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這麼傲,忽視與部將和同盟的利益相結和關係鞏固,這大約跟他在前期的巨鹿大戰,憑著楚國本國兵的劣勢兵力,一舉戰敗章邯的三十萬大軍有關。所以我們說,福和禍都是連著的,前麵的福,使得他變得孤高和過於自信,於是失去盟友和援助,導致了最後的禍。
我去福州的時候,當地人告訴我們,這裏的人做生意都很精明,但是沒有做得大的,都是小公司小企業。因為不肯跟別人合作,怕別人分了好處去,都是自己單打獨鬥,於是生意雖然賺錢,但都做不大。這大約也跟項羽有一樣的心理了。
下麵再說說項羽的身份,項羽可以和貴族畫等號嗎?
有人說,項羽失敗了,因為項羽是貴族;劉邦戰勝了,因為劉邦是布衣。這個我也不能同意。
貴族精神不是壟斷在貴族手裏,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是先秦社會的特質精神,在秦漢之際還有一定殘存。這種殘存,不能都集中放在項羽一個人身上,他身上分到的,和其他士人官民分到的(包括劉邦),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樣多。
過分強調項羽是貴族,劉邦是布衣,試圖以此來解釋當時的曆史和成敗,往往得不到什麼幫助。比如我問一句,既然項羽是貴族精神代表,那為什麼不守信,不把劉邦按約定的封在關中?又為什麼不忠,殺義帝?為什麼不仁,殺降二十萬?為什麼不義,令諸侯各背其主?為什麼又在廣武山上對劉邦暗箭傷人,談著談著話,伏弩射傷劉邦呢?難道這些就是所謂貴族精神嗎?項羽的表現和貴族已經沒有很強的聯係了。
而劉邦的以一半天下分功臣將士,這不是從前先秦貴族的典型的分封的做法嗎?不是貴族那種共享權力的傳統習慣嗎?劉邦仰慕信陵君,難道不是標誌著貴族的價值觀對他有重要影響,在他心中有重要地位嗎?對諸項有封有用,不是先秦貴族存亡繼絕的觀念嗎?劉邦樂意封六國之後,用六國貴族之人如張良,而項羽的分封盡可能遏製六國之後,殺韓王,哪個是維護、“代表”貴族利益?項羽可殺不可辱,是貴族精神,劉邦義釋驪山刑徒,寧可自己亡命江湖,沒有鉏麑①(chú ní)和信陵君的貴族風格嗎?
總之,一句話,劉邦的貴族精神並不少,項羽的也並不就格外多。兩人生在那樣的社會,社會價值觀對他們的影響是主要的,身份和出身的差異產生的價值觀差異並不顯著,對現實也不構成較大的影響。
而且,項羽在公元209年起事的時候,是二十三歲,而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的時候,他是十歲。也就是說,雖然項家世世為楚將(算是貴族),但是他長大的環境,卻不是貴族家庭了。
史書上說,項羽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爸爸就是項燕。這裏,項梁也好,項羽的爸爸也好,都未必是項燕的嫡生長子。對於項氏這樣的大家族來講,不是嫡生長子,也未必就多富貴。司馬遷說,項羽“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這也是說他起於隴畝,那就是一般豪傑乃至布衣了。項羽有“富貴不還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的話,也是反映了他從前不夠富貴。若是真的貴族,早就從小把錦衣玉食當做了習慣,根本不覺得有什麼必要要遠遠地跑來炫耀。
我們有理由認為,項羽不過是項氏家族的旁支子弟,就跟從前戰國時代的田單是齊王田姓貴族的旁支子弟,商鞅是衛國國君的旁支子弟,張儀是魏國貴族的旁支子弟一樣,與其說是貴族,不如說是士人而已。項羽之貴,當超不過齊國的田橫。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