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有一個魔鬼試探耶穌的故事,耶穌抵擋住了魔鬼的誘惑,為此長達四十天沒有進食。
後來基督徒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在每年複活節前四十天舉行齋戒,齋戒前舉行歡宴和各種慶祝活動。
然而演變至今,嘉年華的宗教含義幾乎已經蕩然無存。在很多西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某城或某鎮舉辦嘉年華會的描述。到了十九世紀及現代,carnival這個詞指的就是一種流動的娛樂表演會,通常包括旋轉木馬和各種遊戲,中間穿插表演。事實上,英語國家中的嘉年華就相當於中國的“廟會”或“遊園會”。
而我們現在所知的“環球嘉年華”是一個以高科技娛樂遊戲為主的商業活動,“環球嘉年華”隻是這一活動的品牌名稱。“環球嘉年華”,大抵就相當於中國的“玄武湖遊園會”或“夫子廟廟會”一類。
環球嘉年華的火爆之後,出現了全國各地和各種有著幹奇百怪名稱的嘉年華,所謂的“樂翻天嘉年華”和“世紀嘉年華”外,還有城市嘉年華、泛洋嘉年華、科技嘉年華等等。
中國這些嘉年華的出現,是中國人對“嘉年華”的一種誤解。中國人對“嘉年華”的誤讀從更深遠的角度啟示我們,文化的誤解很容易產生驚人的後果,而這樣的誤解,有可能僅僅源自無知。
英國作家開出“最恨書單”
羅嶼
當今,我們不時可以聽到一些人對一些受人尊敬的作家和作品的非議。自然,非議的人出於各種不同的動機。有的是嘩眾取寵;有的是出於自己分析;有的……無獨有偶,在英國,最近有好些作家也對一些名著產生了異議,提出了種種看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充滿了“歇斯底裏和臆想”,狄更斯的書“怪裏怪氣,故作憂傷”——可以推想,這樣的言論一出,會在英國文學圈引起怎樣的震動。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請多位英國著名作家列出一個“最恨書單”,結果這份書單裏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弗吉尼亞·伍爾芙、DH.勞倫斯等過往大師的作品。另外,多麗絲·萊辛、薩爾曼·拉什迪、伊恩·麥史尤恩等一眾當代名家,也出現在名單內。
作家們開列“書單”本是尋常事,但長久以來盡是些“最愛”和“最好”。因此,“最恨書單”一出,讓愛書人瞠目。這些英國作家,不僅把最恨的名著逐一數落,還刻薄地總結一句:“看起來著實讓人心煩,有時真恨不得點把火,把它們統統燒掉。”
《星期日泰晤士報》小說版主編彼得·坎普一馬當先,上來就找到了自己的頭號敵人——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大師陀思妥耶夫斯基,稱“他總是將我擊潰”,陀氏的歇斯底裏、臆想和狂熱搞得他根本無法把《白癡》讀完,“幾乎要弄死我,就像害了一場病。”
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也把矛頭指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他有次度假時帶了《罪與罰》,結果一怒之下把它丟進了遊泳池。“每一頁都好像算計著,要把你弄得萬念俱灰……我確信,要是周末想去西伯利亞自殺的話,它倒是挺合適。”
評論家和小說家克裏斯托弗·哈特則選了DH.勞倫斯的《聖馬爾》,不過他認為:“確切地說,是勞倫斯的所有作品。”因為他缺乏幽默感,實在無趣。作家DJ.泰勒也將白眼給了性愛小說大師勞倫斯,說他小時候偷看爺爺珍藏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其中的性描寫逗得我咯咯直笑,未免太做作了。”
二〇〇七年有六部作品入選英國《衛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百本書”榜單的狄更斯,這次也被拉進了“黑名單”。劇作家馬克·拉文希爾說,與列夫·托爾斯泰相比,狄更斯“就像在市場裏耍把式的江湖藝人,一副怪裏怪氣、故作憂傷的樣子。”除了《匹克威克外傳》,其他的他都看不進去。
至於弗吉尼亞·伍爾芙,這個“布魯姆斯伯裏文化圈”裏的核心人物,英國評論界向來說她是“最擅長揭示人物內心意識”的作家。前些年,影評人大衛·鄧比就在《華麗的冒險》一書中寫道:“伍爾芙的世界並非外在、具體的,而是內在、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