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一個人萬歲——孤獨是你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2)(3 / 3)

每當提起月夜,我總會想起一個偉大的人物——貝多芬。他所譜出的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對月夜最好的詮釋。

那是一個幽靜的傍晚,貝多芬一個人在維也納的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走到了一間小木屋前。這間小木屋非常簡陋,牆上用各種破木板釘了又釘,最大的縫隙足足有一指寬。

可就是這樣一間小木屋,卻從裏麵傳來一陣優美的琴聲。

貝多芬一聽這琴聲就愣住了,因為這正是自己的一首鋼琴奏鳴曲。

看到這小木屋的主人雖然貧窮,卻如此熱愛自己的樂曲,貝多芬感動極了。他敲了敲門,開門的是一位盲人姑娘,正是她在彈奏貝多芬的曲子。

當貝多芬做了自我介紹後,盲人姑娘高興極了,她請求貝多芬親自彈奏一首曲子給自己聽。

貝多芬欣然允諾,在這小木屋裏滿懷激情地彈奏了一曲。一曲終了,兩個人就音樂暢談甚歡。

正在這時,一陣風吹起,屋中的蠟燭被吹滅了,皎潔的月光從窗口射入,正照射在鋼琴之上。

看著這潔白的月光,貝多芬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連串的曲調。他突然不辭而別,奪門而出。

回到家後,貝多芬立刻趴在桌子上寫了起來。原來,在剛才的小木屋中,貝多芬突然有了靈感,所以迫不及待地回家將它寫了下來。

這首在月夜中寫出的樂曲,先是一段平和安詳的音樂,仿佛明月冉冉上升,將銀光投射在睡夢中的森林和原野。而後,曲調變得輕快活躍起來,好像淘氣的精靈在月光下嬉戲漫舞。到了最後的段落,樂曲更加激烈狂熱,有如怒濤飛濺的急流,在月夜下向遼闊的海洋狂奔而去。

這首曲子便是舉世聞名的《月光曲》。

每當我聽到貝多芬的《月光曲》時都在想,那是怎樣的一個夜,在幽靜的小木屋中,一個曠世的音樂家在月亮的陪伴下,讓靈感在五線譜上跳躍,為世人留下優美的旋律。

其實,貝多芬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其很多作品都是在孤獨中誕生的,他的一生也是孤獨的。

貝多芬的作品以陽春白雪居多,這使得他在當時的社會不被認同,曲高和寡。在全社會都沉醉在莫紮特與海頓的樂曲中時,貝多芬卻獨自用激情澎湃的靈魂,譜寫著一曲曲樂章。

在曲風上,貝多芬不受任何形式的限製,使用別的作曲家不敢使用的和弦,使用貴族們從未聽聞的曲式。

這種差異造成了貝多芬與當時社會不可逾越的鴻溝,將他推向了更加孤獨的深淵。

然而,在這種孤獨中,貝多芬並沒有放棄,更沒有沉淪,他反而靜靜地置身於自己的世界中,抓住每個不斷閃現出來的靈感,譜成了一曲曲流傳萬世的佳作。

我相信很多從事類似行業的人都是喜歡孤獨的,無論是寫東西、作畫、譜曲,都喜歡在夜晚進行,因為此時是最高效的工作時間。

夜晚是靜謐的,日間的嘈雜都變得無聲無息,連鳴蟲都睡去了,想要特意聽到一些動靜都是件很難的事情。你不得不孤獨,不得不獨自麵對黑夜。

然而,這種氣氛卻使心靈變得極為敏感,每一個細胞都變得異常亢奮,盡情地伸展著觸角、嗅著空氣中的每一絲有效的信息,隨時準備將它變成藝術作品。

月夜的思想有如天馬行空,此時的孤獨絕不是憂傷、困苦、無依的,而是一種天大地大,肆意馳騁,不受約束的淋漓暢快。

也許你的工作不是寫作、畫畫兒、作曲等,那又何妨?你總是需要靈感的,也許是一份合作計劃,也許是一項工作方案,也許是一個策劃案件,也許是一個宣傳創意……這一切都需要靈感閃現。

又或許你的孤獨不隻在月夜才會湧起,這些都無關緊要。無論在何時何地湧現的孤獨,都是值得你珍惜的。

請試著與外界隔絕,不與別人交流討論,隻獨自一個人思考,也許是某個月夜,也許是某個白日,你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孤獨中閃現靈感的巨人

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

19世紀後半期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其一生都在孤獨中辛勤創作、筆耕不輟,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盡管年少時托爾斯泰家境富裕,衣食無憂,但18歲那年,父母亡故,他便一個人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天性的善良,使托爾斯泰非常同情農民的處境,希望能夠改善他們的生活,但農民和地主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使他的想法無法實現,也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同。他隻有把這份美好的幻想寄於筆上,開始了漫長的寫作生涯。

在孤獨的歲月中,托爾斯泰創作了很多流芳百世的作品。盡管在文學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托爾斯泰選擇了遠離人群,在遠離莫斯科的莊園中度過餘生。

哲學家尼采。

提起孤獨的哲學家則不能不想到尼采,他的一生都是與孤獨相伴的。在給朋友寫的一封信中尼采言道:“歸來吧,回到孤獨中來,我們倆都知道怎樣在孤獨中生活,也隻有我們倆知道。”

尼采將孤獨帶到哲學中,形成了獨特的理論。他總是在一個人靜靜思考時靈感閃現,寫下一篇篇的華章和精辟的哲學理論。

科學家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