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聯係到中學校園裏,“排到含有‘8的座位號的同學沾沾自喜”,“排到含有‘4的座位號的同學心裏卻很不快”。
最後的結論轉得有點突兀,如果能分析得更透徹一點就好了。
湖北省潛江中學三(4)班謝甜
一個小孩看見一隻正在蛻蛹的蝴蝶痛苦萬分,實在“於心不忍”,便拿來剪刀“助其蛻蛹”。然而這隻蝴蝶身軀臃腫,翅膀幹癟,根本飛不起來……
蝴蝶衝破堅硬的蛹殼,展翅飛翔,勢必要經過一段艱難的曆程。小孩子出於同情之心,幫助它完成蛻蛹這一個生命的程序,其結果隻能是蝴蝶的悲劇和小孩的內疚。事物的發展之路並非陽光大道,必然會有坎坷和泥濘。隻有在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打擊之後,才會不斷成熟,走向成功。小孩的好心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造成了蝴蝶的悲劇。
小孩雖然給蝴蝶幫了個倒忙,但他至少已經醒悟,從中吸取了教訓。然而還有更多的人剪破了“蛹殼”還渾然不覺,還巴望著“蝴蝶”能早點飛出呢!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風,這種心態當然是人之常情,但有的父母理智和感情的天平總是傾向感情的一邊,結果卻隱人了溺愛的誤區。在我們身邊,“小皇帝”“小公主”到處可見。有的小孩上學放學時,全家出動接送,前簇後擁的,孩子當然高興,但實際上這些家長正在或是已經剪破了“蛹殼”,孩子也正在向文首提到的那隻蝴蝶靠攏。真正明智的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接受風雨的洗禮、坎坷的磨煉,在洗禮和磨煉中不斷長大,成熟,而絕非溺愛。
我們的時代需要的是能經受得住種種挫折與考驗的人才。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還不能不叫人有些擔憂。1996年中日少年草原之行,旅行車臨開時,中國孩子淚水漣漣,作依依難舍狀;日本孩子滿載的是父母的期望和鼓勵。在行程中,中國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叫苦連天;日本孩子所想到的是如何去解決種種問題和困難。當然中國孩子中不乏堅強者,日本孩子也有軟弱的。但從總體看,這次草原之行,是中國的孩子不如日本的孩子。一個國家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該國青年的總體素質,21世紀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在人才的競爭,麵對我國青少年素質的這般狀況,怎不令人擔憂!親愛的父母們,在大有泛濫之勢的“小皇帝”“小公主”潮麵前,我們何不將這份拳拳愛心化為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持,放手讓孩子在經曆一次次的挫折和更多的拚搏之後,“蛻蛹而出”,展翅飛翔呢?
評點
本文的分析角度選擇得好,新穎、獨特。
小孩助蝶蛻蛹,“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造成了蝴蝶的悲劇”。由此聯係到“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風”,“結果卻陷入了溺愛的誤區”。過渡十分自然。再說“l996年中日少年草原之行”,呼籲將“拳拳愛心化為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持”。
成才,主要靠自己
陝西王明
怎樣才能成才呢?曆來眾說紛呈,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順境成才,也有人艱信“自古英才多磨難”,逆境成才,有人慨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時代造英雄,機遇成才……”但冷靜分析,在眾多的成才麵麵觀中,都過分地強調客觀條件,而輕視主觀因素。其實要想成才,非靠主觀努力不可。
如今國門大開,中華大地掀起了改革的大浪,時代呼喚人才。但是要真正做到一個對人民、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什麼是人才呢?人才就是在各個部門、各個領域、各個方麵、各條戰線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貢獻,做出了不朽的光輝的成績的人,隻有這樣的人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人才。
豐厚的物質基礎,千載難逢的機會,良好的社會環境,甚至催人奮發的逆境,這一切隻能是“事物變化的條件”,而不是“根據”,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順境中,不乏玩物喪誌的小人物;逆境裏,也多消極頹廢的懦夫。時代的洪流卷起的絕不僅僅是晶瑩的浪花,它還會飄起無數沉渣。可見,要想成才,客觀條件並非決定因素。
主觀努力,首先是要求立誌成才的人必須“勤奮”。魯迅先生若不是將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又怎能成為中國文壇上的巨匠呢?陳景潤若不是身居鬥室,日夜鑽研,又怎能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呢?“勤奮”永遠是一切成功者豐碑下的重要基石。不是嗎?巴爾紮克用一支勤奮的筆征服了世界,不是天才的利根川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登上了諾貝爾醫學獎的寶座。
即使如此,那麼是不是僅靠勤奮就能成才呢?非也。成才的路是坎坷崎嶇的,我認為勤奮僅是成才的一個主觀因素,而主觀因素還應有更深一層的內涵,即須有“高遠的誌向和正確目標”。除此之外,還必須具有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態度的。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指出: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由此可見,隻有我們立下遠大誌向,勤奮努力並堅持不懈,那麼要成為一個人才的美好願望就能實現。
總之,客觀條件並非是成才的主要因素,成才的關鍵在於自己的主觀努力。
“小人物”用在此不當,應改作“庸人”。
“飄”改“泛”,更切。
上下段缺過渡句連接,應加上“成才的關鍵在主觀努力”句進行銜接。
所舉的四個事例都較典型,不足的是缺乏必要的分析。應在本段首和段末加一點說理。
“即使”應改作“雖然”。
“方法”和“態度”應交換位置,使其搭配更合理。
“隻有”應改作“隻要”,與“那麼”相關聯。結論清楚但顯粗糙。總評一一一這篇議論文從總的來說,觀點是清楚的,標題即觀點,論證的語言也是比較簡潔的,並用了事例論證的方法。主要問題是層次不清楚,邏輯不嚴密,如把第三段提到首段,從“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才”談起,然後議論“當今時代需要人才,而做一個有用人才並不容易”,再談“怎能才能成才”這樣議論才符合邏輯。其次是本文的說理在部分段落中不足,尤其是第五段,應在所舉的事例前麵作一些必要的分析,如能加上“沒有艱苦的努力、頑強的拚搏精神,要想成功,是不可能的”之類的說理分析,文章就會產生更大的說服力。第三個問題是本文的後半部分議論比較單薄,結尾比較粗糙。
1請認真閱讀“上榜佳作”中的《從小孩助爆蛻蛹說起》和下列一段文字,指出它們共同的觀點是什麼。
聰明的父母,以純粹不雜功利的感情維係親子的係屬,不失之於薄;以縝密的思考決定什麼該管,什麼恕不,不失之於厚。在兒女未成年以前最需要的是積極的幫助,在他們成年以後最需要的是消極的不妨礙。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什麼,這是聰明,這也是賢明。他們有了健全的人格,能夠恰好地應付一切,不見得會特別乖張地應付他們的父母,所以不言孝而孝自在。
2為下麵的文章續寫第三段、第四段,進行分析說理,與第二段並列。
其實,在通向事業的道路上,就其競相進取這一點來說,同跑道上的情形很相似,都需要人們有意誌上的忍耐,精神上的不餒。取勝的基本條件同樣是“始終如一”“分秒必爭”“頑強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