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一九八八年(戊辰)八十七歲(1 / 3)

一月十四日 獲悉川劇表演藝術家周企何逝世,即致唁電為悼。

一月致函愛好戲曲藝術人士,藉與上海昆劇團合作,以擴大昆劇藝術之影響。略雲:

中國的昆曲,在眾多劇種中稱謂“戲祖宗”。由於它的曆史最古老,其表演藝術,比任何劇種都豐富多彩。去年因為與美國藝術交流,曾在舊金山與夏威夷演出,都得到極高評價。後又參加“愛丁堡藝術節”,由於觀眾的熱情歡迎,曾在歐洲各國巡回演出了兩個多月。今年九月份已與日本約定,指明要演全本《長生殿》。

當前我們為了藝術交流,擬把比較有藝術價值的一批傳統劇目,無條件送戲上門,希望您們批評指教。我們劇團人數盡量減少(大約五十人左右),上海昆劇團絕對不收演出費,隻要全團人員的來回飛機票,以及到達後膳宿,和交通等費,有人全部負責就可以了。至於票價應售多少,我們絕不幹涉,更不要分賬。總之,我們為了弘揚古老藝術,絕無其它企圖。我從六歲就學唱昆曲,今年我已八十七歲了。由於當前“上昆”的演員,都是一九五四年開始學的,現在年歲都在四十出頭,正是演員的黃金時代。今後,戲曲學校還在培養,當水平高的老先生,已經很少了,要想再像當前“上昆”這樣藝術水平的演員,已不可能了。

二月十四、廿一日《文彙報》連載先生所撰《聯珠合璧受益深》一文(上、下)。

二月十九日 將《昆曲源流及其變革》油印稿,簽名持贈顧兆琳。

二月下旬賦七絕一首,題為《悼周傳瑛同誌》。詩雲:“飲譽昆壇六十秋,承先啟後著風流。新歌一曲十五貫,贏得清名萬古留。”附注雲:“周傳瑛同誌乃昆劇‘傳’字輩之代表,在昆劇危亡之際,他與王傳淞等改編演出《十五貫》,大獲成功。餘與傳瑛交遊六十餘載,切磋藝術,坦誠相待,堪稱契友。噩耗傳來,悲痛不已,小詩一首,聊表悼念之情。”

三月六日 文化部藝術局(88)第20號文件:決定錄製先生藝術像帶。並經先生同意,由文化部藝術局、上海市文化局、上海電視台、中國音像大百科出版社、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團聯合組成攝製組。

三月廿二日《神韻千秋——俞振飛舞台藝術彙錄》組成立,組長鄭禮濱,秘書長劉文國,組員李茂新、鄭利寅、蔡正仁。

三月廿四日至四月十日赴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列席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後因事請假。

△《新民晚報》刊先生《悼周傳瑛同誌》一詩手跡。

三月廿七日致函徐希博。告以將拍攝《八陽》、《迎哭》、《狀元媒》、《春閨夢》諸劇錄像。

△偕夫人飛抵廣州,參加美籍台灣作家白先勇所著話劇《遊園驚夢》首演儀式。先生受聘擔任該劇藝術顧問,並親題劇名。

三月廿八日《上海戲劇》第二期出版,發表許寅所撰《俞振飛在美國講學》一文。

三月題寫“紀念程硯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為劉濟民繪贈顧鐵華《群英會》題跋:“此乃上海博物館劉濟民畫師所繪顧鐵華同學演出京劇《群英會》周公瑾之舞台形象。精心構思,筆墨高潔,宜懸諸座右欣賞。其精思妙筆,對於今後表演時之性格化與形象化,俱能增加舞台表演之藝術光彩也。”

△上海電視台一台為先生拍攝《小宴》、《迎像哭像》十二出劇目錄像。

△美國許一企業公司駐京辦事處負責人許以祺,與先生通信,願促成上海昆劇團赴台灣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