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掖縣有一個已90歲的老人,坐著一架板車來到州府。自稱年青時曾充使到了林邑(現越南境內),得到一塊美玉。美玉大小一尺四寸見方,光彩奪目,將其藏在一個海島上,到如今已有60年了。現在崔挺治下,政道倡明,天下平安,願意將美玉奉獻。崔挺聽了老人的話後說:“我雖然德不及古人,但也不能把玉作為寶物據為己有。”崔挺派遣船隻隨老人前去取玉,果然是光潔潤澤,但崔挺到底還是不肯接受。由於老人一片心意難卻,崔挺便將美玉上表送往京都。
崔挺為政,不以美玉為寶,而以不貪為寶,體現了古代清正廉潔官吏的優秀品質,為世人所稱道。
七、見義而為,不求回報
見義而為似乎超越了“裝傻”的範疇,違背了隱忍退讓,明哲保身的行為準則。但事實上,見義勇為有更廣泛的含義。見義而為首先要求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它要求人立身方正,守正不阿,“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敢行直道,敢擔道義,一方麵要和自己的惡欲貪念相抗爭,另一方麵對他人的不義行為不屈從,不苟且。見義而為的“為”是多方麵的,不單單指“止戈為武”,以勇力相抗。即使在你無拳無勇,人微言輕,身單力薄的情況下,你依然可以用你可行的所有方式與惡相抗,獨立橫流,義不苟且。在姑息必然養奸,除惡不容不盡的情況下,就是挺身而出,奮不顧身,也應該是在所不辭的。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首先要求的還是對合乎“義”的事肯為,樂為。“為”在關鍵時刻可能表現為不畏強暴,不避鋒矢,但在更多的時候可能隻需要做一件很簡單,毫無風險的事,也要拿出極大的勇氣。當你周圍的人都翻越隔離欄杆橫過馬路時,你卻要繞很遠的路去走人行橫道或過街天橋,周圍的人會譏笑你膽小、迂笨,倘使你能不為所動,也算得上是見義勇為之一端了。到我國的大中小城市轉一圈,馬路上的斑斑痰跡使人好像一下掉進了痰盂底部,如果全體國人一夜之間都痛下決心,不把痰隨地吐在馬路上,試想一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算不算是一個足以令世界驚歎的壯舉呢?
“見義而為”,是中華民族幹百年來最為崇尚的美德之一,人們對見義而為的行為總是給予應有的頌揚,官方甚至給予當之無愧的榮譽和獎賞。沒有哪一個朝代不倡導“見義而為”之風尚的。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所以,君子應當見義勇為。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也就是說,具有仁義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於什麼呢?勇於仁,勇於義。’但有勇的人卻不一定具有仁義的德性,因為有些所謂勇者,隻是勇於做壞事,為非作歹,或者不問青紅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強調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應始終把義作為至高無上的準則。如果隻是有勇而無義,就為犯上作亂。隻有把義與勇相融相合,統為一體才能真正做到見義勇為。’
墨子懷抱“救世”的情懷行義天下,認為隻有義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個苦行僧的形象周遊列國諸侯,不僅極力宣傳他的學說主張,而且盡力製止非正義的給天下百姓帶來無窮災禍的戰爭,達到了見義勇為的至高境界。
一次,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輸盤,為楚國製造了一種叫做雲梯的攻城器械,楚王將要用這種器械攻打宋國。墨子其時正在魯國,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動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到楚國的都城郢,去見公輸盤。
公輸盤對墨子說:“夫子到這裏來有何見教呢?”墨子說:“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殺掉他。”公輸盤很不高興。墨子又說:“請允許我送你十鎰黃金作為報酬。”公輸盤說:“我秉義行事,決不去隨意殺人。”墨子立即起身,向公輸盤拜揖說:“請聽我說,我在北方聽說你造了雲梯,並將用雲梯攻打宋國。宋國又有什麼罪過呢?楚國的土地有餘,不足的是人口。現在要為此犧牲掉本來就不足的人口,而去爭奪自己已經有餘的土地,這不能算是聰明。宋國沒有罪過而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你明白這些道理卻不去諫止,不能算作忠。如果你諫止楚王而楚王不從,就是你不強。你義不殺一人而準備殺宋國的眾人,確實不是個明智的人。”公輸盤聽了墨子的一席話後,深為其折服。墨子接著問道:“既然我說的是對的,你又為什麼不停止攻打宋國呢?”公輸盤回答說:“不行啊,我已經答應過楚國了。”墨子說:“何不把我引見給楚王。”公輸盤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