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鄉試畢(1 / 2)

科舉,對於儒士來說,基本上都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而鄉試,則是科舉的第一步,每年參加科舉的儒士如同過江之鯽。

儒士大都會來參加鄉試,但是參加鄉試的未必都是儒士,還有一些是學子,其實在學堂跟著先生學過幾本書,便是學子了。

但是隻有秉承儒家理念入世經世的,有儒者為國為民之心,才會稱之為儒士,這便是兩者的區別,不是每一個學子都有資格成為儒士的。

而每年下放到各府縣的學士,擔任職責除了監督之外,便是考察學子了,為國朝推舉一些與眾不同的學子。

這些學子或是見識卓遠的,或是胸有溝壑的,或是才思敏捷的,當然,這些學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落榜了。

不過推薦之後,即便是落榜的學子,也能夠被舉薦成舉人,不過也僅限於舉人。

這叫特別推薦,每一個學士可推薦三名學子,當然,薑尚離自然是用不上的。

自薑尚離交卷之後,書閣前麵負責收卷的,便隻有學正了,而宋默然卻回到了書閣之中。

閉著眼睛默立了一陣,宋默然額前的虛印便慢慢的浮現了出來,然後不斷地在宋默然麵前放大,最後變成鬥大的光印。

宋默然伸手在光印某個角落點了一下,光印便開始了波動,如同水波一樣朝著四麵八方蕩漾。

四五個呼吸之後,光印便如同鏡麵一般,上麵浮現出一副清瘦的半老麵容,眼睛卻如同星辰一般發亮。

“什麼事情?”看了宋默然一眼,老者眼皮子跳了一下,隨即笑道:“和憶錦姑娘玩的可開心?”

確實,對於宋默然來說,這次之所以參與科舉督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陳憶錦。

若非陳憶錦想要外出遊曆,見識一下大周科舉風情,宋默然是斷然不會成為外出督考的,所以對於宋默然來說,鄉試反而不如陪陳憶錦重要。

當然,現在薑尚離橫空出世,一切都有了些許變化。

“還行,憶錦姑娘玩的挺開心的,還捉了隻小狐狸。”提起陳憶錦,宋默然臉上便多出了絲笑容,不過隨即隱去,正色道:“我在稽原鄉,這次鄉試,倒是發現一個不錯的學子。”

“稽原鄉?”老者思索了一下,顯然是在回憶稽原鄉的位置,兩三息後,臉上露出一絲恍然,隨即頷首道:“想起來了。不過能夠讓宋宗師都覺得不錯的,莫不是已經是儒者了?”

學士是官職,是國朝承認和授予的官位;而宗師,才是儒門之中對宋默然的評價。

宋默然皺了一下眉頭,細細回想了一下,才突然發現,他一直沒有看透薑尚離。

苦笑一下,宋默然大大方方的說了自己的看法,沒有半點掩飾:“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有看出來,我也看不清楚。怎麼說呢,這個學子很奇怪,才華橫溢,寫的文章花團錦簇,但是在鄉間卻並無顯名,。”

“這倒是有些怪異,不過世上終究有些人是與眾不同的,有先天早慧的,有厚積薄發的,不一而足。”老者評論了一下,隨即問道:“那學子鄉試如何?”

“三科答卷俱是甲等。”宋默然說道。

老者臉色終於露出了一絲驚訝,隨即笑道:“我還以為你要動用那推舉名額。”

沉思了一下,老者說道:“把他科舉答卷發來。”

一陣流光閃過,剛才宋默然調閱的答卷,便傳給了對方,虛印除了聯絡的功用外,還能夠傳送一些東西,比如文字、圖畫、場景的浮光掠影等,實物自然是不能傳過去的。

大概幾息之後,老者便看完了幾張答卷,隨即閉上了眼睛,回味了一下答卷的內容,點評道:“文辭氣勢磅礴,上佳之作,不過賦中略帶奉承之意,未免失了一些風骨,勉強可堪傳世。”

前世的科舉,與大周不同,是要揣測上意的,就是要考慮到出題人和皇帝的想法,所以殿試之中所作的賦,肯定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奉承一下是少不了的。

停頓了一下,老者說道:“我給你看一篇文章,同樣是藏珠於淵,但是這篇文章卻脫離了典籍,以珠喻大賢,以淵喻江湖,可謂精彩之至,宏文至此,足以傳世!”

言罷,老者將文章傳了過來,宋默然看了一遍,品味了一陣,便頗有把握的說道:“如此文風,如此才思,當屬李邕李牧之。”

“是也,兩篇相比,文辭華麗,但是立意上還是高下立判的,這個薑……薑尚離,還是稍遜一籌的。”老者說道。

宋默然卻不這麼認為:“蘇師,你要考慮到這學子的家境,他可是學在村學之中進學的,近三年一直是一人自學,不同於李邕有大儒教導十數年,鄉野中人,微小謹慎點也是有情可原的。而且,這個時候交卷離開的學子,能夠得到甲等評卷的,國朝應該沒多少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