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化學家,被世人稱為“化學莫紮特”的李遠哲博士,也正是通過對事業近乎癡迷的追求,才在美國舊金山柏克利加州大學獲得諾貝爾獎的。他一進實驗室就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兩三天都不停下談結構類型來。他對化學如此著迷,以至於人們向他的獲獎表示祝賀時,他還以為是由於他昨天的報告太精彩才受到祝賀,直到又有人向他祝賀時,他才覺得有必要打聽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知識的大門是莊嚴的,而進入這大門的階梯就是對事業的專注、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於探索的精神。隻有對那些把自己的精力忘我地投入到探索中去的人,知識的大門才是敞開的。
評點
本文的結構當屬“層進式”。
“所謂入迷就是對某一事物全身心地投入,以至到了忘我的境地。”“許多人正是出於對某一問題的濃厚興趣而去全力以赴地研究,最終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所以若要‘入門。先要‘入迷。”
李遠哲博士的生動事例,證明“隻有對那些把自己的精力忘我地投入到探索中去的人,知識的大門才是敞開的”。
他還活著
——讀《魯迅的遺囑》有感
湖北李一明
讀了《魯迅的遺囑》,魯迅先生雖然過世了,但他還活著。
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真實地再現了他的為人。在漫漫的長夜裏,他始終以筆為槍,不屈不撓地戰鬥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點燃了一盞不滅的航標燈,為“國人”崛起了一座永恒的豐碑,用有限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人生讚歌。
“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一分錢。”魯迅先生一生清貧,甚至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為了支援貧困的文學青年而傾囊而出,他早把錢財看得輕而又輕,至死也不隨便“收受任何人一分錢”。而當今社會上,一些墮落了的所謂“人民公仆”,他們以權謀私,甚至貪贓枉法,死了還要“訃告”四方,大發“死人財”,喪盡人格,這和先生的精神能比嗎?
“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真是糊塗蟲。”先生生前十分珍惜時間,所以在臨終時,叮囑家人“趕快收殮,埋掉”,生怕因自己的死而妨礙別人。先生所說的“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成了當代人們工作、學習的座右銘,他的忠告“浪費無異於自殺”更是凸現了珍惜時間的意義。可當今社會上,卻有那麼多人在白白地浪費大好時光。
“不要做任何紀念的事情。”多麼簡單的幾個字啊!可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地表現了先生反對個人崇拜的執著。可當今社會上,卻有人借紀念“死者”之名,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真可恥到極點!還是鬱達夫說得好,“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穿”改“洞穿”,“表現”改“顯示”。
這是病句,根據上下文,應在“他的”後麵加上“遺囑”一詞,使句子完整。“點燃”應改“點亮”,“崛起”應改“樹立”。
“人民公仆”上的引號起否定作用,表明已不是人民公仆,因此,“一些墮落了的所謂”可改為“一些所謂的”。
“妨礙”一詞用在這裏不當,應改為“連累”。
讀了《魯迅的遺囑》一文後,我深深地感到:
有的人死了
黃達夫的言論,很有說服力
這是兩個反問句,語氣強烈,但意思反了,應把兩句申的“不”刪去。
照應開頭,呈現“總一分一總”結構。
總評
這一篇讀後感,全文呈總分總結構,主體部分從幾個方麵引述原材料進行正反對比論證,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但不足的是,三處正反對比論證隻有第一處論據較充分,第二、三處事實論據略顯不足,隻用一兩句話帶過,顯得蒼白無力,這是寫議論文尤其要注意避免的。本文開頭新穎別致,結尾引臧克家的詩句總括全文,凝練有力。
比較訓練
1請你指出“片段薈萃”中的片段各屬於哪一種結構?
2比較一下“上榜佳作”中的三篇文章,它們的結構是否相同?它們中的哪一篇和課文《理想的階梯》在結構上相同?
3清你列舉五個以上的事實論據來證明“人並不都是愛錢的”這個觀點。要求材料真實、典型,並且可以從正反兩方麵對照。最後將這些材料組織成文。
議論文的結構因文章內容和作者思路的不同而有差異。文章內容千變萬化,作者千人千麵,因此文章的結構也沒有固定的模式。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可概括為“總——分——總”式,如圖所示:結構開頭——引論——
正文——本論——
結尾——結論——總分總
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先總後分式和先分後總式。“總一分一總”結構的“分說”部分,即議論文的本論部分,可以有並列論證結構、層進論證結構、對照論證結構等幾種模式,有些層次還可用總分論證結構,此外還可以將多種論證結構綜合運用。
首先看“總一分一總”結構。如課文《說勤》,開頭一段就引用俗話和名言,鮮明地提出了中心論點:“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業精於勤”),緊接著第二段補充說明“勤”的涵義。
7第三、四兩段從兩個方麵設分論點:“勤出成果”“勤出智慧”。每個分論點都以典型事例作論據,深入論述,說服力強。最後一段從正反兩方麵作對照論述,並引用高爾基、卡萊爾的名言,強調、突出全文的中心論點。這是一篇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文章。運用這種結構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在“總”字上下功夫,要用準確精練的語言,將分說內容的主旨概括出來,使之成為“總綱”,能包含分說部分的每個方麵;二是分說部分的各個分論點或論據之間不可重複或交叉,它要能從不同的側麵闡述和論證中心論點,如《說勤》的兩個分論點就是從“成果”和“智慧”兩個側麵來論證中心論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