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一個人萬歲——孤獨是你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1)(3 / 3)

悉達多王子在眾人的精心照顧下逐漸長大,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他不但身體健康,而且聰明伶俐、心地善良。

悉達多王子經常在出門遊玩的時候,看見一些受苦的人。比如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駝著背,拄著一根拐杖,一步步地艱難前行;或是一個病人,臉色蠟黃,不住地喘息,十分痛苦;又或是路邊躺臥著一個死者,死狀淒慘,家人圍著他痛哭失聲。

悉達多王子每次見到這些受苦受難的人們,再看看自己身上穿的錦衣華服、每餐吃的珍饈美味、出入乘坐的香車寶馬、身邊圍著的宮仆奴婢,便覺得心中難過,苦悶不堪。

有一天,悉達多王子又一次出門遊玩,這一次他看到一位出家人,盡管他衣著樸素,但氣質不俗,精神健碩,眉宇間透著一股不凡的威儀。悉達多便向這位出家人請教,為什麼他貧寒但卻如此灑脫。

出家人便告訴悉達多修行解脫之道。悉達多聽了以後便決定要放棄榮華富貴,潛心修行,擺脫生老病死之苦。

國王聽說兒子要出家修行之後當然不同意,為了挽留兒子,國王命人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春夏秋三季都有百花盛開。又找來了很多歌舞伎,彈奏悅耳的曲子給悉達多聽、跳曼妙的舞蹈給他看。

國王希望以極度的享受來打動悉達多的心,讓他舍不得拋棄這一切,打消出家的念頭。

然而悉達多卻絲毫不為所動,在一個月夜,他悄悄起身,沒有驚動家人,隻吩咐一個馬車夫幫他備馬。

當悉達多出城後,馬車夫希望能勸說他回心轉意,於是就將修行之事形容得苦不堪言,並說山林中有很多荊棘野獸和蛇蟲鼠蟻,自小生長在皇宮中衣食無憂的王子必然受不了這些苦。

然而悉達多卻並不懼怕,信念十分堅定。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他當下拔出腰刀,削去頭發,並且發下誓言:“我今剃除須發,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這時,一位手持袈裟的獵人打此經過,悉達多便以身上的華服與之交換。從此以後,享有富貴榮華的王子悉達多成為了清貧悟道的釋迦牟尼。

馬車夫看見此情此景,知道已經無法挽回,隻得隻身回宮。

釋迦牟尼出家後,苦心修行,並多方尋訪明師,以求修成正果。

有一日,釋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之時有所參悟,終將修成正果。然而就在他即將成佛之時,魔王卻來搞破壞,派出三個魔女——愛欲、樂欲、貪欲去誘惑釋迦牟尼。

三個魔女擺出種種妖嬈之態,對釋迦牟尼殷勤獻媚,然而釋迦牟尼對此卻無動於衷,視而不見。魔王見這一招沒有效果,就親自帶上魔兵魔將,手持毒雷毒箭,向釋迦牟尼殺將過來。

而釋迦牟尼端然正坐在金剛寶座之上,一點也不懼怕,並對魔王說:“我之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最終也拿釋迦牟尼沒有辦法,隻得灰溜溜地铩羽而歸。而釋迦牟尼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記得第一次讀到這則佛教典故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那時我很不理解,為什麼一個雍容華貴的王子,要拋棄所擁有的一切,選擇獨自一人苦心修行。按理來說,他所擁有的正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錦衣玉食、尊貴無比、嬌妻美妾、奴仆成群……難道這些對他來說真的如糞土一般嗎?

過了很多年後,當我慢慢成熟、增加了一些閱曆之後,才略為理解了這則典故。我想,那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悉達多王子,所追求的並不是外在的享受,而是內心的豐盈。然而我仍然無法明白,他是如何度過修行時的孤獨歲月的。一下子從繁華的皇宮中離開,孑然一身地在山林間行走,每一個清晨和黃昏都是獨自度過,他難道沒有一絲痛苦、不適與不舍嗎?

這個疑問在我腦海中存在了許久,直到我自己也經曆了孤獨的痛苦、摸索與覺悟後,方才理解了那個舍棄了榮華富貴的王子。

有一些人,對自己的現狀頗為滿意,認為自己有令人羨慕的學曆、不錯的工作和豐厚的收入,妻子美麗溫柔,孩子乖巧懂事,父母安康幸福。這些人擁有很多,但卻並不感到幸福和滿足。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茫然和空虛的感覺,想要再追求些什麼,卻始終不知道應該追求些什麼。就如同悉達多生長於皇宮之時,雖然過著奢華的生活,但卻並不幸福。

相反,在我們身邊的另外一些人,他們可能沒有很多的金錢,沒有很好的工作,沒有美滿的家庭,但每一天心中都充滿了喜悅與滿足。就如同出家後的釋迦牟尼,盡管貧寒困苦,但心中充滿平靜與喜悅。

這是因為在後者的心中擁有信仰。當我們的心中沒有任何信仰時,便完全依附於物質生活,這種人生是空洞的,如行屍走肉;當我們的心中充滿信仰時,精神世界就會變得豐盈。

而所謂的信仰,並不一定要去信仰某種宗教,更不一定要每日手持念珠、打坐念經之類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信仰的內涵非常廣闊,可以是友愛、興趣、希望、理想,等等。

這些都可以使我們的人生更加開闊,使生命更具活力,也使得孤獨變得可親可愛起來。