆的過程中,虛心向平民百姓請教,采訪史實。達爾文乘“貝格爾”號去各地考察,每到一處都要把當地的農民請來,詳細詢問那裏的地形和生物的特點。事實證明:許許多多有傑出成就的人,都是“不恥下問”的,而“不恥下問”也正是他們取得傑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2讀下麵一段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很多事表明:“七分人情”得寵的地方,往往政策界限被扭曲,是非標準被顛倒,工作程序被破壞,人際關係被攪亂。對於“平生正直無私曲”的人,在不諳熟的“人情網”中被捉弄得撲朔迷離,輾轉反側,步履艱難,事業難成:冷卻了眾多“惜時、成才、報國”人的一腔熱心。這樣,悖情謬理的事,有情則通;違章觸法的事,有情則赦;有章可循的事,無情則卡;抬手可辦的事,無情則繁。“七分人情”的處世訣竅不絕,民氣難抒,國業難就,理將不理,法將不法。整肅情孽,迫在眉睫。
(1)這段話講的是什麼?是分析原因還是結果?
(2)這段話是從哪幾種角度進行分析的?在分析事情時,又從哪兩個方麵詳細分析?
3下麵是有關《養花與育子》這篇文章的部分內容,作者已列出大量事實來論證,現請你用因果分析論證法寫出論證的下半部分,將文章寫完整。
一位養花者,每天都給他的花施一次肥,澆一遍水。結果,過多的肥水不但沒有使花兒茁壯成長,卻使它根爛葉
枯,不久就死了。現實生活中,如此養花者雖不多見,但這樣育子的人卻為數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