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春捂”讓身體春意盎然
從古至今,善於養生的醫學家們都十分重視“春捂”的養生之道。民間常常流傳著“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語。專家認為,“春捂”這種民間的傳統習慣有一定道理。因此,我們在養生過程中,要注意“春捂”。
現代的人們也早已認識到,如過早脫去棉衣,極易受寒,寒則傷肺,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病。春天還是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的多發季節。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感染後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攝。
“春捂”就是說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正如俗話說“春天孩子兒臉,一天變三變”。一旦過早脫掉棉衣,氣溫降低,給人的神經係統、體溫調節中樞來個突然襲擊,會使其措手不及,難於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同時進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虛侵襲人體。不忙脫衣,“春捂”得法,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春天適當捂一捂,可以減少疾病。“春捂”有以下好處:
1.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恒定溫度。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體保持恒定的溫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皮膚的出汗來調節;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如果過早地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恒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2.“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複蘇,原先處於“冬眠”的皮膚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這時當冷風襲來時,就能長驅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3.“春捂”有利於適應季節的變化。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由此可見,“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醫生的建議,對於“春捂”要注意“捂”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首足”兩頭。由於早春天氣乍暖還寒,濕氣較大,早晚低溫,細菌病毒活躍,人容易生病,重點“捂”頭頸與雙腳,可以避免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
根據對“春捂”的科學研究,專家提出了一些供人們在實踐中便於“操作”的數據,稱為“春捂指數”。
1.把握時機
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台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
2.注意氣溫
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則春捂可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