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蠟筆小新的古城旅遊記(2)(2 / 2)

首先我們共同論證後認定,到目前為止,這不失為是帶動地方經濟的一個好辦法,它的種種好處也非常明顯。畢竟國人們在曆經三十多年來的飛速發展後,已經解決了衣食溫飽的基本需求,而人們對物質財富的需求終究是有限的,也是會疲倦的,隻有精神和內心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渴望,才是無止境的。所以當遊走和去向別處,成為有錢有閑的中國人富裕起來的新的生活渴求時,我個人的意見是,這應該是完善自己和追求成長的一種表現。是好事。相應的,以無煙無害可持續性發展的旅遊經濟,帶動和促進地方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更健康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趨向,也勢在必行。

而這樣應運而生的古城複建,就是滿足了人們正在尋找的新需求之一。而且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新樓越來越高,玻璃幕牆也越來越晃眼,寬闊的馬路上依然塞滿車,精致的小區花園裏還是不可避免充溢著尾氣。我們隻有在城市裏工作,完成我們作為社會家庭和個人的責任,但我們真的發自內心的還需要擁有另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要與我們現在所生存的城市完全無關,是一種對於真實生活和生命本質的訴求。這種生活,哪怕是到山清水秀的自然界中去讓眼睛看一次有生命的綠色,讓我們的身體喝到不用經過任何水處理的最幹淨的山泉水,當然,我們更需要能讓我們疲憊打拚奮鬥著的心靈,在一個能讓人真正憩息和休養的地方去睡一次最安穩踏實的覺,才能為生命再次加油。這樣,就有了我們在距離大城市旁邊的嶄新而又古老的城鎮。

那裏沒有高樓幕牆,沒有尾氣汽車,瞬間回到的過去,可以讓我們迅速放下現實生活中緊繃的狀態,一切變得溫暖祥和。

這是眾所周知的修建古城的意義之一。這是所有古城古鎮古街正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共同之處。我在此不再多加複述了。

而修建古城的意義之二,還是我個人的意見吧,我認為是將我們已經流失或正在流失的傳統而美好的曆史文化,用一種更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以及消遣方式重新進行整合包裝,並推向市場,讓我們再次記住,並於潛移默化之中將中華民族真正值得傳承的經典精髓,感染到我們的身心,同時影響教育下一代。

這是一項觸及到當地文化的深度挖掘與時尚整理的精細工程,這一點做不到位,複建的古城鎮就會流於同質化,就沒有主題和個性,就不能代表和體現當地文化的深度與內核。也就沒有了市場持久的生命力。這是所有古城鎮在滿足人們共同的需求之一以外必須獨有的特質,它是定位城鎮文化屬性的精準名片。用一句最直接的話來說吧,所有的建築必須要有思想和靈魂的明確體現,沒有這點,就是沒有差異化的在複製,也就是浪費。建築是為文化和思想服務的,而文化和思想的重塑,是為人與社會的成長服務的。古城如此,新城也如此。

比如台兒莊,因為戰爭與運河,才讓它重新展現的每一處繁華和豔麗,有了比鮮血更凝重的意義。它用最驚豔的麵世,給予了我們不同凡響的思考。而至此,所有的建築形態和文化傳承,還有市場影響力,也就有了無可逾越的高度。再比如著名的麗江,在多民族雲集的鮮花彩雲之南雪山腳下的這樣一座四方古城,它的慵懶柔軟和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情調,自然也就帶來了多樣化集結的風情生活魅力。這就是它們各自的核,和城鎮文化精確屬性。

說遠了,話題再轉回來,除此之外,在此再給各方的建設者和規劃運營者們提一點兒小小的建議。既然要用古城鎮來展現當地特有的文化屬性,同時我們又要給來到此地旅遊休閑的城市裏的人完全不同的驚喜與收獲,那在這座讓時光倒流的古城鎮裏麵,更應該讓大家享受和看到的,是那些城市裏很難尋覓或正在流失了原味的,真正好的老東西。那些傳承並在民間流傳了很多很多年的民情民俗民間技藝和民間食品,不可以遺失和散落,放在氣場和氛圍相吻合而複原了的四方古城裏,保護好它們,不被新城市裏所有新興的高科技時尚元素所侵蝕和湮沒,才是對我們自己文化的最大的尊重。也才是我們內心真正值得珍藏的信仰。

這是蠟筆小新們在台兒莊獲得的另一種快樂,也是修建古城的共性和差異化特性之間可以共存的另一項重要的社會意義吧。

閑談幾句,願與所有願意思考著發展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