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一幅畫的誕生和一位畫家的涅??(2 / 3)

……

為了更真實地在畫中還原那場戰爭的氣息與風貌,我專程去了台兒莊。那是2006年11月。

……

從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出來,又來到了台兒莊城門。據介紹,原先的城牆都給炸平了,現在看到的是在拍攝電影《血戰台兒莊》時依照從前的樣子重新搭建的。城牆不高,大約四個人的高度,城北護城河大約六米寬的樣子,整個場麵遠不及想象中的開闊宏偉。現在城外也蓋滿了房子。當時的台兒莊是在城南和古運河之間,城北是日軍進攻的方向,日軍幾度占領城頭和五分之四個城池,我軍和敵軍展開了拉鋸戰。順著行走的路線圖,我踏進了城內莊子的舊址。村莊內新舊房子交織在一起,據村內的老人講,戰後幾乎沒有留下完整的房屋,兩三萬人死在這個小莊子裏,屍體摞了好幾層。城中巷子內還留有幾座老房子,牆上至今還存有彈洞的痕跡,能感受到當時戰鬥的激烈。

而此行聽到最多的兩個字是“慘”和“填”:戰爭慘烈,亡魂眾多。雙方共陣亡兩三萬人,在這個小小的村莊內,那是怎樣的景象啊!舊房屋牆麵上到處都是彈孔,有一塊彈孔最多的牆被切割下來運到了北京的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長期存放。

後來,我又從莊內出發去了李宗仁紀念館,這座紀念館是在當年台兒莊火車站舊址上建的。進館之前我特別去紀念館東側尋找那塊車站站牌,在當年李宗仁先生留影的著名的照片的同樣位置,我也留下了今日同樣的紀念。

……

我懷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敬仰來創作這樣一幅曆史題材的繪畫,雖然不能像那一代人一樣用生命和熱血來表達一個民族的決心和意誌,但這種精神卻實實在在的承傳在我的血肉中。越走近越虔誠,越挖掘越敬畏,仿佛這鋼鐵般的英魂,一直存在,那大戰的影像已然保留,隻是由我去找見,去記錄下來。

……

一個連全軍覆沒,一個營全軍覆沒,敢死隊,中國軍人逢敵亮劍,明知不敵對手也不退卻的氣概成為這次戰役的豪壯悲歌。

……

夜以繼日地畫,從我自己的筆端和漸成形的畫麵中全身心的感受那場已然遠去的戰爭。畫累了,就在畫室小憩。創作期間,我已經舍不得離開畫室,舍不得離開英雄半步。我覺得自己已經與他們交融在一起,已經偏離了創作的初衷。我知道現在這幅作品不僅僅是為了我的內心而創作,也是為了在這場戰鬥中死去和尚在的已經垂暮之年的英雄們而作。

最後的動力幾乎全是來自於畫麵的氣氛。我仿佛每天都在和這些英雄人物對話,我在表現每一細節的時候都感覺到他們在用灼熱的目光看著我。有一句話時常常縈繞在耳邊:“我們隻有一個請求,死後給我們立塊碑,讓後人知道我們是為了抗日而死的就夠了!”每每聽到,渾身發緊——裴克先、王祖獻、王冠五、張振波、郭連長、仵德厚,這千千萬萬的英雄仿佛大喊著向我衝來,給我力量,給我精神。

……

從2006年畫第一張小稿到2009年全部完成,曆時三年。這期間我一直不停在尋找各種資料,情緒上也就一直沉浸在這些曆史資料製造的特殊氛圍之中。在這個過程中,那無數次的感動,就是對我一次次的自我洗禮。

通過這次創作,我對這段曆史事件有了更多新的認識。台兒莊大戰前,中日兩國由於經濟實力、武器裝備上的極大懸殊及中國內部原因,中國軍隊一直節節敗退,悲觀及絕望的情緒在國人意識及潛意識中甚至紮根。台兒莊大戰規模之大、殲滅日軍之多、我方將士之英勇、戰爭之慘烈都是日軍侵華以來所遇第一次,它無情地打碎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使侵略者第一次驚詫地看清了中國人的抗戰決心,也使中國人第一次更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本性和生命力,在中國抗戰史上可謂是一次轉折性的戰役,也是中國人和中國軍隊精神及自信心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