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溫中下氣,補虛羸(1 / 1)

鯽魚——溫中下氣,補虛羸

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濕之功效。

鯽魚又稱鮒魚、喜頭、童子鯽。我國除西部高原外,各地江河湖塘等均有分布。獲得後,去鰓、鱗、內髒,洗淨鮮用。

鯽魚所含的蛋白質質優、齊全、易於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質來源,常食可增強抗病能力,肝炎、腎炎、高血壓、心髒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患者可經常食用;鯽魚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之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產後婦女燉食鯽魚湯,可補虛通乳;鯽魚肉嫩味鮮,可做粥、做湯、做菜、做小吃等。尤其適於做湯,鯽魚湯不但味香湯鮮,而且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非常適合中老年人和病後虛弱者食用,也特別適合產婦食用。

盡管鯽魚的營養豐富,但我們在食用時,還要注重人的體質,根據人的體質選擇是否食用鯽魚肉。總的來說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浮腫者宜食;孕婦產後乳汁缺少者宜食;脾胃虛弱,飲食不香者宜食;小兒麻疹初期,或麻疹透發不快者宜食;痔瘡出血,慢性久痢者,這些人宜食鯽魚肉。但感冒發熱期間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