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相當多家庭的生活已達“小康”水平——有錢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如何為孩子花錢”的問題也擺在了每個家庭麵前。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全國0~15歲的孩子每月消費高達四十多億元,僅北京的孩子每月購買進口服裝用品及食品方麵的費用就達五億多元,創全國第一。這些數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孩子的消費觀和教育觀。
通常來講,盡管為孩子消費依每個家庭收入高低有別,但父母為孩子消費的心理卻是基本一致的,即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家富首先“富”孩子。也就是說,父母這種全心全意、毫不吝嗇為孩子消費的思想和行為,在很多人眼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然而,從教育的角度來講,這種思想卻隱含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容忍孩子不合理地消費。長期容忍孩子不合理的消費,實際上是從小為孩子鋪設了一條奢侈之路,對其日後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消費能力是人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每個人所必備的基本素質。能不能合理地消費將直接影響到人一生的幸福。對於少年兒童來說,學會合理地消費,其意義不僅在於如何花錢本身,其中蘊含了多方麵教育的內容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孩子的科學理財觀,一定要引導孩子合理地消費。那麼,怎樣引導孩子合理消費?這需要我們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一步步引導孩子樹立科學的金錢觀,幫孩子形成合理的消費觀念。
一對美籍華人夫婦開車帶著5歲的女兒到一家商場購物。女兒站到一件心儀的商品麵前不走了。100美金,這對夫婦覺得太貴了,不能買。於是,夫婦倆與女兒商量,動員女兒放棄。但女兒執意不肯,看到女兒的態度,夫婦倆認為,她要生氣就讓她生氣吧。這對夫婦扔下女兒不顧,繼續他們的購物。待到購物完成,他們的女兒還站在那件商品的櫃架前一動不動。這時,夫婦倆再次給女兒做思想工作,勸女兒放棄,女兒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這對夫婦經過緊急磋商決定,女兒要發牛脾氣,就讓她發好了,但決不能縱容她不良習慣的養成。
於是,夫婦倆頭也不回開車回家了。過了2個多小時,女兒回家了,伴隨她回家的還有1名警察。原來,小女孩看到父母真的走了,隻好放棄對峙,而回家又不識路,隻好向警察求助,讓警察送回家來。
小女孩回家後,夫婦倆也沒覺得有什麼過意不去,而是仍然反複給女兒講道理:“寶貝,我們沒給你買那件玩具,並不表明我們不愛你。你永遠都是我們的乖女兒。但是你要知道,錢都是爸爸媽媽一分一分爭回來的,我們要學會科學消費,不能浪費。爸爸媽媽仍然愛你。”
經過這件事後,女兒懂事多了,再也沒有為此類事情與父母鬧過別扭。
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是向成年人學習的過程。消費對孩子來說,不僅是單純地滿足吃、穿、用等基本的生活需要,還包含了他們在消費活動中獲得基本的生活常識,以及通過自身的消費行為認識周圍世界的作用。消費品如何選擇?怎樣花錢最合理?怎樣存錢?怎樣賺錢?等等,都包含了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內容。所以,家長一定要在平時的生活中,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合理消費,幫助孩子形成合理消費、科學消費的習慣。否則的話,如果你的孩子沒有合理科學的消費習慣,成為英才——幾乎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具體來講,引導孩子科學合理低消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使孩子明確金錢來之不易
要試著培養孩子養成自力更生、勤勞的好習慣,讓孩子參與父母艱苦勞作的過程,讓孩子了解父母艱難創業的曆程,明確金錢來之不易。讓孩子知道,金錢是需要通過流下艱辛的汗水換來的。這可以激發孩子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和責任感,讓孩子產生孝敬長輩、奉獻社會的情感行為,進而懂得人立足社會、學會生存之艱辛,從小立下創業的誌向和決心。
2.培養孩子具有獨立支配消費的能力
讓孩子獨立地支配消費,應該讓他們親身體驗和實踐科學地支配金錢。家長可讓孩子參與“當一日小管家”“當一名家庭小會計”等活動,使之在活動中意識到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責任。學得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養成辦事認真、踏實、周密的生活作風,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精神。
3.父母以身示範,引領孩子參與父母的消費過程
凡從小養成精打細算、勤儉節約好習慣的孩子,一定生活在一個很有科學、正確的消費觀念的家庭氛圍之中。因此,父母應當將孩子視作家庭中的真正成員,引導孩子參與父母的消費過程,使他們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中受到激勵和熏陶。在父母正確消費行為的引導下,逐步養成孩子勤儉樸素的好習慣和誠實正直的好品德,逐步塑造良好的性格素質。也就是說,引導孩子從小學會合理地消費。父母應該拋棄習慣上的說教,孩子並非在說教中長大,而是在熏陶中逐步成人。
培養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
孩子太喜歡錢,就會鑽到錢眼裏,被人稱為“小財迷”;太不把錢當一回事,長大就會成為敗家子。所以,如何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正確的理財觀念,學會用錢的同時又不被金錢所束縛,對家長來說是一門教育孩子的學問,對孩子來說,這是理財的啟蒙教育。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手中的“壓歲錢”“零花錢”越來越多,這必然帶來亂花錢和理財的問題。麵對現實,家長宜疏不宜堵,更何況,社會的發展需要孩子們從小養成理財的能力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