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酸類藥物是膽汁製劑的一部分。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不斷地賦予了膽汁製劑以新的內容,同時又提出了新問題,這是一個尚沒有充分開發的領域。
膽汁製劑的單方和複方製劑主要有:人工牛黃、抗菌痢片、膽南星、膽汁注射液、膽酸止咳片、百咳寧片、膽黃素片等。這些藥品都和膽汁的藥理作用有關而表現其特有的療效。
一、膽酸
膽酸化學名稱為:3α、7α、12α-三羥基-5β-膽烷酸,分子式C24H40O5,相對分子質量408.6,熔點198℃,[α]20D為+37,pK=6.4,15℃時在水中的溶解度為0.28g/L,在乙醇中為30.56 g/L,乙醚中為1.22g/L,氯仿中為5.08g/L,苯中為0.36g/L,丙酮中為28.28g/L,冰醋酸中為152.12g/L。鈉鹽在水中溶解度15℃時大於568.9g/L。
(一)加工工藝
1.乙醇結晶法
(1)工藝流程
(2)工藝要點
①水解、酸化:牛羊膽汁(或膽膏)加入1/10的NaOH(膽膏為1∶1,另加9份水),在夾層鍋中加熱至沸皂化18h。中間不斷補充蒸發去的水。皂化液冷卻,傾去上清液,下層過濾。上清液與濾液合並,加30%硫酸使pH達2~3,此時粗膽汁酸浮於液層。濾取上浮物,加等量水煮沸10~20min,使成顆粒狀沉澱,反複用水漂洗至中性,50~60℃幹燥,得粗膽汁酸。
②乙醇溶解、結晶:取粗膽汁酸,搗碎,加0.75倍75%乙醇,加熱,攪拌,回流至固體物全溶。過濾,置0~5℃析出結晶。結晶抽濾或用離心機甩幹,用少量80%乙醇洗滌、幹燥,得膽酸粗結晶。
③乙醇再結晶:取膽酸粗結晶加4倍量95%乙醇及4%~5%活性炭,加熱,攪拌,回流,待充分溶解後,趁熱抽濾,濾液濃縮至1/4體積,放出置0~5℃結晶,結晶抽濾或離心機甩幹,以少量90%乙醇洗滌,幹燥,得精製膽酸。乙醇結晶法的幾點說明:
a.在膽汁原料質量較好的情況下,這個方法效果較好,產品能夠達到質量要求;
b.乙醇的洗滌液和吸附過的活性炭可以集中回收少量的膽酸;
c.除活性炭脫色外,也有用過氧化氫脫色的,通常是在冷卻後的皂化液中,加入0.5%過氧化氫(30%濃度)。放置一夜,次日再進行酸化;
d.膽酸結晶的母液可考慮回收脫氧膽酸和鵝脫氧膽酸;
e.在膽汁原料比較差的情況下,用本辦法不容易得到含量合乎規定的膽酸。即使用乙醇反複結晶,膽酸含量提高的幅度並不大,而收率甚有下降1/4~1/3者。主要原因是膽酸在乙醇中的溶解度15℃時為30.56g/L,脫氧膽酸為220.7g/L,兩者相差7倍多,故用乙醇結晶法可使膽酸得到分離,但脫氧膽酸很容易和一些化合物如酸、酯、醇、醚、酚和生物堿等形成非常穩定的配位化合物,稱為絡膽酸(Choleic acid)。天然存在的乃是與軟脂酸和硬脂酸形成的絡膽酸。當脫氧膽酸形成絡膽酸以後,原來某些物理性質會有改變,舉例。
在上例中,從冷乙醇中溶解度一項可以看出:脫氧膽酸與乙醇形成絡膽酸後,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明顯下降,接近膽酸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所以,用乙醇反複精製膽酸希望提高其純度的效果不明顯。
2.醋酸乙酯分離法
醋酸乙酯分離法與乙醇結晶法的前部分工藝相同,製得粗品膽酸後的處理方法有所區別。
(1)工藝流程
(2)工藝要點
①醋酸乙酯分離:取粗膽汁酸,加入1~2倍量的5~10℃冷醋酸乙酯,將粗粒壓碎,仍在5~10℃充分攪拌混合2h,盡量使粗膽汁酸中膽酸以外的其他成分溶解其中,用布氏漏鬥抽濾,取沉澱物,如此反複2~3次,沉澱壓幹。自然揮發去醋酸乙酯,真空幹燥,得膽酸。測定含量。
②乙醇分離:取上述膽酸,加入0.7~1倍量的5~10℃95%冷乙醇,將粗粒壓碎,仍在5~10℃充分攪拌混合2~3h,用布氏漏鬥抽濾,取沉澱物。如此反複1~2次,沉澱壓幹。自然揮發去乙醇,真空幹燥得成品。
醋酸乙酯分離法的幾點說明:
a.本法可作為乙醇結晶法後備手段,在膽汁原料質量較差的情況下采用,便於保證產品的純度和收率;
b.本法的膽酸收率一般高於乙醇結晶法;
c.本法操作簡便,易於掌握。生產周期縮短為2~3d;
d.用醋酸乙酯分離法得到的膽酸,除常規方法測定外,用薄層層析、高壓液相色譜分析其層析行為與國家標準品完全一致。兩種生產的人工牛黃產品紅外吸收光譜圖也完全一致。
(二)膽酸質量標準與檢驗方法
膽酸的質量標準為:膽酸含量不得少於80%。其檢驗方法參考《中國藥典》2005版第一部第6頁。
二、膽紅素
膽紅素分子式C33H36N4O6,分子質量584.65u,二甲酯衍生物熔點198~200℃。膽紅素為血紅蛋白分解代謝後的還原產物,是一個直鏈的四吡咯化合物,屬於二烯膽素類。人體在24h內可形成膽紅素300~400mg。膽紅素在肝內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成膽紅素酯,它在膽汁中約占80%,其中70%~80%為二葡萄糖醛酸酯,20%~30%為單葡萄糖醛酸酯及微量的膽紅素與葡萄糖或木糖的結合物。結合的膽紅素呈弱酸性,溶於水,分子大,帶電荷,不能通過生物膜。而非結合膽紅素的pK多為8.3,在體內的酸堿度(pH 7.2)範圍內不溶於水,溶於脂肪,能夠投入生物膜進入細胞,哺乳動物不能排泄非結合膽紅素,這種脂溶性的非結合膽紅素在腸道被重吸收而回到肝髒,在肝髒形成膽紅素酯經膽汁進入腸道後變成尿膽原排出體外。
膽紅素為淡橙色或深紅棕色的單斜晶體。幹燥固體較穩定,氯仿溶液置暗處也較穩定。在堿液中(如0.1mol/L NaOH )或遇3價鐵離子極不穩定,很快被氧化為膽紅素。可與甘氨酸、丙氨酸或組氨酸結合,加血清蛋白、維生素C或EDTA,可使膽紅素穩定。膽紅素不溶於水,溶於苯、氯仿、氯苯、二硫化碳及堿液中,微溶於乙醇或乙醚。膽紅素鈉易溶於水,不溶於氯仿,其鈣鹽、鎂鹽或鋇鹽不溶於水。膽紅素的鈣鹽有鎮靜、鎮驚、解熱、降壓、促進紅血球新生的作用。對乙型腦炎病毒和W256癌細胞有抑製作用。
(一)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
2.工藝要點
(1)膽紅素鈣鹽製備新鮮豬膽汁加3~4倍量的澄清飽和石灰水,或濃度為2~3°Bé的新製石灰乳0.5倍,攪拌均勻,加熱至沸,撈取漂浮在液麵的橘紅色膽紅素鈣鹽,放入細布濾幹(取出鈣鹽後的母液作為製取豬脫氧膽酸或膽酸鈉之用)。
(2)一次酸化取膽紅素鈣鹽,加半倍水,攪成糊狀,過80目篩。加入10g/L的亞硫酸氫鈉。在不斷攪拌下,緩緩滴加1∶1的稀鹽酸,使pH 1~2。靜置10min,放出酸水,沉澱過濾。
(3)二次酸化沉澱先加少量乙醇攪成糊狀,而後再加約10倍量的90%~95%乙醇及5g/L亞硫酸氫鈉,調節pH 3~4,靜置沉澱16h。吸去上清液。底部膽紅素用綢布抽濾或吊幹,得粗製膽紅素,含量一般在30%以上。
(4)精製取粗製膽紅素,加入4倍量的氯仿,於35℃回流提取3h,將氯仿層分離,上層殘渣再反複提取3~4次,直到膽紅素提取至盡。氯仿提取液合並過濾。濾液中加少量抗氧劑,蒸餾回收氯仿至膽紅素結晶析出,加入適量95%乙醇,繼續蒸餾,直至蒸去溶液內殘餘的氯仿。將餘留的膽紅素乙醇溶液抽濾,用少量微熱的95%乙醇和蒸餾水各洗滌一次,最後以無水乙醇洗滌,真空幹燥,得精製膽紅素,含量80%以上。
(二)膽紅素質量標準與檢驗方法
膽紅素的質量標準為:膽紅素含量不得少於90%。其檢測方法參考《中國藥典》2005年版第一部第5頁。
三、人工牛黃
牛黃為牛的膽囊結石,少數係膽管或肝管中的結石。這種結石主要是含膽紅素的結石,我國曆史是以膽紅素(色澤)來評價牛黃質量優劣和鑒別真偽的。
牛黃是一種療效確實的名貴中藥材,在我國最早的一部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集注》中被列入上品。《神農本草經》記載:“牛黃主驚癇,寒熱、熱盛狂痙”;《名醫別錄》記載:“主中風失音,口噤,驚悸,天行時疾”;甄權雲:“安魂定魂”;孫思邈雲:“定精神,除熱,止驚痢”;李時珍雲:“痘瘡紫色,發狂譫語者可用”。在歐洲,15世紀時也有牛黃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