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寬恕一個侮辱過自己或傷害過自己的人,談何容易?寫過不少美妙幻想兒童故事的英國學者路易斯小時候常受凶惡的老師侮辱,心靈深受創傷。他幾乎一生不能寬恕這位傷害過自己的老師,且又因為自己不能寬恕而感到困擾。然而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寫信告訴朋友道:“兩三星期前,我忽然醒悟,終於寬恕了那位使我童年極不愉快的老師。多年來我一直努力想做到這一點,每次以為自己已經做到,卻發覺還須再度努力一試。可是這次我覺得我的確做到了。”
和其他許多壞習慣一樣,仇恨的習慣是難以破除的。我們通常要把它粉碎很多次,才能最後把它完全消滅。傷害愈深,心理調整所需要的時間就愈長。可是久而久之,總會慢慢地把它消滅。
人要懂得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況且人難得在滾滾紅塵中走一道,又何必自尋那麼多的煩惱呢?
當我們被仇恨的怒火蒙蔽理智的目光,天地也變得狹小了。以暴易暴,甚至傷及無辜,無異於將自己歸為禽獸,不可取,上戰者,不戰而屈敵之兵。
仇恨是一個重擔,隻有放下這重擔,才會如嬰兒般初看這個世界。天主教裏有七宗罪,仇恨是最重的也是最後的一條。心中有恨,永遠不如心中有愛的人明淨快樂。每一個人在麵對仇恨時該有一種貴族精神,如果你不能不去恨一個人的話,那你就輕視他,直到輕視得連想都不願意想起他,象一個貴族一樣在他麵前翩然轉身。留下仇恨和那人象枯掉的樹葉一樣在身後爛掉,飄無。放下仇恨,因為你並不孤單,不要讓愛你的人再擔心!好好的生活是對愛你的人最好的回報。
心不能靠武力征服,而是要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如果一個人能原諒、寬容別人的冒犯,就證明他的心靈乃是超越了一切傷害。人生短暫,若是把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了對仇人的怨恨和惱怒上,實在是得不償失。
3、不作無謂的埋怨和惋惜
克勞斯曾經說過:“有時候,忘記某個人對你的壞行為,與忘記他對你的好同樣重要。”
有一個人,原本生活條件很不錯,但是他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愛抱怨。
他好像從來就沒有順心的事。什麼時候與他在一起,都會聽到他在不停地抱怨。高興的事拋在了腦後,不順心的事總掛在嘴上。見人就抱怨自己的不如意。結果他把自己搞得很煩躁,同時也把別人搞得很不安。大家都對他避而遠之。
你周圍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其實,他所抱怨的事也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而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小事情。
每個人都會遇到煩惱,但明智的人會一笑了之,因為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事是無力改變的;有些事是無法預測的。能補救的應該盡力補救;無法改變的也就坦然麵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去做該做的事情。
有些人,每件不稱心的小事都會長久地堆積在心裏、掛在嘴上。自己的心態、情緒也因此變得很糟。在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下,不難想象,他犯錯誤的幾率自然要比別人高。許多新的煩惱又在後邊等著他。他又開始新一輪的抱怨——沮喪——出錯——倒黴……他自己還不明白:運氣為什麼總是這樣差,那些能力不如我的人為什麼幹得總比我好。他們的運氣總比我好?
“萬事如意”是人們真誠的祝福,但那隻是一個美好的祝願而已,真正的生活不如意之事常常發生。
我們不可能保證事事順心,但可以做到坦然麵對,該放則放,不要把一些垃圾總堆在心裏,把烏雲總布在臉上,把牢騷總掛在嘴上。否則你自己會一直是個倒黴蛋,周圍的朋友也覺著你煩人。
當你無力改變一些已經發生的事實時,你要學會忘記。
據說有一位心理學教師,一天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一隻十分精美的花瓶,教師故意裝出失手的樣,花瓶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這時學生中不斷發出了惋惜聲。教師指著花瓶的碎片說:“你們一定對這隻杯子感到惋惜,可是這種惋惜也無法使花瓶再恢複原形。今後在你們生活中如果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時,請記住這破碎的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