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所以,曆史要被改寫了嗎(2 / 2)

“朕欲效仿晏子,行此等手段,賑濟災民。”

“嗯!便稱之為以工代賑吧!”

一向以淡然示人的李佑,聽到這話立刻破功。

臥……槽……

這李世民,莫非是老鄉?

我要不要來一首好漢歌,和他驗證一下?

在李佑胡思亂想的時候。

李世民的聲音繼續響起。

“河東爆發水災,便以糧食作為驅動,發動災民興修水利,疏浚河道,修築蓄水堤壩。”

“等水患過去,災民得以生存,來年還能得到大量可供灌溉的水利工程,屆時糧食產量大增不說,以後再遭遇水患,也不會像今年一般手足無措了。”

“至於其他受災地區,可發動災民新修道路,加固城防,甚至協助軍隊運送糧草,以便年後北征草原突厥。”

“諸位愛卿,不知此計如何?”

李世民的話音落下,朝堂中不由一陣鴉雀無聲。

特別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反對派,此時更是麵色鐵青。

這個辦法可行嗎?

當然可行。

而且還能一舉兩得。

不僅能夠賑災,還能助力於大軍北伐。

簡直再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可是,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呀!

這些反對派中,大多以世家門閥為主。

他們之所以反對朝廷賑災,不是想要看著災民餓死,而是想要自己去做。

因為朝廷賑災,百姓就不會走上絕路,隻要咬咬牙挺過去,明年還有翻身的機會。

可如果朝廷不賑災,百姓就會斷絕希望。

為了活下去,就隻能去求他們這些有錢有糧的士族門閥。

賣兒賣女,售賣家業,甚至賣身為奴。

原本十兩白銀一畝地,恐怕他們隻需要花費一小袋雜糧就能換來。

原本含在口裏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的大閨女。

恐怕隻要給口吃的,就會倒貼上門,自願為奴為婢。

可以說,每逢災年,最高興的就是這些士族門閥了。

因為他們隻需要很少的代價,就能換回十倍百倍的財富。

無數的百姓,就是在這個時候,要麼被餓死,要麼成為世家門閥的佃戶、奴仆。

生死自由,完全操控在別人手中。

原本,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士族代表以為。

隻要他們不開口,消極應對,甚至陽奉陰違。

那麼等李世民想不到解決的方法後,就會放棄賑濟災民的想法。

就算要強行開倉放糧,賑濟災民,那地方上的官員也是他們的人手。

他們完全可以上下齊手,層層盤剝,說不定還能多賺一筆。

可如今,李世民不僅堅持要賑濟災民,還想出這麼好的法子應對,這不僅讓一眾反對派目瞪口呆。

坐在一旁的李佑,此時也是一臉懵逼,嘴角直抽。

他記得很清楚,曆史上關於這段的記載可不太好。

貞觀二年,天下大饑,餓殍遍野。

短短十二個字,不知蘊含了多少人家的血淚。

而據他所知,這一年的大唐,也沒能出兵北伐。

直到貞觀五年,才有了衛國公李靖率兵北伐,大敗東突厥的事跡。

“所以,曆史要被改寫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