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愈挫愈美麗,人生何處不索取(1)(3 / 3)

這回,那個人沒有了麵對煩惱的樂觀,幹了幾天就受不 了了,因為 僧人管得實在太嚴格了,動不動就指責他這不對 那不對。

他憤怒地找到住持說:“我之所以想要出家,就是因為受不了老板的 氣。本以為這裏能得到清靜自在,可是卻還是和在公司一樣,處處受氣。 既然這樣,我為什麼要來出家呢?我要離開這裏,再也不在這兒受氣了!”

住持靜靜地聽著他發完了火,淡淡一笑說:“看來你沒有領悟我的意 思。當你遇到煩惱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躲掉,眼中看見的也不應該全是煩 惱。為什麼不能在煩惱中尋找快樂呢?如果能把每一個煩惱都當做一種修 行,就不會那麼難以忍受了。”

那個人聽了恍然大悟,看來自己真的還沒有剃度的資格啊。於是他又 回到飯堂去,與那個嚴僧朝夕相處了。

一年以後,他已經可以從容地麵對嚴僧了,不管對方怎麼刁難,他都 可以樂嗬嗬地麵對,絲毫不覺得苦,有時還會因為和對方爭論一個問題而 感到有趣。

於是他又找到住持,請求為自己剃度。可沒想到,住持仍然搖搖頭。

這次,他沒有生氣,而是微笑著說:“看來住持還是認為我修行得不 夠,那麼我回去做事了。”

住持叫住了他,說:“我之所以不給你剃度,是因為你可以走了。”

“走了?去哪兒?”那個人不明所以。

“從哪裏來,回哪裏去。”

“您是要我回塵世中去?回到公司去嗎?”他有些愕然。

“是的。”住持說。

“可我是來修行的呀,我已經能從容地麵對煩惱,不再逃避,不再害 怕了。”

“既然如此,你還有什麼必要留在這裏呢?”住持反問道。

他愣了一下,隨即明白了住持的意思。他雙手合十,恭敬地向住持行 了個禮,轉身大踏步地出寺了。

住持的意思不難理解,既然已經能處理好在寺廟中的煩惱了,就能夠 麵對公司中的煩惱。不管身在何處,都可以從煩惱中得到快樂了。

如果躲避煩惱,它仍然還在,並且潛伏在昏暗的角落,稍有不慎便會 使自己掉落下去。

如果麵對煩惱,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但總存戰鬥的心態,時間 久了,也難免乏累。

如果耕種煩惱,那便完全不同了。它不再是糟爛的泥潭,而變成了肥 沃的養料。你的每一點堅韌、樂觀、開朗,都能成為一株小小的芽兒。總 有一天,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在最糟爛肮髒的泥潭裏,也能開出美麗的 蓮花!

要誌氣用事,不要意氣用事

證嚴法師曾經說過:“要誌氣用事,不要意氣用事。”這句話十分有 道理。人的情緒有高低起伏,熱血沸騰時往往隻想把事情做了,但不會去 想怎麼做。這樣的結果多半是會把事辦砸,還很可能會傷害自己和別人。

而誌氣用事則不同,是經過周密謹慎的思考,以理智的心態做事,最 終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意氣用事可解一時之氣,但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和無法估量的損 失;誌氣用事雖然當時會憋著一口氣,但長遠看卻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尤其是當取得理想的結果時,便會想“幸好當時夠冷靜”。

蘇東坡在《留侯論》中寫到了張良的一則故事。關於張良的故事我們 從小就耳熟能詳。

張良年輕的時候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很衝動,行事魯莽,做事隻憑一 時之氣,完全不顧後果。

當自己的祖國韓國滅在秦始皇手裏時,張良控製不住憤怒的心,企圖 用一個人的力量,求一時之快意,在博浪沙用大鐵槌擊殺秦始皇,使自己 的生命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那時的張良雖有報仇的誌向,卻是一個隻會“意氣用事”的人,不能 忍辱,不能向人低頭,什麼氣也忍受不了。

後來,張良經過一座橋時,碰到一個老人。老人故意將鞋丟到橋下, 命張良去撿。

張良很生氣,不過看他是位老者,想到他也許走路不方便,就幫他去 撿了。

老人看到後說:“這年輕人可以教導!”原來,那位老人認為張良的 才能有餘而度量不夠,因此用傲慢無禮的態度磨練他,使他能忍受小的怨 恨而成就大的計謀。

然後,老人給了張良一本兵書。而從那以後,張良一改以前意氣用事 的毛病,開始隱忍處事,以他堅毅的忍耐力、冷靜的思考能力,輔助劉邦 建立偉大的功業。

當韓信打敗齊國想自立為齊王時,高祖很生氣,麵現不悅之色,說了 一些過激的言語,當時全靠張良的勸解,才避免了一場內訌,拉攏了韓信 ,成就了劉邦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