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寫的《漢書·食貨誌》上有下麵的記載:“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以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這幾句讀起來很奇怪,怎麼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顏師古作的注解,他說:“一月之中,又夜半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這就很清楚了。原來我國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國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學地、合理地計算勞動日,而且我們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對於日班和夜班的計算方法。
一個月本來隻有三十天,古人把每個夜晚的時間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從這個意義上說來,夜晚的時間實際上不就等於生命的三分之一嗎?
對於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曆代的勞動人民如此重視,而且有許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視。班固在《漢書·刑法誌》裏還寫道:
“秦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
有的人一聽說秦始皇就不喜歡他,其實秦始皇畢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班固對他還有一些公平的評價。這裏寫的是秦始皇在夜間看書學習的情形。
據劉向的《說苑》所載,春秋戰國時有許多國君都很注意學習。如: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乎?”
在這裏,師曠勸七十歲的晉平公點燈夜讀,拚命搶時問,爭取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於繼續浪費,這種精神多麼可貴啊!
《北史·呂思禮傳》記述這個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學的情況是:
“雖務兼軍國,而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
光是燭灰一夜就有幾升之多,可見他夜讀何等勤奮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什麼古人對於夜裏的時間都這樣重視,不肯輕輕放過呢?我認為這就是他們對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嚴肅認真態度,這正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
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時間,向讀者同誌們做這樣的談話,目的也不過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勞動、工作以後,以輕鬆的心情,領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識而已。賞析一
本文的開頭方法屬於“問題式”。“一個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義,這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嗎?”開啟了一個適宜分析討論的情境。
結尾明確宗旨,“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時間,向讀者同誌們做這樣的談話,目的也不過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這三分之一的生命……”,既解決了問題,又顯得親切而輕鬆。
學會幾種開頭的方法(節選)
喻旭初
議論文常見的開頭方法有:①開宗明義。文章第一段就用簡明的語言擺出論點。②解題釋義。先用通俗的話對題目作一番解釋,說清概念,再往下寫。③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把兩種截然相反或相對的情況或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較,在比較中提出論題。④引經據典。或引一首古詩,或抄一個警句,或用一條成語,以此作為由頭,引起讀者的興趣。
在文章如何開頭的問題上,同學們要防止以下偏向(記敘文略,編者注):議論文第一段就一步到位,把話說盡,使文章沒有展開的餘地。最要不得的是,賣弄文采,堆砌詞藻,不著邊際地繞大圈子。不管運用上述哪種方法開頭,都要緊扣中心,為突出主題或中心論點服務,力求做到幹脆而有味,醒目而生動。
文章結尾有講究(節選)
喻旭初
議論文常用的結尾方法有:①照應開頭,首尾相連。其作用跟記敘文開頭方法①同(首尾呼應,前後圓合,互作補充,這能使全文渾然一體,十分完整)。②小結全文,篇末點題,對全文論述進行小結。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③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可以用設問,促人思考;如果用反問,則更為有力。④表明希望,發出號召。此類結尾能使讀者受到鼓舞,對未來充滿信心。
結尾方法很多,完全可以由自己去創造。要提醒的是,任何一篇文章的結尾,如果離開了文章的整體,不是全文“水到渠成”的自然終止,那就說不上結尾的好壞了。結尾不能勉強湊合,而應該是錦上添花;不能拖泥帶水,而應幹脆有力。還有一點需特別向同學們指出:結尾切忌說套話。尤其是議論文,不要動不動就喊政治口號,或來幾句空洞的表態。這種千篇一律的幹癟貨,隻能令人生厭,往往直接影響文章應有的說服力。
拓展訓練
1“名師範文”《生命的三分之一》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點?各屬於哪種形式?
2給《生命的三分之一》分段,指出它的本論部分並分析其層次,指出本論部分的結構形式。
3下麵一篇文章缺了“頭”和“尾”,請你根據文章的主體內容,給它加上開頭和結尾,用何種形式可任選。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
記得上小學時,我有一個同學叫李建鋒。在四五年級時,由於他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在班裏一直名列前茅。但升入六年級後,因為大部分時間是用來鞏固以往所學到的知識的,因此他開始覺得乏味了,錯誤地認為:“學來學去,不還是以前的那點兒東西嗎!那些我早就會了。”於是。就逐漸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結果,學習成績開始一點點的下降,待考初中時,總分連最低錄取分數線也未達到。當老師通知他需要重返小學繼續上六年級時,他一下子驚呆了,臉上一會兒紅,一會兒白,說不清是羞愧,還是懊悔。
可見,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你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必將被盲目的自信遮蔽雙眼,聽不進新的見解,看不到新的事物,到頭來,勢必落後於時代前進的步伐,就必然停止追求和探索。而你掌握的那些知識一旦離開實踐,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曆史上“江郎才盡”的典故不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嗎?
現在,我們這一代年青人將要負起曆史賦予的重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這是一條新的長征之路,對於我們來說,任重而道遠,它要求我們要有豐富的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無知建不成社會主義。如果不抓緊時間多學一點知識,多掌握一些技能,而是滿足於已學得的一點東西,自以為“學的東西已經夠用了,還學那麼多幹什麼”,因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得過且過,以這種態度對待學習實在是不可取的。
人們常說:“學無止境”“學海無涯”。前人積累的極其豐富的科學文化遺產有待我們去繼承,急待我們去開拓的未知領域更是沒有窮盡,而個人所學到的充其量不過是滄海一粟。如果學到了一點東西,取得了一點進步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起來,豈不是太渺小、太可笑了嗎!馬克思的學問極其淵博,可是他還說:“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那些“半瓶子晃蕩”的同學,若與前人相比,不感到羞愧嗎?
4讀下麵一則材料,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要求開頭用“敘事式開頭”,結尾運用“明確宗旨式”的方法。漁王的兒子
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漁民們尊為“漁王”。
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於是他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的兒子們為什麼這麼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容易捕捉到魚,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請魚入甕。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後,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
“是的。”
“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
路人說:“這樣說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隻傳授給了他們技術卻沒傳給他們教訓——對於才能來說,沒有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摘自1999年10月19日《中國青年報》作者王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