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的索取和日常生活中的索取是有所區別的。它並不是能直接伸 手去索要的,而是要先付出,再得到。
公司之所以聘用你,是看重了你的能力,希望用你的能力為公司謀取 利益。而後才會付給你相應的報酬。所以在職場中要想得到,必須先付出 !如果你不能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永遠也不會得到想要的一切。 技巧一 :伸出索取之手前,先存付出之心
總有人感歎找工作難,找份好工作就更難。
什麼是好工作呢?
大多數人都會回答:
“薪水高。”
“福利好。”
“有前途。”
“工作穩定。”
“不會太累。”
如果哪份工作能達到如上標準,真是會有很多人打破了頭去爭搶。
這看似是積極的索取,其實不然。因為職場中的索取和日常生活中的 索取是有所區別的。它並不是能直接伸手去索要的,而是要先付出,再得 到。
一提到索取,我們總習慣性地在腦海中浮出這樣一幅畫麵:自己舒適 地躺在一張長椅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伸出一隻手去,便有人給你想要 的一切。
在生活中可能的確是這樣的,在父母麵前,你可以什麼都不用做便得 到一切,上好學校,買好衣服,吃高級大餐……因為父母之愛是不求回報 的。
在戀人麵前,你可以隨意撒嬌,支使他做這個做那個,讓他給自己買 好玩的、好穿的、好用的……因為仗著他寵愛你。
在好朋友麵前,你可以讓他幫忙而不說謝謝,可以向他訴苦發泄,“ 勒令”他必須有耐心地聽著……因為你們是死黨,友情堅不可破。
而在職場中,這樣的索取便不存在。公司不會與你談情,老板不會與 你講義,職場中隻有利益的關係。
因此,你便不能心安理得地伸出雙手,向公司要這個要那個。公司之 所以聘用你,是看重了你的能力,希望用你的能力為公司謀取利益。而後 ,才會付給你相應的報酬。所以在職場中要想得到,必先付出!如果你不 能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永遠也不會得到想要的一切。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高才生。博士學曆,精通英、法、日三國外語。 從加拿大留學回來後便躊躇滿誌,誓要找到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
按理說,以她的條件,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很容易,可是三年來,她 卻鬱鬱不得誌,在哪家公司都待不長。
“懷才不遇啊!”這是她最常說的一句話。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當一名營銷經理,說是經理,隻不過是名銜好聽些 ,實際上就是普通的銷售員。她工作了幾天就大喊“上當了”,堂堂的博 士居然要去賣東西,這真是豈有此理。
於是她毅然辭職,又換了一份酒店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她的外語優勢 ,為外賓服務。
可是幹了三個月後,她又辭職了。理由是天天都要賠著笑臉,受了氣 也不能還嘴,還得擺出一副笑臉,這也太委屈了。
第三份工作是她父親幫忙找的,在一家國企工作,工作穩定,辦公環 境也好。她做了一陣後感覺還不錯。本以為她能就此安定下來,可誰知道 過了沒多久,她又不想做了。
她覺得國企的工作太沉悶,而且薪水不高,以她一個博士生來說,這 點薪水也太少了。而且她和同事的關係也搞不好,總認為自己很能幹,而 別人都是碌碌無為之輩,所以整天端著架子,一副誰也看不起的樣子。
有一次,單位領導交待她做一件事,可她沒有放在心上,轉眼就忘在 了腦後。等到領導問她的時候,她才想起來沒做。
領導很生氣,便批評她做事不認真。她有些不服氣,小聲地嘀咕了一 句:“這又不是我的分內事,憑什麼讓我做?”
誰想到這句話被領導聽見了,他質問她:“什麼叫做分內事?交給你 做的就是分內事!”
這件事發生後,她更加不滿意這家單位了,沒過多久就遞了辭職信, 離開了那裏。
此後,她又找了好幾份工作,但都做不長久,總覺得報酬太少,不值 得賣力。
有一天,她跑來找我訴苦,抱怨世上沒有伯樂,懷才不遇。由於我和 她是很好的朋友,所以我說話並沒有留餘地,坦率地指出了她“懷才不遇 ”的原因:“你總是覺得公司給你的報酬少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又 為公司付出了什麼?”
“我去上班了啊,他們當然應該給我報酬。”她理直氣壯地說。
我很不客氣地說:“你那不叫上班,隻是天天去點個卯。你為公司創 造經濟效益了嗎?為領導分憂解難了嗎?為別人貢獻力量了嗎?你呀,總是 想著得到,卻從沒想過付出!並不是公司不肯給你高薪厚職,而是你付出 的一切根本不值那個價兒!”
她聽了有些語塞,但還是強辯說:“我是一個博士啊,又從國外留學 回來,難道要求高薪有什麼不可以嗎?”
我搖了搖頭說:“你的學曆是高,這也是他們肯聘用你的原因之一。 但是真等到了工作崗位上,你的學曆能為公司帶來什麼?你捧著個學曆就 能為公司創造價值了嗎?絕不可能!而領導最在乎的正是你能否為公司帶來 實際的效益!”
聽我這麼一分析,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個中原因。她感慨地說道: “我一直覺得自己學曆高,便應該得到很多。可是從來也沒想過究竟為公 司創造了什麼價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