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瞧不起前一種人,說他們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讚美後一種人,說他們能夠“埋頭苦幹”。能夠苦幹固然是好的,但是隻顧埋著頭,不肯動腦筋來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實並不值得讚美。
這種埋頭做事不動腦筋的人簡直是——說得不客氣一點——跟牛馬一樣。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繞著石磨轉,永遠不會想一想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夠這樣想的隻有人。人在勞動中不斷地動腦筋、想辦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這件事為什麼目的、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缺點,才漸漸想出節省勞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類能夠這樣勞動,能夠一麵做,一麵想,所以文化能夠不斷地進步。要不,今天的人類就隻能像幾萬年以前的人類一樣,過著最原始最簡單的生活了。
一事不做,憑空設想,那是“空想”。不動腦筋,埋頭苦幹,那是“死做”。無論什麼事情,工作也好,學習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會得到進步。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
①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論證的?“埋頭做事不動腦筋”有什麼害處?“一麵做,一麵想”有什麼好處?
②這段文字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講的是什麼?
③模仿上文的結構方式,寫一篇題為《看和幹》的議論文。(300字左右)
浙江劉紅
“滴嗒!滴嗒!”秒針唱著歌兒不停地奔跑著……我凝視著麵前的台鍾,思索著秒針的精神,聯想到學習的問題,思緒翻滾,情不能已。
秒針有什麼精神呢?對我們的學習有什麼啟發呢?讓我細加剖析:
持之以恒,這是秒針精神的第一個特點。隨著時間的流逝,秒針在一圈一圈地奔跑著,不知疲倦,不會偷懶,持之以恒,晝夜不停。我們在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時難道不需要這種精神嗎?唐朝的古文家韓愈說得好:“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隻有勤勤懇懇、孜孜不倦地學習,學業才會有成;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隻能是一事無成。漢朝時樂羊子妻斷織勸學的故事,不正是告訴了我們學習不能半途而廢的道理嗎?
循序漸進,這是秒針精神的第二個特點。秒針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它按照一定的順序,遵循一定的規則,一秒一秒地走,一分一分地增,一時一小時地積,湊成天,湊成年,湊成世紀,以至於無窮……這就告訴我們:我們的學習也應該遵循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少到多,由低級到高級,由基礎到尖端,循序漸進。知識在於積累,“泰山不讓微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對我們學生來說,尤其要重視打基礎,隻有把基礎打紮實了,才有可能建設起知識的高樓大廈。那種脫離實際,急於求成,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違反學習規律的,同秒針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永不知足,這是秒針精神的第三個特點。秒針向前奔跑,但它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夠了而停止前進的時候,真有那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就啟示我們:學習知識需要謙虛。人生有限,學海無涯,即使你一輩子蕩舟在知識的海洋裏,也隻能采擷幾朵小小的浪花,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對人們解釋他為什麼這麼謙虛時說:“用一個大圓圈代表我所學到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是那麼多的空白,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圓圈越大,它的圓周就越長,它與外界空白的接觸也就越大。由此可見,我感到不懂的地方還大得很呢!”這裏不僅表現了大科學家謙虛的美德,更道出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真理。魯迅先生曾說過:“倘能生存,我仍是要學習的。”不知足,不驕傲,活到老,學到老,這才是我們應取的態度。
“知識就是力量”,我們青年人正處在長知識的黃金時期,要想自己學業有成,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就要像著名國畫家齊白石要求自己的那樣,“不教一日閑過”,發揚秒針精神,做到持之以恒、永不知足,學習、學習、再學習。那麼,等待我們的一定是知識的大豐收。評點
從結構上看,本文應是“並列式”。
“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永不知足”是“秒針精神”的三個特點。“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泰山不讓微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倘能生存,我仍是要學習的。”這些都成為“秒針精神”的最精粹的概括。
“知識就是力量”,我們要“發揚秒針精神,做到持之以恒,永不知足,學習、學習、再學習”。1入迷與入
北京謝洪誌時常聽到有人抱怨:“我真笨,這門課總是學不好,膩味死了。”其·實並非是你笨,而是你還沒有“入迷”。
所謂入迷就是對某一事物全身心地投入,以至到了忘我的境地。一旦你對一件事發生了興趣並逐漸迷戀上了它,那麼你就會去深入探索而且興趣盎然。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與深化,你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新境界,進而向更加深奧的知識領域進軍。
富蘭克林曾說過:“當你對某一方麵入迷的時候,往往預示著你將進入一扇登堂入室的大門,而一旦你進入了這道門,你就會愈加迷戀門內的廣闊世界。”的確,許多人正是出於對某一問題的濃厚興趣而去全力以赴地研究,最終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l7歲的愛迪生,盡管家道貧寒,卻依舊迷戀化學,不僅把自己的“小實驗室”搬到了白天工作的列車上,而且還因不慎引燃白磷而被列車長打聾了一隻耳朵。盡管如此,他仍如醉如癡地進行試驗,最終成為一千多項發明的創造者。大物理學家牛頓,從小就對許多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感興趣。在劍橋大學讀書期間,他更是經常沉醉於物理世界之中。一次,牛頓正在實驗室做物理實驗,忽然覺得肚子有些餓,便想煮一隻雞蛋吃,於是他把雞蛋放入鍋中,繼續做實驗。過了一段時間,他猛然想起了煮著的雞蛋,連忙去看雞蛋是否煮熟。當他打開鍋蓋時嚇了一跳,鍋裏煮的竟是懷表,而他手中握著的是雞蛋。正是憑借這種對科學的專注,牛頓成為當代物理的奠基人。
所以若是“入門”,先要“入迷”。一些文科同學經常對我說,學習幾何沒興趣,總在簡單的線麵體中兜圈子,太枯燥乏味了。的確,許多事物表麵看來都很枯燥,但是如果你對一件事物全身心地投人,那麼展現在你麵前的將不再是令人乏味的事物表麵,而是一個瑰麗的孕育著無窮奧妙的內部世界。這些討厭幾何的同學,如果他們去細心體味那一道道幾何難題,他們就會發現,那簡單的直線、弧線構成的幾何圖形中會有多麼巧妙的變化。你盡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去構造無數優美的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