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9章 燕國郡公(1 / 2)

嗡嗡嗡嗡,整個朝堂頓時陷入一陣嘈雜,如千萬頭蒼蠅振翅在朝堂上亂飛一般。

內侍李敬忠接過小黃門的捷報,用請示的眼神看著身邊的楊太後,隨即聽到楊太後輕吟一聲“念”。

“咳咳,肅靜,”李敬忠挺起胸脯朝著朝堂之上吆喝一聲,後展開布帛念道,“臣陳靖元於東瀛大阪城內望南頓首叩拜,願吾皇萬歲,太後千秋。自我大軍征東瀛以來……三軍將士浴血奮戰,每逢首戰必有敢死之士,先有黃道林等忠義內侍馬革裹屍,為國捐軀,後有……曆時兩月,我軍攻克東瀛四道三十六縣,盡將東瀛半國之土盡納宋圖。臣腳踏東瀛之土,望東瀛四道龍旗飄飄,欣喜之餘,特向官家與太後娘娘報捷,願我大宋國祚延綿萬萬秋。”

短短數百字,被李敬忠抑揚頓挫地朗朗念出,聽得朝中不少大臣熱血沸騰,一幹老臣更是眼含薄霧,泣聲不斷,唯獨楊廷玉等人是妒火中燒,心中哼道:“為何好事全都讓他陳家給占了?”

就連高高在上的小皇帝都興奮地歪著腦袋問著楊太後道:“母後,這東瀛很大嗎?比琉球好玩嗎?”

楊太後抬起葇胰輕梳著小皇帝的後背,笑而不語,待到朝堂下的臣工們穩定了情緒才娓娓說道:“這平南侯就是好口才,每次捷報都能讓哀家聽著欣喜。諸位愛卿聽聽,臣腳踏東瀛之土,望東瀛四道龍旗飄飄,這是何等氣概?哀家聽了都恨不能生就男兒身。好,好啊!”

陸秀夫上前一步,激動地高呼道:“老臣這垂垂老朽聽著都是解氣啊,如果昔日不是太後讚同平南侯率軍出征,豈有今日之大勝。大宋有如此賢明太後真乃祖宗庇佑,萬民之福啊。”

隨即,清流係等人接二連三下跪,山呼太後英明。

“嗬嗬,”楊太後嫵媚地掩著輕唇,展顏一笑,繼續道,“陸相別專揀好聽的說,哀家當日其實心裏也是忐忑得很,好在平南侯沒讓哀家失望。諸位愛卿請起,咱們來商議如何嘉獎三軍將士吧,有功必賞,這可是哀家當日許下的諾言。”

此話一出,黃道林之事便已蓋棺定論,容不得國舅楊廷玉等人再繼續興風作浪,氣得楊廷玉暗中一陣捶胸,懊悔當日就不該支持陳靖元率軍出征。

緊接著,趁著高興勁,就將征北都督府三軍近二十萬將士的封賞商議了一番,就是最後陳靖元的封賞遲遲不能定奪。

按照楊太後的意思,是想著加封陳靖元為從一品驃騎大將軍,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畢竟大宋立國以來,幾乎無一人在異國他鄉為朝廷開過疆辟過土,更別說像陳靖元這般一奪就是他國半壁江山。這對風雨飄搖,避難海外的南宋小朝廷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百載難得一見。

這番封賞一出,自然遭到了國舅楊廷玉等人的抵製。別看他們這些人沒什麼大本事,但要論起背後陰人穿小鞋,那是無人可比。

他們抵製的原因很簡單,如今東瀛還有一半的國土未入大宋版圖,平南侯應該繼續呆在二品鎮國大將軍之位,在東瀛主持征北都督府事宜。

如果一下子升到從一品的驃騎大將軍、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那屆時征服整個東瀛之後,真是封無可封了,難道讓平南侯以不到二十歲之齡主持樞密院,或者位列左右丞相之職嗎?那讓楊廷玉、陳宜中、陸秀夫等人如何自處?如今的各個一品官位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哪裏還有多的?

最後,楊廷玉等人還拋出一記殺手鐧,平南侯與兵部尚書陳吊眼乃是父子,如今陳吊眼才是二品兵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哪裏有兒子比父親品銜還要高的?那置孝道於何處?

別忘了,大宋除了仁義治國外,還是以孝道治天下,自君王到平民百姓,無一例外,不孝之人,到哪兒都令人唾棄。

這個理由差點讓陳吊眼吐血,敢情老子還擋住兒子的進步啦?

清流係的大臣們看著國舅黨等人這次說得未嚐不是沒有道理,拋開一切不說,孝道才是根本,隨即保持了緘默。既不讚同,也不否定,看著陳係與國舅等人互扯。

其實對於清流係而言,真正令他們心動的不是陳靖元到底能不能升上去,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委派東瀛的四府三十六縣的府衙縣衙的署官,這必須得到陳係的支持。

於是陸秀夫見火候差不多了,才出班奏道:“既然如此,太後何不改封陳靖元的爵位為世襲罔替的燕國郡公呢?立下如此潑天之功,不予嘉賞委實說不過去。待得陳靖元將整個東瀛納入大宋版圖,老臣便是退位讓賢又有何何妨?大宋如今需要的是如平南侯這樣的銳意進取之輩,像老臣與國舅等這些老骸骨屆時主動讓賢,不失為一樁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