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聽了禪師這番話,白居易完全改變了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態度。
◎在風雨中曆練自己
鑒真大師剛剛遁入空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個沒人願做的行腳僧。
每天他都很勤奮地做著住持交給他的工作,已經兩年了,他每天如此,從來沒有一次讓住持對他的工作覺得不滿。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別人都在做著很輕鬆的活,而我卻一直做寺裏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兩年這麼長的時間?
一直以來,他都不能接受,他認為自己很委屈,覺得住持分配得一點都不公平。有一天,已日上三竿了,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隻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住持很奇怪,於是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破瓦鞋幹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都穿不破一雙瓦鞋,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剛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
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回答說:“當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撚須一笑,接著問:“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幹又硬,哪裏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今天再在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鑒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笑著沒有再說話,隻是看著鑒真。鑒真愣了一下,然後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誨,開悟了。
◎事無關大小,都應全力以赴
一位信徒問無德禪師道:“同樣一顆心,為什麼心量有大小的分別?”禪師並未直接作答,告訴信徒道:“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於是信徒閉目冥思,心中構想了一座城垣,並報告禪師:“城垣造畢。”禪師又說:“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信徒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再度報告禪師:“毫毛造畢。”
禪師問信徒:“當你造城垣時,是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呢?”信徒回答:“隻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禪師再問:“當你造毫毛時,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隻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信徒說:“用全部的心去造。”
於是禪師就對信徒開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隻用一個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個心,可見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條條大路通羅馬
唐代陸希聲居士初訪仰山禪師時,便問道:“三門俱開從何門進入?”
仰山答道:“從信心門入。”
希聲問道:“其他二門要它何用?”
仰山答道:“亦可從其門進入。”
希聲問道:“從何門進入?”
仰山答道:“從慧心門入。”
希聲問道:“另一門如何進入?”
仰山答道:“從慈心門入。”
希聲問道:“一門即可,何用三門?”
仰山答道:“信門者從佛而入也,慧門者從法而入也,慈門者從僧而入也。所謂三寶門中可入道,即此之請也。”
陸希聲入法堂又問道:“不出魔界便入佛界,如何?”
仰山禪師以拂子倒點三下,陸希聲便禮拜,禮拜畢,問道:“禪師還持戒否?”
仰山答道:“不持戒!”
希聲問道:“還坐禪否?”
仰山答道:“不坐禪!”
陸希聲沉思良久。仰山禪師問道:“會嗎?”
希聲答道:“不會。”
仰山問道:“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掘頭邊。”
陸希聲心下似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