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繼續與皇甫真大人商議南征之事,皇甫真大人與道明的很多意見都不謀而合,有他坐鎮,也不會被前方的道明說成瞎指揮,作戰方略就靠幾位老朋友擬定,再傳給道明。玄恭有心讓道明完成這個計劃,是因為想刻意的栽培他的力量,太後、太傅對道明的芥蒂始終都有,如果他能成就大的戰功,希望他們的態度能好點兒,而且也可以提升道明在朝中的威望。
太後最煩心,她的努力也要配合才行,很多人告訴她皇上是難得的孝子,什麼事都會聽她的,其實不然,這個孩子不過是脾氣比較好,溫和而已,在爭奪主權時一點兒用都沒有,說他熟知經史,那是恭維。太後的老家吐穀渾部落對漢人的學問沒有燕國重視,不是也活的好好的?太後知道勇力的重要,如果生為男兒身,她一定是上陣殺敵的將領,也許比太宰建立的戰功還要大,因為吐穀渾人看待英雄的幾個標準在太宰身上都沒有看到。可惜兒子不爭氣,讓他參與政事比殺他還難。她安慰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起初他受經時不也是老大不樂意,最終不是也做的有板有眼,所以常逼他還是有作用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利用他參政的機會把國事通傳過來,特別是現在南伐的重要時刻,如果吳王犯錯,絕不能輕饒。兒子的近侍她又換上一批,隻要不防礙他聽音樂,他是不會反對的。
幾方都暗懷鬼胎,完全不顧當事人的感受。皇上已有些疲軟,總之任何事也不是由他決定,他已認識到自己的命運,不再反抗,隻要能保留他對愛好音樂的自由就行。所以他在其他事上盡力少傾注感情,以免損害他在音樂上的鑒賞力,也許做大事的太宰、太後不理解,但是皇上的確在為提高燕國的國樂水平作努力,他以之為平生最重要的事業,隻有麵對樂符、鍾律時他才認為沒有在浪費時間。
三、洛陽之戰
建熙五年,洛陽之戰到了最緊要關頭,燕國在已經占據的成果上繼續拓寬,擬定的作戰計劃上這樣寫,“把晉人限製到淮南。”而道明仍一心撲在洛陽上,她現在隻是坐孤城。
二月,皇上派太傅慕容評、龍驤將軍李洪略地河南。太傅軍欲奪回許昌,把慕容塵因小心丟失的戰果重新找回來。慕容塵一貫很能作戰,燕國認為他上一次的失誤可以原諒。晉潁川太守李福據守城池,殺死不少攻城將士。李洪繞過它改攻汝南,曾乘虛奪得許昌的汝南太守朱斌自覺不是對手,逃去壽陽。燕軍進圍陳郡,陳郡太守朱輔固守。桓溫派遣江夏相劉岵來救,暫時緩住燕國龍驤將軍的步伐。
四月,李洪再攻許昌,在懸瓠大敗阻距的晉軍,朱斌逃回淮南,朱輔退保彭城。晉國調動一切力量抵抗進伐的燕軍,西中郎將袁真、江夏相劉岵等在桓溫的授意下鑿陽儀道以通運,桓溫的水帥開到合肥。五月,晉國開始遷移陳郡的民眾來躲避戰禍。
僅僅幾個月,燕國已經占領許昌、汝南、陳郡,太傅慕容評徙萬餘戶於幽、冀二州,鎮南將軍慕容塵再次入主許昌。當晉國皇室還在與桓溫周旋,商量著讓他還朝時,七月燕太宰慕容恪趕往前線,參加他的兄弟慕容垂的攻城大計。玄恭派人先招納附近的士民,招降遠近的塢壁;司馬悅希軍駐紮盟津,豫州刺史孫興的軍隊在成皋隨時響應。
八月燕軍開始進攻洛陽,九月洛陽守將冠軍將軍陳祐留下長史沈勁守洛陽,率眾奔新城。
兄弟倆並肩作戰,聚集洛陽城下,城內有沈勁誓死抵抗。玄恭很擔心,洛陽是兵家必爭之地,晉國一定不肯輕易放棄她,如果長久不能取勝,晉國的援兵可能就會來。道明的臉繃得很緊,他到什麼時候都不會害怕,但是也知道沈勁難纏。兩人用眼神交流,一個說,“不用擔心,我一定會給你拿下。”另一個則擔心兄弟過於拚命,有所損傷。
為了寶貴的時間,玄恭命令緊急攻城,這不是他一貫的作風,所以特別激勵將士,“過去你們總是說我不主動進攻,如今洛陽城牆雖高,但是守軍微弱,容易攻克,不要再畏懼怯懦而懶惰!”燕軍的猛攻碰到更勇猛的沈勁,將士一個個從城牆上掉下來,玄恭隻能轉過臉去,他全力的撫慰傷兵,給他們打氣。
建熙六年三月,燕軍攻克洛陽,逃走的晉寧朔將軍竺瑤奔到襄陽,燕軍抓獲冠軍長史、揚武將軍沈勁。
進城才知道,沈勁堅持幾個月的鐵軍隻有五百人,而洛陽城內的糧草已經枯竭,他是怎麼做到的很難設想。玄恭麵對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隻帶幾百士兵就令己方損傷慘重的好將領,被俘後神情自若,毫無降意的忠貞之臣,他要做的就是放過沈勁。
可以嗎?攻城的將士壓出血來拚命的對象如果得到赦免會怎麼樣?這已不是簡單的針對玄恭一個人,像早年傷他臉的高句麗人,他要原諒可以,那畢竟是他一個人的事。但是現在浴血奮戰長眠地下的幾千人叫喊著要報仇,還指望活著的人給他們伸冤。中軍將軍慕輿虔認為,不錯,沈勁是傑出的人才,但是以他的誌向和氣度,絕不會投降,留下他,他的才能隻能給燕國帶來更大的禍患。
沈勁必須死,有更多的人希望是這個結局,甚至包括他自己。
太宰慕容恪振師還朝,拜左右中郎慕容築為假節、征虜將軍、洛州刺史,鎮守洛陽;吳王慕容垂為十州都督,征南大將軍,荊州牧,配兵一萬,鎮守魯陽。
玄恭回到鄴城,心裏還記掛不能相救的沈勁,又想起廣固之戰中枉死的辟閭蔚,情形和沈勁相似,雖都不是出自他的本意,但是身為領軍的元帥,有愧於心。四月壬午,太尉、武平匡公封弈去了,玄恭為三朝元老悲憫之時還能找到好的接位者。皇上欽點,以司空陽鶩為太尉;侍中、光祿大夫皇甫真為司空,領中書監。
封弈一生戎馬,所經大戰無數,官至武將最高職銜的太尉,而早年的牛尾穀之戰中的慘敗一直沉在他心裏。當時他隻是一名謀士,主將慕容汗魯莽勇猛,不聽他的勸阻主動出戰,被強大的段蘭軍打敗。封弈臨危不亂,重整殘兵、且戰且退,才沒有全軍覆沒。段蘭沒有乘勝追擊據說是慕容翰的功勞,就算不是,這場大戰也跟謀士封弈扯不上很大的關係,但是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在他一生的戰事記憶裏也被列為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唉!世人皆是如此,不想言敗,那麼一生不敗的玄恭當年以十餘萬對抗不足一萬的冉閔,今歲以幾萬兵力與沈勁的五百消耗過半年,又該怎麼算?玄恭不知道,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戰死的冉閔和沈勁都是公認的英雄。
四、沈勁
平白的死了一個人,當然不能就此放過,而且深究起來,他背後的故事一點兒都不比其他人遜色呢。
作史的人無論是官家私藏還是出於自願要留下些與他不相關的野史趣聞,都喜歡搞意外,喜歡刨根問底,這樣他們寫得東西才能吸引人的眼球、引人入勝。恰恰沈勁就給他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素材,他很不一般,連作者都不想草草放過。
在南方士人的觀念中,要談一個人先要說他的出身,因為出身比其他方麵更主要的體現了他的能力。比如他是出自地位低下的商人家庭,就算有些資財可以買文士的衣衫和裝點門麵的書策、紙扇,也難免耳濡目染,沾些讀書人不恥的銅臭習氣。而生就高門則不同,有優越的生活條件保證其身體和精神風貌的大概健康,此外還有無數同路中人給予指導和教育,捆綁著他使其遠離萬惡的平民社會,費去那麼多人力、物力、財力,終於出落一個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