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讓烹飪更營養(3)(2 / 3)

剩菜回鍋毒更毒

用餐後“打包”,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但剩菜回鍋極易引起胃腸疾病。

蔬菜一般不要“打包”,這是因為,燒熟的蔬菜含有亞硝酸鹽,打包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醃漬,亞硝酸鹽的含量會進一步增加。尤其是過夜的剩菜,經過一夜的鹽漬,亞硝酸鹽的含量會更高。而亞硝酸鹽經加熱後,毒性會增強,嚴重的還可導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澱粉類食品最好在4小時內食完。澱粉類食品,如年糕等最多保存4小時,否則在沒有變味的情況下食用也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原因在於它們易被葡萄球菌寄生。

魚和海鮮的營養非常豐富,但也是大腸杆菌繁殖的溫床。打包拿走的海鮮在20℃左右的溫度下經過6小時,1個大腸杆菌就會繁殖1億個。所以,剩魚帶回家後,再次食用必須徹底加熱。但即使經過加熱,細菌的毒素也不易被分解破壞。

貝殼類海鮮適合“打包”,但重新食用一定要再次烹飪,加熱時還要另加些酒、蔥、薑等佐料,不僅味鮮,而且具有殺菌作用。一些海產品如果放置時間久或疑為不新鮮,一定要用醋醃製10分鍾左右,以殺滅可能潛伏在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防止引起胃腸道不適。

此外,吃剩的食品“打包”後經過塑料袋一捂,極易發生腐敗變質。有些食品看起來很好,其實已經“毒不可食”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比較節儉,有時將輕微變質的食物經高溫煮過後再吃,以為這樣做可以徹底消滅細菌。醫學實驗證明,細菌在進入人體之前分泌的毒素是非常耐高溫的,不易被破壞分解。因此,這種用加熱方法處理剩餘食物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還有些人把剩下的飯菜一次次地加熱,以為這樣就可以防止飯菜腐敗。其實從醫學角度分析,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有些食物的毒素僅憑加熱是不能消除的。

在一般情況下,通過100℃的高溫加熱幾分鍾即可殺滅某些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但是對於食物中細菌釋放的化學性毒素來說,加熱不僅不能把毒素破壞掉,有時反而會使其濃度增大。

另外,像發芽的土豆中含有的龍葵素、黴變的花生中所含的黃曲黴素等都是加熱無法破壞掉的。因此,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剩菜隻要熱熱就行了,最好還是吃多少做多少。

不能生吃的八種食物

1.螃蟹

吃生螃蟹極不衛生。因為在螃蟹身上有寄生的肺吸蟲囊蚴,能傳播肺吸蟲病。如果生吃就會把肺吸蟲的囊蚴吃進胃中,囊蚴在人體內發育成肺吸蟲,最後定居於腹腔、胸腔、肝髒、腎髒。如侵害肺部,能破壞組織,引起咳嗽、胸痛、低燒;如侵犯腦、脊髓,則出現頭疼、發熱、嘔吐、乃至癱瘓、失明等。所以吃螃蟹一定要蒸熟或者煮熟,趁熱吃。

2.西紅柿

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人們常用的蔬菜中,比如西紅柿、洋山芋、茄子和花菜等都含有數量不等的尼古丁。尤其是這些蔬菜如果未加烹飪而生吃,則進入人體的尼古丁數量會更多,由此而受到的傷害會接近於煙霧彌漫中的被動吸煙。

生活中,人們習慣生吃或涼拌西紅柿。其實,西紅柿生吃,不僅營養會受損,還會使尼古丁混進人體,不宜於人體的健康。

3.雞蛋

雞蛋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食品,是老幼病弱者的滋補佳品。雞蛋無論用煎、炒、煮、蒸的方法做熟後都容易被消化和吸收。但是認為雞蛋生吃比熟吃營養價值高,那就錯了。

首先,生吃雞蛋不利於雞蛋中蛋白質的吸收。其次,生吃雞蛋不利於抗生物素的吸收。最後,生吃雞蛋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雞蛋外殼看起來似乎密不透風,但在顯微鏡下,就可以看到雞蛋外殼上布滿了氣孔,這些小孔比致病菌要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病原體隨時都可能侵入雞蛋內。

研究人員還發現:約有40%受精蛋會由精液帶入能感染人體的微生物,生吃這種雞蛋很容易感染病菌。雞蛋被生下後,難免有一些病原體(如沙門氏病菌)侵入。因此,生吃雞蛋不但營養價值低,而且不衛生,易導致疾病,是不宜提倡的、不科學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