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畜禽副產物綜合利用現狀和發展趨勢(1 / 1)

我國是一個畜牧業大國,畜禽生產總量居世界前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已由傳統的、自給的、粗放的副業,發展成為極富活力和潛力的主導產業。隨著畜禽養殖的迅猛發展,副產物隨之大量增加,這些副產物的深加工必須跟上畜禽養殖業的發展步伐,才能提高畜禽養殖的經濟效益,減少資源浪費,促進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穩定地發展。因此,加強畜禽副產物的開發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畜禽副產物開發利用主要包括對豬、牛、羊、雞、鴨、鵝等畜禽的血液、骨、內髒、皮毛、蹄等的進一步綜合加工利用,特別是利用畜禽副產物進行生化製藥,這是與現代生物科技緊密結合的一項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點,已成為畜禽副產物開發的方向。

目前,我國已能利用畜禽副產物生產400多種產品,主要包括:用於飼料工業的肉骨粉、羽毛粉、血粉等;用於食品及保健品原料的氨基酸、血漿蛋白粉、血紅蛋白粉、血肽、明膠、骨粉、骨泥、骨素等;用於醫藥原料的胃膜素、硫酸軟骨素、胰島素、肝素、人工牛黃等;用於農作物種植業的有機肥等,畜禽副產物加工產品已在我國工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國畜禽副產物綜合利用中一些關鍵技術落後,綜合利用率低。主要表現如下:①副產物中有效成分的分離提取技術,尤其是多種產品的同步分離提取技術落後,產品得率低,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不高;②產品的純化及回收技術落後,導致產品純度不高、得率低、免疫球蛋白等生理活性的產品活性不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弱;③產品精製技術落後,導致我國畜禽副產品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部分產品色澤差、異味重,限製了產品的使用;④環保型加工處理技術缺乏,畜禽糞便、副產物加工中廢氣及廢水汙染已成為製約我國畜牧業、畜產品加工業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瓶頸;⑤高附加值產品產業化技術落後,製約了畜禽副產物綜合利用經濟效益的提升。

盡管隨著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引進和有效推廣,在現代生物分離技術、自動化實時監控生產技術、產品檢測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支撐下,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和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但由於許多企業和投資主體因為追求短期的利潤和回報,同時缺乏政府引導和政策性投資,使我國畜禽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加工企業呈現出“小而多,雜而不精,散而不集中”的特點,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設備參差不齊、工藝技術落後等一係列問題。如血粉的生產,大多數企業仍然是露天收集動物血液,無法實現全封閉收集,安全性低。血粉的生產僅通過加熱消毒幹燥,產品的幹燥程度低、顆粒流動性差。對骨頭的加工主要通過機械粉碎生產骨粉,粒度和可吸收程度達不到超微粉碎機械生產的產品質量水平。在髒器的利用方麵,更多是基於對一種有效成分的提取而進行加工,產品形態粗糙,浪費非常大,而多種有用成分的實時同步分離技術、單一功能成分的鑒定分離技術等產業化前景大、增值快的技術利用不夠,集約化不足,整體表現出加工簡單、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等係列問題,對副產物的綜合利用造成極大的浪費,對環境也造成了相當大的汙染。

隨著食品安全意識的深入、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係的變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加強畜禽副產物的管理,用新技術、新方法探尋其在食品、生化製藥、農作物種植業等領域中的應用,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防止疫病傳播,減少環境汙染,已成為世界各國畜禽副產品綜合利用發展的重點。圍繞這一重點,我國畜禽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應從以下方麵加強建設。

一是,加強副產物原料質量安全控製體係,完善企業質量管理體係,保證動物性原料的可追溯性,加強畜禽副產物原料的檢驗檢測方法,尤其是完善快速檢測技術。其次,普及畜禽副產物加工過程中質量安全控製體係,建立相關的質量安全控製體係;再次,完善畜禽副產物加工產品的產品標準、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及相關配套的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產品生產流通過程。

二是,增強畜禽副產物綜合利用能力,不斷開發和利用畜禽副產物加工高新技術,如微電子技術、真空冷凍幹燥技術、無菌包裝技術、超微粉碎技術、膜分離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提高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生產損耗。其次,改造傳統工藝,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再次,加大畜禽副產物加工規模。

三是,深化畜禽副產物綜合利用中的環保技術,嚴格控製血液、糞便等畜禽副產物的流向,推廣應用膜分離、超臨界萃取等環保型技術,有效遏製環境汙染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